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失的地平线》的浪漫主义倾向
摘 要:《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1933年发表的通俗小说。作品以战争为时代背景,以主人公康韦一行人的奇特历险为主线,将读者带入了中国藏区一个与世无争的理想社会香格里拉。作者描绘出那个理想世界的美丽图景,与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表达了对理想的强烈向往。作品构思巧妙,情节离奇,悬疑丛生,作者还以浓重的笔触渲染出强烈的异域色彩。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揭示出作品的浪漫主义倾向,为读者从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理解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消失的地平线》;浪漫主义;理想世界
一、引言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1900-1954)于1933年发表了通俗探险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该书面世之后荣登英国畅销书榜首,并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希尔顿在书中用优美的文笔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梦幻色彩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小说于1937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获得多项年度奥斯卡奖项;1973年又再度被好莱坞搬上了大银幕,使其普及范围更广,对世人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称赞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Shangri-La)一词,而“香格里拉”亦成为著名酒店的商号和云南迪庆藏区某地的地名。
这部作品发表多年后仍历久不衰,至今还为各国众多读者所欣赏。随着香格里拉在旅游业影响力的增强,小说的中国读者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其创造的ภ神奇世界、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以及反映出来的东方主义等方面。这些研究主要都是侧重考察小说中能够为其所用的部分,™以满足各自论述的需要,较少对文本本身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进行分析。笔者回归到原著的文本之中,试图经过具体深入的分析,揭示作品中体现的浪漫主义倾向,使人们对小说的文学性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二、《消失的地平线》内容预览
《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历险小说。作者记叙了20世纪30年代,主人公英国领事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从战乱小国转移时,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异地的神奇经历。被劫持的飞机最后迫降在喜马拉雅山地区一座狭长的山谷口。康韦等人遇到了精通英语的中国张姓老人一行,并随他们进入蓝月山谷,来到了位于香格里拉的中心喇嘛寺。这里景色秀美,虽远离尘世,却具有高度的现代文明。这里居民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信仰习俗不同,但却融洽相处,生活幸福。康韦对香格里拉产生了强烈的眷恋之情,可最终还是受同伴的怂恿,随他一起逃离了这里。康韦重返文明世界后出现在重庆教会医院,没有了同伴,也失去记忆。康韦恢复记忆之后,又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征途。
全书分为11章,前后各有“序幕”和“尾声”相连接呼应。故事以第三人称叙ฒ述,用回忆的方式展开情节。作者采用了故事嵌套、层层推进的叙事方法,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安排行文结构。在小说的开头昔日同窗拉瑟福特为“我”讲叙巴斯库往事,继而引出了香格里拉神奇之旅的文本故事,文本故事中蓝月山谷的最高喇嘛又对康韦讲述蓝月山谷神秘历程的故事。这种巧妙的艺术构思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布局,增强了小说内容的历险性和神秘性。
三、《消失的地平线》体现的浪漫主义倾向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方式产生于18世纪末, 繁荣于19世纪早期。它的出现对英国文学乃至欧美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在内容上着重描写理想世界,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形式上注重构思离奇情节,渲染异域色彩等, 所有这些在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1933)中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
(一)浪漫主义倾向在内容上的体现
在小说开篇不久,即通过主人公康韦的眼睛,带领读者进入了美丽的蓝月山谷。“这个远离人烟的山谷竟是一个富饶迷人的乐园,山谷里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与早晚而变化,从温暖到炎热再到清凉;土地各尽其用,精耕细作,农作物品种繁多,丰收在望。”作者对蓝月山谷的描画清楚明确,呈现出一派祥和宁静的自然环境。在小说其他的章节缝隙,作者也适时插入一些对香格里拉寺内部的自然风景刻画,对开篇的总括描写予以补充。
作者对这里的人文环境也进行了相应的描述。随着主人公康韦对香格里拉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与世隔绝的香格里拉拥有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在这个中心喇嘛寺里有西方的中央供暖系统和卫生淋浴系统,在收藏馆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收藏和奇珍异宝,在图书室里有大量珍贵藏书,在音乐室里还有各种中外乐器。这里的居民奉行中庸之道,凡事讲求适度。尽管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却在这里和平共存。
此外,作者在小说中还创造了一位理想的女性形象罗珍。“纤细而略长的鼻子,高高的颧骨,白皙的鹅蛋ส脸――一个典型的满族姑娘。”对这位姑娘的相貌描写十分粗略,但具有普遍美感,给人留以想象的空间。在其他方面,作者仍采用简约的笔法,着力于从侧面渲染出罗珍温驯、安静、谦恭这些东方女性具有的典型气质和神韵。她将香格里拉的自然美和人文美集聚一身,散发出强大的魅力,令西方男子顿生无限仰慕之情。
希尔顿在小说中描绘出一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王国。这里有宜人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宽松的人文环境,人们都悠然自得,和睦相处。在浪漫主义的作品里,客观的现实生活内化为主观的感受和情思,用理想的美来反对现实的丑,显示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波动的轨迹,反映了社会心理的趋向。虽然香格里拉过于理想化,但是表达了在一战结束后不久的经济危机期间以詹姆斯・希尔顿为代表的西方文人内心的向往。当时的西方社会弥漫着沮丧和恐慌情绪,人们对社会现状十分不满。工业革命虽然为社会发展带来进步,却也为世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香格里拉理想王国中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对比,体现出人们对于利欲熏心与战争灾难的痛恨恶绝,也体现出人们对一个纯朴而又未被文明污染的精神家园的渴求。 (二)浪漫主义倾向在形式上的体现
《消失的地平线》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艺术结构,通过对主人公康韦等一行人的经历的叙述,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历险,仿佛亲身体验了香格里拉寺神奇的世界一般。小说伊始,劫机者的动机,张姓老者如何得知康韦等人的到来,这些萦绕在康韦等人心中☮的疑问,也同样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汉人张姓老者在介绍美丽而又神秘的香格里拉时总是予以适度保留,更是让读者心中疑团重重。直到康韦得见当地的管理者和最高领袖大喇嘛,了解到香格里拉的历史,才将小说中的所有谜团逐一解开。令读者意想不到的是,在小说结束之际,作者笔锋一转,安排主人公康韦受同伴的怂恿和爱慕对象的吸引,离开了这世外桃源。小说情节离奇曲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令读者欲罢不能。这些离奇的情节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地处东方,包含有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包括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园林艺术等,彰显出浓厚的异域色彩。汉人张姓老者在一出场即穿着“一身绣着图案的丝质长袍”,在寺庙房间的陈设中也经常见到绒绣挂毯等丝织品。在收藏室摆放着精美的珍珠蓝宋代陶器,珍藏了千年以上的水墨画,还有上面绘有仙境的漆器等。张经常在说话的空隙喝茶,颇具中国人品茶的特点。老喇嘛接见康韦时也用茶招待他。在谈论本地出产的茶叶时,老喇嘛得意而自豪地认为蓝月山谷出产的茶叶独有特色。喇嘛寺里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小花园,园中躺着一处荷花池,池塘边缘装饰着神态各异的动物铜像。这些强烈的异域元素激发起西方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它们的美丽形成了西方读者所向往的东方世界,暗含着作者对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种批判。主人公康韦对这充满异域色彩的东方理想社会既赞叹又依恋,隐含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的不满和失望,希望能够借此弥补本族文化的不足,并实现对本族文化的批判和纠正。这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
四、结语
《消失的地平线》以蓝月山谷奇丽的背景作为依托,塑造了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理想世界。詹姆斯・希尔顿采用离奇曲折的情节,以优美的文字和灵动的笔触,向读者呈现出美丽绝伦的自然景色、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同时又为这世外桃源披上神秘的异域色彩,散发出浪漫主义奇葩的阵阵幽香。虽然在作品发表的1933年,浪漫主义文学占据文学潮流主导地位早已成为历史,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仍然对文学创作有着长期的影响。《消失的地平线》把复杂的现实隐藏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通过假设建构的理想境界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引领着饱受战争创伤和经济危机痛苦的一代人在乐观信念之中寻找人生美好的寄托,体现了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5]黄河卫.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32卷第3期,333-336.
[6]桑艳霞.简析浪漫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J].新西部.2009年第12期,111页.
[7][英]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M].胡蕊、张颖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