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

时间:2025-01-13 07:07: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心环节

论文摘要: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农业大国,这样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始终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自强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农业不发达等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矛盾。如果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千百万的农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那么,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但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

我国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状况,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将很难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难以得到保障。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欠缺,社会事业的不足,收入水平的低下,也直接带来城乡矛盾、工农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解决农村问题上已经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八十年代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核心是分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是第二次,改革的核心是减负。作为第三次大的改革和调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方案,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措施。过去两次改革是单向的,这次新农村建设则带有系统性、综合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政策设定。当前,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三农”问题,而农民问题又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的农民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2 当前农民问题的主要表现

2. 1 农民人口众多

我国至今还有9亿多农民。一个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不应是一个农民占到了75%的国家。如何减少农民是我们今后要完成的重大任务之一。

2. 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比较穷

2. 3 农民内部的分化

我们不能以城市的繁荣掩盖农村一些地方的贫穷,也不能用少数人的增收掩盖局部地方农民的减收,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大多数低于平均数。

2. 4 当前农民失地带来的问题

有不少地区在“加快城镇化”、“经营城市”ツ等口号下,空前规模地侵夺农民的土地;同时,只按计划经济时期规定的标准,给予极少的土地补偿费。这种不平等不等价交换,一方面使失地农民以千万计;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的政府官员、不法房地产商则从中渔利。这数万亿资金,成了这些年不少地方的第二财政,并主要用于城市建设,这对农村对农民则是莫大的损失。这种计划体制模式的征地办法,看起来多快好省,实际上对农民不利,对国家的全面发展也不利。

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根源在于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改变。我国当初搞计划经济,实行农村合作社,农民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业的任务就是保障供给,保证满足国家对农产品的需要。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粮食的价格是由国家行政制定的。农民卖“爱国粮”给国家做贡献,根本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等价交换。因此,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个深化改革的问题。再说农民工,为国家和城市做了上亿元的贡献,可一旦老了、病了,就被送回农村。城市只用农民工的劳动,而农民工的一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全推给农村,这样一来,农村焉能不穷,农民焉能不苦。

上述问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发展农业?邓小平认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政策主要是解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问题;科学,主要是指科教兴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地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 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部署

3. 1 首先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3. 2 调整农业结构,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调整农业结构很重要的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利用好农业有限资源,如山地、耕地、林地、水地,要多吸纳些人,多搞些精耕细作。另外,农村内部经济结构调整要拓宽农村内部农民的就业空间,大力发展非农经济,减少农民数量。怎么样把农村内部的产业链条加长,邓小平早就强调过,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也就是说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特色经济,办好龙头企业,都可以较快地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例如,进入家庭的农产品是最具有市场的产品,尤其是餐桌上的食品、一次性消费产品具有最广阔的市场。搞农业,吃的就要搞上餐桌,用品牌、规模来提高效益,用绿色食品诸如杂粮、水果、肉、奶、蛋等来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这样一来就抓住了市场。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

3. 3 以人为本,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以人为本”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所在。解决“三农”问题,从长远看,还是要依靠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要注重培养“致富带头人”,带动一方经济;此外,通过创新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机制,培育农村“经济能人”,鼓励科技、管理、营销人员下乡承包和开发,转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要努力帮助其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主体素质,努力成为现代“农民新人”,为家乡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3. 4 把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根本的战略决策

只有合理有序地转移了剩余的劳动力,农村经济才会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只有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众所周知,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收入两大部分,目前学术界已经逐步达成共识:从整体上看,农民要增收,单纯依靠农业经营已经不可能。有研究表明,自1990年以来,无论是在中国的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份额都有较大上升。而农民获取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形式就是外出打工。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要持续获得较高的收入,农村劳动力必须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市中就业。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一再强调,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为此,要把认识统一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全局根本性的战略决策。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活动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人类的文明也是以农业文明为起点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但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农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重视农业是我们民族的重要传统。

第二,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应当十分明确。万丈高楼平地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农业生产上不去,再壮观的大厦也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第三,必须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如果农民的收入没有较快提高,扩大内需就缺乏长期可靠的市场支撑,经济发展就缺乏持久的动力;同时,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农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如果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也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总之,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

参考文献:

[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十六大后党政班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4]李佑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5]南开大学国家经济贸易系课题组.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和对策分析[ 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3,.

[6]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湖南出版社, 199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