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历史
1前言
在整个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出☠现了根本性改观,但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浓厚的发展中国家文化的色彩。经济的落后、综合国力的相对薄弱,使中国像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面临发达国家文化倾销的威胁,这也迫使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危机感,努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电影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外来的ฆ影响一直强烈地作用于中国电影,而中国电影工作者则带着一种矛盾的心理面对这一影响。他们一边认真地学习,一边又顽强地抵抗。
中国的民族电影产业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电影从最初的输入开始,就成为外国人在中国赚钱的工具。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电影的输入却比人们开始想象得远为复杂。在旧中国的电影市场中,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西方电影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大部分西方电影虽然曾被逐出中国的电影市场,但另一个电影大国苏联却又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电影。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电影市场又开始逐步地向世界开放。
西方和港台商业电影再次大量涌入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几乎一直是在向外国电影学习和与之较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通过电影在中国传播着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在给中国人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激励了中国人开始创造自己的民族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发展中,民族化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追求的一个重点,这当中不仅包含了艺术家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和信念,也渗透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地位的渴望与追求。
2中国电影概述
电影是一种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结合物,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拍电影需要大量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等诸多方面的条件,需要一整套工业和经济体系作为基础和后盾。这一点与某些物质生产部门比较接近,而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因此,电影不像绘画、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门类那样可以较少地受到经济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创作者有更大的主动性。同时,由于影片的摄制需投ญ入较大的资金,且需要尽快收回,这样也使电影的商业性比其它艺术门类表现得更加明显。
艺术本来是离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远的意识形态方式,但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电影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条件及这些条件的变化有了比较紧密的联系。电影在艺术上的发展也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或大众的要求。如大危机后好莱坞影片的泛滥和战后新现实主义的兴起等都是如此。现当代的中国几乎一直处于充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烈社会动荡之中,作为一种观众面极为广泛的艺术传播媒介,电影当然无法回避这一社会现实。这使得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之间表现出了特别直接和紧密的联系。这一点与许多外国电影相比显得尤为突出。社会历史的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变革。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中国的时代变迁。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转折,都是由历史的变革所催生的。同时,电影作为一种广泛而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传播媒介又反作用于社会,不断参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程的改写。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电影历史特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电影是艺术创作又是商品生产,是以物质形态体现的精神产品。它是商品,是艺术,又是意识形态,具有多重的特性,不仅受社会历史和艺术规律的支配,又受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支配。
这种多重作用和多重价值经常发生矛盾,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常常通过艺▲ข术家与制片人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电影中则往往更明显地体现为政治、经济和艺术的不同目标间的冲突。尽管本文的主要着眼点是在中国电影文化策略方面,但是电影中的文化,是通过其所表达的内容、其所运用的艺术语言体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忽视了电影的这种复杂性,特别是中国电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要准确地把握中国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
3结论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已收缩到数亿人次,但是中国电影生产和投资的特殊现状却使制片业仍相当活跃。2004年中国大陆电影总产量约200部淇中高清晰数字电影约占三分之一。其中不少影片实际上很难进入影院放映,真正能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更是凤毛麟角。出现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它与电影的投资回报机制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也与目前留在电影市场上的观众的现状和中国电影投资者和创作者所采取的文化策略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