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陆八十年代电影青春形象探析

时间:2024-12-26 13:19:4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对大陆八十年代电影青春形象探析 对大陆八十年代电影青春形象探析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对大陆八十年代电影青春形象探析 更多精品源自3edu课件

从“十七年”电影时期到八十年代,整个社会、文艺都经历了从乌托邦式的“英雄”到“平凡人”的回归,这一变化影响着新时期青春形象的构建,闪耀着耀眼光芒的“英雄”们走下神坛,平凡青年的价值和尊严逐渐浮现出来。八十年代的导演担任着文化启蒙者的角色,对青年人的描写体现着人性的呼唤和青春的发现,尤

其是他们对在浩劫中被荒废的青春的喟叹和怀念,更能体现青春的无价和青春的意义。影片中的青年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形象,而是现实常见的小人物、普通的知识分子。《小街》、《青春祭》和《红衣少女》中的夏、俞、李纯和安然等人物形象不是在革命引导者的指引下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的革命青年,他们或是理想和诗意笔触下的对青春的怀念和感伤;或是理性思索下的当代青年人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对青春期☢少女的诸多描写更体现青春片的核心价值。

张暖忻导演的散文诗风格的知青影片《青春祭》塑造了李纯这个对青春、生活由麻木到苏醒的知青形象,她的形象代表了文革时期大多数女知青。李纯初到傣寨,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并显得格格不入,她整日穿着一身灰色的破旧衣服,和傣族姑娘五彩斑斓的筒裙、漂亮的耳环等形成强烈反差,傣族姑娘小伙的对歌、劳动等生活强烈的撞击着她的心灵,她在傣寨最美丽的姑娘依波面前总是很不自信。在傣族姑娘小伙对歌的时候,她只是远远地看着,“看着他们,我感到又累又丧气,我既不会干活,又不会生活,带着一身的暮气。”甚至傣族姑娘因为她的灰色衣服不好看而拒绝和她一起劳动。“她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女孩应该打扮自己”。“她不懂什么是美, 不懂得什么叫青春。☁”1渐渐己地,在他们的感染下,李纯也学会了产像械傣家人一南样吠地生丰活,不穿游泳衣下江游泳,用床单裁成筒裙,又戴上漂亮的耳环,很傣族姑娘一起劳动,她好像变成了傣族姑娘。同时她和男知青任佳相识并相恋,房东大爹、依波等乡亲们把她当成自己人,这时候的李纯逐渐褪去了曾经暮气沉沉的形象,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篝火边的狂舞表达了她青春意识苏醒后的奔放心情。而之后她发觉落户家大哥爱上了她,而她不是真正的傣家人,只能离开。老奶奶伢的去世,任佳的永别,大哥在池塘边的一席话等经历使她逐渐成熟起来,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对于傣寨给予她青春和初恋的地方,“她想要得到而又不敢得到, 最终告别了傣乡也告别了青春, 是对整整一代人逝去的青春的挽歌。”2

影片《人生》讲述了一个西北地区农村青年的人生坎坷,高中毕业的高加林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无奈自己的小学教师职位被无故顶掉,而后又通过“关系”重新进城走进县委大院工作,成为通讯干事,并被城市青年黄亚萍追求,为自己的前途考虑,高加林忍痛抛弃了村里深爱自己的女友巧珍,他的以后的人生道路本应一帆风顺,怎奈自己靠“关系”得来的工作被人告发,又孑然一身回到村里,曾经钟爱自己的女友也已嫁他人。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无奈,身不由己,他的遭遇和周围不公的社会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他自己来ϟ说,自己也并非完人,一方面他有理想有抱负,有勤劳朴实的美德;另一方面在残酷的现实中也有自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双重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惶恐和痛苦,并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影片的上映引发了对青年人,尤其是对农村青年人人生价值的思考——青年人的道路该如何走,在面对社会种种“潜规则”的时候该如何选择的普遍问题。

《人生》是对农村青年人生道路的思索,谢飞的《本命年》则是对新时期城市青年精神上的迷茫和困惑的反映,影片以客观冷静的纪实风格讲述城市青年李慧泉刑满释放后短暂而悲剧的人生道路,出狱后的李慧泉在邻居和民警的帮助下,本应顺顺利利的过日子,物质上改善的同时他的精神上好像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感到空虚和迷茫,喝酒、泡吧成为他日常的消遣。后来李慧泉成为业余歌手赵雅秋上下班的护送者,并渐渐的爱上了她,然而赵雅秋名气也越来越大,李慧泉护送者“职务”也被取代,他怅然若失,狱友方叉子越狱投他,一贯仗义的李慧泉在正义和义气之间难以抉择,最终默然的让叉子离开,之后叉子走上绝路以及家人对他的无情抛弃让李慧泉深受刺激。他卖掉存货买了金项链再次去找赵雅秋,现在对他来说爱情应是唯一的寄托和希望,然而赵雅秋的冷漠回绝让他万念俱灰,酩酊大醉的他路遇抢劫被刺身亡。影片结尾李慧泉身中一刀后行走的镜头,依稀仿佛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精疲力尽》结尾的长镜头,耳边回响起赵雅秋、叉子、邻居大妈等人的声音,俯拍镜头慢慢升起,李慧泉孤独的躺在街头死去。他的死看似偶然,但又像是他的必然归宿。“本命年”本有宿命的意味。他无法面对兄弟义气、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下传统意识形态和新兴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八十年代末社会转型期青年人迷茫心态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影片,尤其是第四代导演的作品“首先当然是‘青年的发现’,其次是‘个人的发现’。作为80年代中国新时期电影的‘人的发现’这一时代大潮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影片通过青年个人生活故事的讲述,表达着作者对作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的‘问题青年’和‘青年问题’的理性关怀。”3他们对青春的描写相比十七年时☼期来说,一方面视角更为个人化,相对于之前的国家意识ซ形态主导下的宏观角度把握,他们更是以精英文化的姿态、以个人化的艺术手法和理念表现现实主义风格的人性人情,对人的命运和人性意识的关注更体现影片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八十年代的青春表述也呈现出鲜明的集体反思特征,是在政治高压后的集体反弹和弥补,是一代人的形象展示和缅怀,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最后,艺术化手法的表达和思想启蒙的主题内涵更使这些青春电影区别于八十年代末乃至九十年代出现的大众文化语境下对都市青春的感性喧哗。 2 张暖忻.《<青春祭>导演自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3.

3 陈墨.《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当代电影,2006.3.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