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特支农村革命的第一颗火种
它,是李大钊亲自指导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村革命斗争的开端,为中国农村革命掀开了崭新一页;
它,像一粒火种,在冀中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
它,便是成立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的中共党组织――台城村特别支部。
火种:李大钊亲自指导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落地台城
如今的安平县台城村,一排排整齐的院落,白墙灰瓦间,一派新农村的气象。而位于村东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则在述说着94年前,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约两米的汉白玉雕像,台城村特别支部的创建人弓仲韬和革命先驱李大钊两手相握,目视前方。“台城特支的创建与李大钊同志密不可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馆长王彦芹介绍,“弓仲韬正是受他的指示,从北京回到原籍安平县台城村组织农民运动的。”
台城村,弓仲韬,可能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会有些陌生,但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来说,这两个名字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3年8月的一个深夜,夏日炎热的安平县台城村迎来丝丝凉意,人们大多已经进入梦乡,台城村“平民夜校”里,三位中共党员压低了声音:
“根据李大钊同志和北京区委指示,结合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建立党支部,更好地组织广大民,向军阀列强开战!”
“咱听党的,党说咋办就咋办!”
“鸟无头不飞,咱确实该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了。”
就这样,弓仲韬、弓凤洲、♛弓成山三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村特别支部正式宣告成立,支部书记由弓仲韬担任。
弓仲韬,又名弓晓谦,1886年生于台城村一个书香门第,1916年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俄国十月革命后,他也和当时的大多数有志青年一样,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之路,1919年还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1919年毕业后,弓仲韬在北京沙滩❣的一所小学当教师,距学校不远的地方,就是五四运动发源地――著名的北京大学红楼,胸怀报国之志的弓仲韬经常到这里阅读进步书刊。
此时,时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政治学教授,并兼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一方面在课堂上和文章中宣传革命真理,一方面也在积极物色和培养革命的力量。他每周日都要到图书馆巡查,早已注意到了一直在这里阅读进步书刊的弓仲韬。
共同的使命感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23年3月,通过李大钊介绍,弓仲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李大钊的指示,于一个月后,悄悄回到了原籍――衡水安平县台城村。
“李大钊同志是我们党中最早注意农村问题和农民运动的领导人。”安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介绍。李大钊告诉弓仲韬,“知识阶级要与劳动阶级打成一气,要到农村去开展工作,把农民组织起来。浩大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参加革命之时,中国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
“回乡之后,弓仲韬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四处奔走宣传革命思想。为了隐藏身份,他以义务办学为名,卖掉了自家的二十几亩地,办起了平民夜校,还自编了平民千字文教材,建起了农会,在农会里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为建立台城基层党组织作准备。”王彦芹介绍,通过这些革命启蒙教育,贫苦农民明白了“人为什么有贫富”“为什么被地主压榨”,也明白了要摆脱受压迫、被剥削的现状,必须用革命来推翻“三座大山”。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察,思想进步的当地农民弓凤洲、弓成山被弓仲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彦芹说,“由此,他们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农民党员”。
“我十几岁时,本村有个学生叫弓仲韬,时常找我接近,他出外访亲望友也让我跟着,但不知他干什么事。后来过了几个月,他就问我对国民党、共产党的意见,并给我讲国民党是代表地方财主、做官的人的,共产党是代表穷人的。共产党主张打土豪,让大多数人有饭吃,我一听就说,我赞成共产党。”
这段话,来自弓凤洲在档案中详陈的入党经过。如今这段自述被翻拍为照片在纪念馆展示,寥寥数笔,却生动描绘出早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火种”意义。
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台城村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建立台城村党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弓仲韬向北京区委提出关于成立台城特支的请示迅速得到支持。至此,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安平县台城村特别支部终于在1923年8月宣布成立。
成长:台城特支壮大为河北的第一个中共县委
“台城特支的建立,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开端,对北方农村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投身革命洪流,实现彻底解☪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李建抓介绍,台城特支建立起来后,在李大钊的亲自领导下,明确了两大主要任务:一方面要带领农民开展各种对敌斗争,一方面要继续壮大党的队伍。
1923年年底,台城村的弓振明、弓结流、弓偶气等人加入党组织。在台城特支的影响下,安平县又相继建立了北关高小党支部和敬思村党支部,从台城村播撒出的革命火种在安平大地开始燃烧。
“安平县党组织迅速扩大的情况,不久便被报告给了李大钊同志,李大钊当即指示,一旦时机成熟,可成立中共安平县委,以利于全县民众开展斗争。”王彦芹说,按照李大钊的指示,弓仲韬立即开始了筹建新县委的工作。
1924年8月15日夜,安平县敬思村张麟阁家陆陆续续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他们农民打扮,虽然看起来和普通农民走亲戚没两样,但实际上却是遵照李大钊同志的指示,由台城、北关高小和敬思村3个党支部选派代表,前来参加安平县第一次党代会的。
当天到会的党员代表共9人,从这天起,中共安平县委成立了。
会议由弓仲韬主持,从深夜开到黎明,与会的每个人都异常激动和兴奋。最后会议选举弓仲韬为县委书记,张麟阁为组织委员,李少楼为宣传委员。 “安平县委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大地上成立的第一个县级委员会。”李建抓介绍,安平县委成立后,开展了很多革命活动,继续利用开办平民夜校和乡村农会,启发农民觉悟,宣传党的主张,并领导了几次长工增资和短工罢市的斗争,在当地影响很大。
1925年6月,安平县委领导了台城、敬思、黄城、满正、大良、河漕等村的麦收短工罢市斗争,提出“不增资不下地”的口号,经过斗争,短工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乘此胜利,县委又提出了改善雇工生活、提高雇工待遇和地位的要求,并成功为雇工争取到权益:每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要给80个铜板的过节费;春节要放假,因活儿忙不放假者,不论长工、短工都要给过节费,还要发双工资;每年都要给两匹土布和两双布鞋。
他们还在教育界组织建立了“小学教员联合会”,发动了小学教师第一次增薪斗争,使教师的年工资由80元、90元、100元,增至120元、130元、140元。
年轻的党组织用斗争,开启了当地农民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遵照上的指示,安平县委与饶阳 ت县党组织合并建立中共安饶联合县委;1926年夏,将深泽县特别支部纳入,成立了中共安饶深中心县委。到1927年,安平县已经建立起了共产党支部7个,青年团支部5个,党团员有百余人。”李建抓介绍。
但随着白色恐怖的到来,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在南方相继背叛革命,野蛮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北方首脑机关也遭到了军阀当局严重破坏,李大钊等60多位同志不幸被捕。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从1927年至1937年,严峻的革命形势使得中心县委不得不一次次转移,斗争进入到了最残酷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由于敌人的杀害和迫害,弓仲韬先后失去4位亲人。”王彦芹介绍,1928年,弓仲韬的大女儿弓浦在北京参加“三一八”游行时,重伤身亡;弓仲韬唯一的儿子也因特务在煎饼里下毒而死;1934年春,弓仲韬的母亲在敌人无休止的搜抄威胁下去世,出殡时,弓仲韬为了躲避敌人追捕,只好于夜间怀揣手枪匆匆将母亲安葬;“七七事变”后,弓仲韬与党失去联系,他拉着卧病的妻子,带领女儿弓乃如毅然离开家乡赴延安去找党,在此期间,妻子病死,自己也遭资本家迫害双眼失明。
“但敌人的屠刀吓不住弓仲韬,亲人的离世也击不垮弓仲韬。”李建抓介绍,即便屡屡遭受迫害,弓仲韬依然不屈不挠,一边想尽办法找党,一边在工人们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宣传革命道理,抨击社会黑暗。
燎原:最坚实的靠山,是经党教育多年的人民群众
1943年,离开安平老家6年的弓仲韬,历尽千辛万苦只身一人返回安平。
此时的冀中革命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他所创立的第一个县委和第一个党支部早已由火种成为燎原之势。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台城村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王彦芹说。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酷热的晌午,台城村武委会主任弓拐要,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召开扩军动员会议,青年们或赤膊或光脚赶来开会。弓拐要从自家的菜园里摘来了一筐菜瓜,请人们吃瓜解渴,他自己则作起了“不当亡国奴,参军打日寇”的动员。一番慷慨激昂的动员过后,青年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同仇敌忾,当场有22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军。随后,这些热ก血青年连家也没有回,就这样赤着膊光着脚走进了抗日的滚滚洪流中。
“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不到1000人的台城村,先后为各级抗日武装输送兵员117人,平均不到10个人中就有1人参军。”李建抓介绍,整个抗战期间,先后有50多位英雄的台城人,或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或惨遭杀害英勇就义,将生命和热血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如今,英烈们的名字,已经镌刻在台城的纪念碑和安平县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
“安平县地处冀中平原,无山可依,无险可据,在这里进行反‘扫荡’,开展游击战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里却有比崇山峻岭更坚实的靠山,那便是经党教育多年的人民群众。”李建抓说,由于党的基础好,群众抗战热情高,安平是日寇在冀中侵占最晚的县份。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全县有8689人参加八路军或成为地方抗日干部,有2269人光荣牺牲,其中牺牲的党员4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