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向我们走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3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下作报告》中,通篇体现出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回顾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再联系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下作报告,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以人为本”廓发展新❣宗旨
2004年,各地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把“以人为本”精神贯穿到发展过程当中。从则政和国债资金的使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开始向经济薄弱环节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重点倾斜。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以人为本”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廓清了发展新宗旨。
“和谐社会”成了发展新目标
调动各个部门的力量,建立大调处机制成为维护稳定的一个有效办法。2004年6月,河南省登封市在省内率先成立由12个部门参与的“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使以往各种社会矛盾由个别调解、被动性调解,转向了综合调处、主动调处,效果H4V著。河北等地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努力把矛盾消除于萌龙状态。
建立和谐社会,还必须善于协调各方而的利益关系。2005年初,国务院公响:了新修门的《信访条例》,表明了国家加强信访以及稳定下作的决心。
“城乡统筹。”趟出“三农”新路子 对于“三农”问题,2002年中央就明确了“多子、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给我们指出了一条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根木解决问题的新路。反哺“三农”步伐加快是去年我国“三农”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2004年,中央一写文件确立了一减免、三补贴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三大制度,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5年的中央一写文件再次瞄准“三农”,并立足于使农业强身健体,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手段,开始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行城乡统筹,是近年来“三农”政策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汁意到,各地主要做了3件大事: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解决农民进城就业问题;二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解决农民市民化的问题;三是维护农民下权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反哺“三农”又出新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 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明确宣布,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温家宝表示,今年将“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他说,因减免农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则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予以补助。今年中央则政为此新增支出140亿元,用于这方面的支出总额将达到664亿元。他表示将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节决上涨。中央财政还将安排150亿元,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这是一项帮助县乡缓解财政困难的重要政策。
谈到今年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时,温家宝还强调,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教育和谐出现新亮点
教育พ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
2004年,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权威人士预计,今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000万人。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话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总理的承诺告诉我们,农村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循环经济跃上新台阶
温家宝说,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对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四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完善资源开展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土地利用有了新探索
去年以来,土地“整顿风暴”给各地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针对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圈地热”,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答理制度”。抓统计,经过历时1年有余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以及半年的批地禁令全国各类开发区核减了70%,规划而积压缩了65%,有8万多个新上项目受到清查人多地少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减少占地,而经济的发展又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这一对关系可持续发展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矛盾如何解决?一此地方政府不等不靠,积极转变观念,摸索出不少内部挖潜、集约用地的好经验。
一是“向空中发展”。长三角地区提出了“向空中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为此各地大力发展多层标准厂房,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二是“收回闲置土地”。南京市提出,已出让经营性用地1年未用的,要缴纳土地闲置费,两年未用的要依法收回,重新挂牌。
三是向“存量"要“增量。江苏省徐州市通过清理闲置地,处置改制企业土地,撤乡并镇、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快城区周边综合治理等方式,“挖出”用地5万亩。
五是在继续严把上地“闸门”的基础上,走节约和集约用地之路。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土地管理不仅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而且也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环境安全。因此,2005年将继续严把上地“闸门”,继续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这既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也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共同富裕谱出新篇章
实践证明,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共同致富是我们发展的理想目标,但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却旱现不断拉大的态势。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是过去20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据中国社科院一份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基层系数已扩大到0.5左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23倍,东、西部GDP比例扩大到2.52倍,行业最高与最低工资比例扩大到6.1倍。
2004年,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措施就是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由“单极增长”,进入全面协调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