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文与工艺美术分析

时间:2025-01-13 21:42: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唐代是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装饰艺术表现突出,牡丹在唐代随着种植的普及颇为人们喜爱,牡丹纹样也园其特有的寓意在唐代的装饰图案中应用最为广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内容摘要:诗文是研究唐代工艺美术的基本文献史料之一。它涉及工艺美术的各个品类,包含着相当丰富的重要内容:或在说明装饰主题的演进;或能披露装饰、造型等的定名;或可补充对器物用途的认知;或是重要品种的基本,甚至唯一文献的史料。本文拟选择典型诗文,对此略加缕述。最后,再对李白衣锦故事的内涵试进一解,以为它可作李白生于碎叶的佐证。

关键词:唐代、诗文、史料、工艺美术、《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

1.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曾长期逡巡不前。原因自有种种,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就是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没有充分展开。诗文占了古代文献的很大比重,它就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宝藏。在系统利用诗文讨论工艺美术方面,我曾做过一些尝试。下面拟以唐代为例,说明诗文的工艺美术史料价值。十年前,我出版过一本书,名为《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全书的文字主体是正文和史料简编,史料简编共收入文献史料735则。其中,191则出自《全唐诗》,45则出自《全唐文》,大约分别占到了26%和6%。

2.此外,我把自认不甚重要的文献史料放入注释,注释又分别引《全唐诗》15处、《全唐文》19处。由此可知,在古代工艺美术研究中,诗文极其重要。还应说明的是,《全唐文》中的不少工艺美术文献转录自编撰更早的《册府元龟》和《唐大诏令集》等典籍。对于它们,我引用的是《册府元龟》和《唐大诏令集》等,而不引《全唐文》,因此,前述的45则史料和15处注释也不包含它们。对于本文,逐一录出诗文史料并无必要。以下仅挑选若干自认价值甚高的,归类说明诗文史料的重要。

一、说明装饰演进

1.1对于工艺美术,装饰至关重要,它涵盖的内容有构图,有色彩,还有包括主题和辅饰或辅纹的题材。由于是等级制度的物质体现,由于每每制为服装而最具展示性,装饰的典型是丝绸,丝绸装饰主题的演进最能体现社会审美的变迁。隋唐五代完成了中国装饰主题由鸟兽向花卉的转折,丝绸装饰的表现最典型。不过,丝绸属有机物,易腐难存,当年的丝绸主要发现在气候干燥、利于保存的新疆、青海、甘肃。

1.2西北的发现固然重要,但毕竟远离文明的中心区。中心区的丝绸采用什么装饰?除去扶风法门寺地宫、苏州灵岩寺塔中心窟的零星收获与日本奈良正仓院、法隆寺等的若干藏品外,实物没有提供更多的知识。幸亏有大量的诗文留存,它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中国古代,有大批丝绸服装用于国家仪典,它们的装饰都有固定的程式。在我讨论隋唐五代丝绸装饰主题演进时,没有把它们包括在内。讨论中,共征引文献62则,其中,50则出自《全唐诗》,7则出自《全唐文》。

1.3从诗文里,可以清晰地看出:隋和初唐装饰主题多系走兽和飞禽,间或有狩猎图像,尽管对花卉纹样也有报道,但它们大多以辅纹的形式出现;盛唐,走兽减少,禽鸟数量大增,花卉和几何纹样大量成为主题;中晚唐和五代的情况相似,走兽纹所占比重还在降低,而禽鸟和花卉已成主流,花卉的种类不断增多,地位在逐渐上升。若以诗文对证各地不同材质的考古收获及传世品,丝绸装饰主题演进的轨迹还能看得更加清晰。如果弃用诗文,得到这个认识很难想象。尤其是诗文提供的是文明中心区的资料,工艺美术品又主要出产在这里,因此,对于讨论全中国的工艺美术,诗文的史料价值绝不亚于得自边陲的考古资料。

二、提供定名依据

2.1对于许多古代装饰、造型、作品的命名,学界虽有成说,可惜,其中也包含着若干失误。唐代的瑞锦就是命名失误的典型一例。20世纪50年代,一位备受敬仰的大家指出,瑞锦的纹样取瑞雪兆丰年之意,其题材为花朵,其结体若雪花,呈放射状。于是,大批专家都将这类纹样的织锦称为瑞锦。其实,它的装饰不过是宝相花纹。瑞锦一词确实屡见于唐代文献,但梳理文献之后便会发现,瑞锦之瑞,指的是祥瑞,被文献点明的题材主要是盘龙、鸾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等祥禽瑞兽,也包含少量有吉祥含义的花卉。

2.2当然 ☹,这个认识主要得自《历代名画记》卷10《窦师纶》条、《唐大诏令集》卷109《禁大花绫锦等敕》、《册府元龟》卷170《帝王部来远》等。不过,唐代诗文已经足以解说瑞锦的装饰主题,如杜甫诗中的花罗封蛱蝶,瑞锦送麒麟;温庭筠诗中的天犀压断朱鼹鼠,瑞锦惊飞金凤凰;佚名诗中的千花开瑞锦,香扑美人车;李峤文中的跪开缄题,伏视纹彩。烂若朝霞之初起,灿如春花之竞发。

2.3显然,瑞锦之瑞,仅指题材,并不涉及纹样的结构。若干文物在当年会有不同定名。于此,设计精妙、制作考究的香囊是个佳例。因为法门寺地宫里的实物有石刻《衣物账》对证,称之为香囊并无疑义。不过,按字义理解,囊形近袋,如此定名又易于招致对造型理解的迷乱。因此,自中唐始,它又被称为香球,如元稹《香球》诗云: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2.4显然,与香囊比较,香球的命名更能体现器物的造型特点,故在后世应用更多,香囊之名反而不彰。说到唐代诗文对于文物定名的意义,最好的例证是缭绫。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掘,获得了一种土红色砑光绫。它在平纹地上起斜纹花,每平方厘米内,经丝74根,纬丝28根,厚仅0.05毫米,织成后,曾经碾砑加工,故丝线扁平而薄,几乎将织物的孔隙全部填死,使表面光滑如纸。称之为砑光绫固然不错,但它在唐代如何称呼,仍然是个问题。参加发掘整理工作的王亚蓉女士披阅文献,在唐诗里检出两首诗,诗云:缏处直应心共紧,砑时犹恐汗先融四体著人娇欲泣,自家揉损砑缭绫。由此证实,土红色砑光绫就是在唐后期声誉不让织锦的缭绫。

三、揭示器物用途

3.1古代一如今日,一器多用的情况往往有之。如盏,可以饮酒,同样也能饮水、饮茶;又如注子,可以贮酒,同样也能贮水。器物固然常常有其主要的用途,但次要的功能也不该忽略。比如香囊,通常是随身携带的熏香器具,但唐诗还记录了它的暖手功能,白居易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的诗句就把这个功能明确点出。应该特别留意的是,记录香囊也被用于暖手的文献仅此一例。

3.2考虑到香囊内置香火和自身的金属材质利于导热,白诗的记录应当可信。已知打造香囊的作坊目前仅知少府监中尚署,而按《唐六典》卷22的记载,中尚署进香囊在寒冷的腊日,这样,香囊的暖手用途就被凿实了。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只金花银结条笼,华美精致,故而备受关注。在两位著名专家的导引下,研究者常说,它用来烘焙茶,或者贮存茶饼。因为出土在佛教寺院,而僧人与茶事的关系历来密切,故结条笼子的这种用法自然于理有据。不过,当年的诗文却另有说法。杜甫《往在》诗云:赤墀樱桃枝,隐映银丝笼。

3.3令狐楚的《进金花银樱桃笼等状》说得更明白:伏以首夏清和,含桃香熟。每闻采撷,须有提携。以其鲜红,宜此洁白。已知描述结条银笼的唐代文献仅此两则,它们异口同声,都说这种笼子是采摘、提携樱桃的容器。因此,虽然不能说结条笼子不能被用来烘焙茶或贮存茶饼,但采摘、提携樱桃起码是它当年的主要用途。这全是诗文提供的知识。如果联系到当年的好尚,采摘、提携樱桃的用途还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唐人好色,银丝笼上编金丝花,已经华美异常,再内置红樱桃,红樱桃还难免配绿叶,这个色彩效果真可谓华美绝伦了。而唐人好色的文献证明也大多来自诗文。

四、主要知识来源

4.1从文献的角度讲,对于绝大多数古代工艺美术品类,全面的知识要靠多则记载获得。不过,史料价值还有高低之分,而一些诗文则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基本的史料。杜甫久享诗史之誉,但对于讨论工艺美术,更有史料价值的是白居易诗。在《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的史料简编里,编入诗歌191首,其中,竟有29首为☿白诗。此外,还编入白文三篇。白居易诗歌里,《缭绫》《红线毯》《百炼镜》的工艺美术史料价值最高。它们都出自不为文而作其辞质而径其事核而实的《新乐府》,都是今日了解这三个品类的基本文献史料。如果说,缭绫和百炼镜还有较多的其他文献与实物可做补充,那么,讨论红线毯就必须大抵依靠白诗了。

4.2诗中说到了红线毯巨大的尺幅,描写了其柔软厚重,提示毯上有花纹,记录了每平方丈用丝的数量,叙述了宣州进毯的具体时间。倘若没有这首白诗,关于红线毯,今人只能猜测了。唐 ت代的襄阳出产一种著名的漆器,名曰库路真。库路真,还有库路贞库露真的同音的两种异写,由此可知,它是个音译的外来语词。尽管《唐六典》《通典》《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里的土贡资料都记录过它,但统统语焉不详。所幸,还有皮日休的《诮虚器》诗。诗云:襄阳做髹器,中有库露真。持以遗北虏,绐云生有神。每岁走其使,所费如云屯。

4.3吾闻古圣王,修德来远人。未闻做巧诈,用欺禽兽君。吾道尚如此,戎心安足云。如何汉宣帝,却得呼韩臣。虽然皮诗也欠具体,但依然令关于库路真的知识大大拓展。据皮诗,库路真是种很华丽、糜费很多,而又不大耐用的漆器,被帝王用来馈赠西北少数民族领袖。这应当也为寻找实物提供了线索。1945年,阎文儒先生在甘肃武威发掘到吐谷浑王子慕容曦光墓和出降吐谷浑的金城县主墓,获得了银平脱的漆碗和金平脱的马鞍。由于墓主人都与西北民族首领密切相关,金银平脱漆器也极华美,还靡费巨大,且不很耐用,这些都与皮诗的描述吻合。因此,可以判断,金银平脱漆器就是当年的库路真。工艺美术现象通常要靠多则文献获取知识,其中,诗文发挥的作用往往极大。

4.4比如刺绣佛像,其文献史料就大多来自诗文,仅只《全唐文》,就有几十篇。当然,由于它们大多仅只笼统赞美,虽展现了绣造的兴盛,但未做具体描述,因而没有进入《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的史料简编。不过,收入的5则十分重要,或者反映了绣像之风由皇家引领,或者记录了刺绣者的姓氏、姓名,而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绝大多数能工巧匠的姓名早已湮灭无闻。之所以说到绣像,是因为它在刺绣史上有重大意义。有唐一代,佛教大盛。佛教讲究供养,于是,绣像就成了善男信女的功德大事。做功德须精细,越精细才越见诚心,绣像要竭力完美地表现法相的尊严,以至西天乐土的盛况,这就催生出刺绣的新针法。中国以前的针法大抵是辫绣,但只凭短针相接,色彩一定滞涩,形象一定呆板。大约在中唐,创造出平绣法。它以细密的绒线往复交接,既可使线条光润平滑,又能令色彩浓淡相宜,更适于大面积地表现形象。平绣法的出现引来了中国刺绣的革命性进步,以后的针分翰墨之长,线夺丹青之美,令中国刺绣名扬四海。而其基础的奠定却是在唐,起因就是绣像。

五、唯一文献史料

5.1唐代,烧造白瓷的窑场不少。但远在西南,居然也有白瓷窑,其产品的胎体、釉色、烧结程度被诗圣杜甫详细描述过。诗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流寓四川多年,所言必有依据。不过,在大邑,还没有找到唐代的瓷窑遗址,而唐代文献中,谈到大邑白瓷的,也仅知这首杜诗。唐五代的长沙窑彩绘瓷虽畅销海内外,但文献绝少。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中的湘瓷泛轻花,虽被认为是在说长沙窑器,但并未明言窑址,而湘地的瓷窑还有多处。这样,肯定谈到长沙窑的唐代文献仅存晚唐李群玉的一首五言律诗《石渚》了。

5.2诗云: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之所以认定李诗歌咏的是长沙窑,因为考古学已经证实,长沙窑遗址沿湘江分布,自望城区的铜官镇至石渚湖,绵延十里,如今讨论长沙窑的专家也常常以石渚的发现为依据。应当说明的是,李群玉这首幽默诙谐的诗歌,调侃了因烧造瓷器带来的生态危机,包含了破坏地貌、滥伐林木、污染空气、噪声扰民,或许是中国的第一首环保诗了。而其工艺美术研究意义在于,生动描述了当年长沙窑的大规模烧造。唐代的香囊在今日声名赫赫,不过,为人熟悉的仅是银制品,但是在唐代,最著名的一只香囊却是丝绸制品。它是杨贵妃自缢时佩带的那只,被载入《旧唐书杨贵妃传》。

5.3或许因为当代学人对金属香囊闻见太多,故杨妃香囊也被误判为金属制品。可惜,唐人的说法不同。已知关于它的最早文献是张祜的一首七绝,赋诗之时,去杨妃自缢尚不足百年。诗称: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难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诗中的蹙金,已经说清质地。蹙金是装饰丝绸的一种刺绣做法,即把捻金线盘钉在绣地上以为花纹。晚唐的蹙金绣已经出土于法门寺地宫,而在当年的文献里,蹙金也屡见不鲜,仍无一不是在说刺绣。如杜甫的☃名篇《丽人行》便有句云: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有心人都会同意,不能把艺术史做成现存实物的历史。因此,对于那些已无实物对证的艺术现象,现存唯一的文献史料就显得更加珍贵。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