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区角活动的有效组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各年龄段幼儿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以及相关教育建议,强调了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形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幼儿园纷纷开展起数学区角活动,并将区角活动与操作学习视为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数学区角活动的确具有教学属性,数学教育目标正是隐含在环境与材料中的,幼儿是从中获得数学经验和思维发展的。数学区角活动的“组织”是指教师对引导幼儿开展数学区角活动诸要素的整体思考和科学规划,通常包括数学区角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和内容设计、材料的摆放与管理、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等,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一一着手,合理组织幼儿的操作学习活动。
(一)空间与时间:宽松充分
(二)活动内容:紧扣集体教学主线,紧随幼儿兴趣
数学区角活动应该怎样组织,才能既保证活动的有序有效,又尊重幼儿的自由自主呢?我们认为这里需要抓住两个要点:
其一,紧扣集体教学主线,以数学核心经验为依据,提高区角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
通过学习研读、集体备课、教学实践与反思等,教师可逐步掌握重要的数学概念,了解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进程、幼儿获得数学关键经验时的典型思维和行为表现等。一些系统化课程(如“通向数学”)在把准幼儿数学关键概念与数学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循序渐进的幼儿数学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可在集体教学时加以运用,也可将其作为区角内容安排的依据,以避免盲目与随意。教师可配合每周教学进度,¿将集体教学活动时用到的部分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中,围绕这些材料组织区角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相互渗透、补充,交织成一个整体化的数学学习周期。
区角活动形式上的自由与时间上的充分,可使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无法顾及的个别指导有机会得以实现。这里,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数学学习路径,准确分析幼儿操作行为所反映的个体数学发展进程,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巩固学习经验,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幼儿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将教学活动内容延伸到区角活动中,能确保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自身原有水平上获得适宜的发展。
在能力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围绕数学教学内容,收集或制作其他配套材料,开展变式更多的操作活动,为幼儿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机会。同时,教师也可借此更好地实践如何将“教”建立在儿童“学”的基础之上。
其二,紧随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材料。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发现幼儿真正喜欢的游戏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并紧随他们的生活经验,安排合适的数学区角活动内容。相对于其他区角活动而言,数学区角活动的趣味性稍低、成果展现不明显。然而,就数学学习而言,过于新奇的内容与材料反而不利于幼儿的积极尝试、自发操作,幼儿往往更乐意探究常见材料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关系。如棋子、扑克牌、拼板、积木等,因为这些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为幼儿所熟悉,他们喜欢摆弄。教师也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在数学区角提供一定数量的种子、贝壳、石子、小棍等自然物品,鼓励幼儿用这些常见材料玩各种数学游戏,如分种子(分类)、抓一把(估数)、装石子(感知数量)、给小棍排排队(体验大小与长短的关系)等。幼儿会在兴致勃勃地操作熟悉材料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教师需要做的是细致观察,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思考或解决更多相关的数学问题。
以数学核心经验为依据组织的区角活动可确保数学学习的系统性,以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为线索拓展的操作学习可提高区角活动内容的开放性,能更好地满足处在不同数学发展水平幼儿的个别化学习需求。
(三)材料提供与摆放:科学有序,定期更新
目前,幼儿园数学区角操作材料提供的问题较多表现在:未充分考虑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材料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幼儿充分操作的需要,或种类和结构散乱,摆放无序;材料或无用或无趣,或对幼儿的思维挑战性不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重点强调以下三点:
1.数学区角材料的提供要与儿童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相符合
数学区角提供的材料必须与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相符合,如前所述,要在全面了解幼儿数学学习路径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材料。如小班下学期“数量关系”知识序列中有关“排序”内容的学习,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金箍棒”引导幼儿根据全范例,用重叠对应的方法给5根小棒排序,从而体验物体从长到短的顺序关系。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将其中的部分游戏材料投放到了数学区角供幼儿继续操作、学习,同时围绕“排序”这一数学内容,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具有长短、大小差异的物品(例如长短不一的蜡笔、梳子、牙刷等,大小不一的套筒、套娃、杯子等),以丰富和拓展幼儿对“序”的含义的理解。
2.数学区角材料需精心细致地分类摆放
数学学习能☯推动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严谨、清晰。科学整理数学区角的操作材料,将其分门别类有序摆放,本身就是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环境。每学期初,教师不妨像设计新居、摆放新家具和家庭日用品及装饰物品一样,先画一张数学操作材料安放图,综合考虑区域可容纳的幼儿人数、材料拿取收放的便利性、活动规则建立与习惯养成等多种因素,在图纸上就如何合理地布置数学区角的橱柜、玩具架、材料箱等和如何分类摆放各类材料做好计划。 例如,我们将“通向数学”课程配套材料与教师自制材料分别摆放在区角左右两侧的橱柜里,形成不同的系列;指向同一数学内容、配合不同教学进度的新游戏或巩固游戏的操作材料在同一个柜子里分层摆放;指向不同数学内容的操作材料分柜摆放;给适合开展不同难度操作活动的材料贴上明显标志并有序摆放……在尊重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区角材料的有序管理蕴含着对幼儿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蕴含着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习同一数学内容获得个性化经验的考虑,蕴含着通♋过✞同一数学内容帮助幼儿获得多样化数学经验的精心设计。在这样的区角材料的支持下,幼儿通过操作能有效地获得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建立材料更新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区角材料与活动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阶段和教学进度及时调整,不断更新、再次分类。这里,教师需要建立一整套材料更新的规范化操作流程,针对特定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周期性材料投放。比如,围绕大班下学期10以内加减的学习内容,教师将与集体教学活动配套的材料和自制的拓展性材料分放在区角两边的橱柜里,在此基础上,将每周按教学内容更新的活动材料单独放置在区角内某一固定橱柜的最上层,同时将前一周的材料移放到中间层,将前两周的材料退放到最下层……如此推陈出新式的材料更换流程宛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三至四周就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久而久之,幼儿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与思维习惯,既能够通过材料摆放的位置判断活动的新旧与难易,也会根据材料更换的周期监督自己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做好学习计划与相关的记录工作,确保有效经验的获得。
(四)活动规则:协同制定,巧用暗示
相比其他区角活动,数学区角材料丰富多样,使用时更需要体现系统性、层次性,从而引导幼儿在规则明确的环境中自主有序地进行有效的数☢学操作学习。为此,教师可和幼儿共同讨论,以确定双方都认可的、明确的活动规则,帮助幼儿在充分理解规则意义的基础上变被动的执行为主动的自我管理。
1.标志提示
标志提示是指运用简单的图案、数字或符号对幼儿进行规则暗示或提醒说明。比如,可同时进入数学区角的人数是有限的,这一规则可以采用进区插牌、贴标志、打勾等方法让幼儿自主选择,方便他们的自我管理。再如,材料使用后应该放回原处这一要求,是保证材料系统、完整的关键,所以教师可将数学区角内所有橱柜、材料箱贴上与所放置的材料及材料数量相对应的图标与数字,且标识的颜色、位置都要力求醒目,以方便幼儿整理、检查。
2.音乐信号
3.表格记录
在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要求幼儿及时完成表格记录工作这一手段,了解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完成了与数学内容相应的操作学习活动。数学活动记录表要放置在区角内比较固定又方便记录的位置,可让幼儿用打勾、盖章等方式记录自己完成活动的情况,这样既可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了解每个幼儿都进行了哪些操作活动,还没有完成哪些活动,哪些活动幼儿感兴趣、完成情况比较好,哪些活动对幼儿来说可能困难较大。如果教师能对表格记录结果作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可提高对个别幼儿的关注度,并可据此对材料作出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