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剧《江姐》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时间:2025-01-13 21:08:0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江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笔者是从歌剧版所熟知,而京剧版《江姐》,还有拍成电影版的京剧《江姐》,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不容置疑的是,笔者深深为中国拥有京剧,并作为国粹闻名世界而自豪。

在这里,笔者说了三个版本:歌剧、京剧、电影京剧。而这部电影,是在2002年由张元导演、张火丁主演主唱的近年来第一部京剧电影。虽然很多人都在说这部电影是对传统京剧的一个复制,但笔者想说,经过张元导演他个人的视角,还有他个人对京剧的痴迷崇拜的双重因素,拍摄到我们现在所欣赏的一个既有创作又别于传统京剧的《江姐》,与复制截然不同。

这部电影,有很多经典的唱段,例如我们很熟悉的《红梅赞》《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还请程派青衣张火丁来唱响江姐。素有薄云遮月,雾锁河塘的美称的张火丁,为《江姐》定下了一种忧伤悲壮的感情基调。例如《红梅赞》,与歌剧选段的曲风截然不同,而张火丁这位程派唱腔,在塑造江姐这位家喻户晓的革命先辈上,不单是下功夫,还有所创新,最终以她那独有的气质和委婉动听柔中带刚的唱腔,将这位为新中国解放而献身的伟大女性演绎得独具韵味。在电影中,也是多次拍摄张火丁的脸而不是身段,此处也可以表现张元导演对他自己的喜爱的一种执著。也是电影不同于京剧本身的表现。

然而,我们看完这部大胆创新的电影《江姐》后,仅仅是感叹经典的魅力之无穷吗?不是的,张元导演这部电影的初衷我们无从知晓,但其以个人的视角拍这样一部电影来记录自己对艺术的喜爱的执著追求,却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而不是仍然在叽吵他拍的原因,是哗众取宠还是作秀。之前虽然一直保有对国粹的敬意,但仍然认为戏曲的唱念做打离我们很遥远,体味不出其中的味儿,但在笔者认真去听、去看戏曲或这部电影的时候, ϡ笔者发觉,它的每一处拖腔不是繁琐多余而是韵味悠长;它的每一处咬字归韵不是咿咿呀呀高不可攀而是气流声动余音绕梁;它的每一处举手投足神韵落起不是漫无目的老气横秋,而是行为艺术表情达意的高度集中。不得不说,笔者是被其所深深吸引。但就对比♪民歌而言,民歌同样作为中国的一方特色却没有被这方水土养育的如此深厚。正如国庆期间的《中国民歌大会》,原本是给众多民歌票友的一顿听觉上的饕餮大餐,可节目中穿插的主持当中,笔者却没有感受到那份带给歌友的对民歌的激情,却像是一种哭诉,诉民歌的文化根基之深之厚、诉民歌的艺术形式种类多彩丰富、诉民歌的传唱风格多元化国际化偏偏最终却落在了诉,落在了呼吁上。诉的原本的好意,却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歌与国粹京剧二者虽同处一方土地,却活得迥然不同。诉着民歌的大放异彩却恰恰使笔者感到了一阵凄凉,不是说诉、呼吁如何,而是我们民歌之优秀明明可以明了自信而洒脱的宣传与传扬于各大媒体,却偏偏要一把辛酸泪的摇尾乞怜的呼唤着受众人群。它没有了国粹京剧的傲骨,自信与洒脱,即便如此我们热爱它的人,依旧热爱。可我们总不能为了这份热爱到处乞求大众的喜爱。我们需要的是清楚中国传统民歌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又该如何解决它?简单的来说,中国传统民歌的内容现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跳脱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并且相当웃多的中国传统民歌其歌词内容还依然停留在建国之前或建国初期,已然远远跟不上当下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别说吸引到当代的年轻人,这也使得中国传统民歌缺乏必要的活力和生动力,这是令人非常沮丧和痛心的事情。然而想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极为重要,比如呼吁政府予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护,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民歌保护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民歌传承人的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民歌人才储备、培养制度以及为中国传统民歌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等等。诉呼吁摇尾乞怜都太凄凉,实实在在的提高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意识才是我们当代青年你我的责任所在。

了解过去、反省现在,改善将来。戏曲或民歌绝不应仅限于音乐院校的院墙内,更不应躺在高深的学术刊物中孤芳自赏。我们应该更多的渗透到中小学的音乐教材编写中,不是作为可有可无的影子而是确保有一席之位;应该培养音乐的耳朵,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个全民音乐的修养、感受方式;而广播和电视中的音乐节目编排同样汲取民族元素,为它们创造音乐氛围带来民族艺术熏陶,逐渐建立起民族音乐艺术和知识的尊重,和对人类音乐文化成就的好奇感、崇敬感和亲近感。仅此还不够,思想上升到才是真正的达到:首先是,历史意识的培养。所谓的历史意识,即认识到现在和过去的联系,并清楚的明白现在的一切和过去的一切同样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意识地继承,却忽略了批判研究,那只能导致迷信,而抛掉与过去历史传统的一切联系则无疑是使我们的智力精神生活发生严重倒退。可见,认清历史现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未来在世界的立足点起到的是关键作用。其次是文化意识的建立,当下是全球各种文化趋向交流和融合的,我们更需要强调各种民族文化ส的独立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独特品格。音乐是普遍存在的,但它的表现形态和价值系统却迥然各异。尊重每一种文化中的不同的音乐表现,并力图去理解每种音乐内含的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这已然不单单是民族音乐的必备修养,而是普遍音乐文化的必须。正是有了这样坚定的认识,我们才可能竭尽客观地评判每¿一部音乐作品,才能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理性的知识储备和本能的审美直觉带领我们对民族的音乐即世界的音乐的成果的需求更为强烈。意识有了,实践也不能乏陈,意识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正道。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它就在那里,岿然不动却不乏其追随者。正如戏曲,它的美偶然间欣赏到,便不再是一时而是随后的相伴左右,细究其美的内涵与韵味,无法自拔。正如民歌,现在虽黯然神伤 ,但我们已经在有意识的想进一步传承发扬它正如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文化,不单单是靠出台政策加强保护,还需要与必要的合理性商业运作、舆论宣传引导相结合,比如可以让戏曲、中国传统民歌与旅游、外贸、会展等等互相合作,寻求广泛鼓励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参与中国民族传统的合理开发利用活动中,把传统戏曲、民歌艺术有机融入到当地旅游景区的民俗活动中和民间艺术产业链中,使得成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得到传扬的同时,也可以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这样的话,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引导,更加便捷的帮助我们树立起全民保护我们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意识,同样也激发大家对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唤醒大家的归属感,使大家意识到保护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是我们大家共同参与的事情。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