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让孩子把话说完”说起
母亲:“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母亲略有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瞧!故事中的孩子多么可爱,好有“个性”,想必他给出的答案让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惊喜”。这,就是我读完后的“第一反应”。接下来,不得不说的是,从身为人父人母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为故事中的那位母亲庆幸,由于她웃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特别的爱。同时,我们也为男孩而庆幸,他之所以有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然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思考并没有局限于“让孩子把话说完”这个故事的表象上,而是触景生情,联想到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上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启示一 教师要有母亲般的宽容之心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事中的母亲,面对儿 ツ子“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的回答,没有进行训斥,而是采用了“蹲下来看孩子”的方式去追根求源,得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果。 ถ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宽容是一门学问。当老师的,在日常的课堂上和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学生“离奇古怪”的想法,甚至出现“错误”。这时候,我们当教师的又该如何做呢?答案就是不妨学学这位5岁儿子的母亲,从“蹲下来看学生”开始,多一些“假如是我的孩子”的反思,做一个宽容的老❣师。
启示二 教师要有“学会倾听”的素养
故事中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的动作,是那么温柔,如此之人文。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对学生不经意的一句鼓励,简单的一个爱抚。随意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记,也会让你因此而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理解学生,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必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倾听就是一种尊重。
那么,究竟如何倾听呢?我由此想到了出身教育世家的温家宝总理。今年年初,温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科教文卫体界代表意见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用耳听者,学到皮肤;用心听者,学到灵魂。”在此,笔者想要提醒大家的是:温总理的话,岂不正是给我们当教师的上了一堂很好的“示范课”吗?
启示三 教师教育学生需要“慢慢来”
中国有句谚语,叫“好事不在忙中起”。毫无疑问,这里的“忙中起”说的是速度,指的是方法,其目的旨在警示人们“慢慢来”。然而,这句人所皆知的话,由于功利性思想的存在,常常被人们所遗忘,我们的教育也没有逃离这个怪圈。
回忆过去,我们曾经做过不少揠苗助长的事情,犯过“一切从‘快’出发”的错误。比如,作为老师,我们总希望学生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于稍一出错,就横加指责;再比如,为了赶所谓的教学进度,我们的课变成了“跳跃式”……
对此,我们当老师的是否进行了换位思考,试问一下“假如我是孩子”,又将会是一种什么ส样的情景呢?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说句心里话,对于学生,我们大多数老师都能够做到像妈妈一样爱他们,但在对待学生的耐心上还的确不那么让人如意。因此,面对这样的教育尴尬,我们要学学故事中母亲的睿智,多些“慢慢来”,“让孩子把话说完”,切忌有“上句”没“下旬”式的急功近利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