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十年女子教育发展概况
[摘 要]晚清最后十年,国势日益颓危,女子教育发展也被看作是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策略,在政府推动及西方的影响下,各阶段各种类女学相继出现并得到一定发展,虽存在诸多不足,但是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清末;女学;概况
晚晴最后十年女子教育发展,可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分为两个阶段。科举废除以前,教育仍以传统形式为主,官办新式学堂兴办较少。“科举废除之后,设学部管理教育事宜,近代教育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在学制及有关章程的引导下,女学也取得了较大成就。
(一)女子小学堂
各地争先兴办女子小学堂,发起者大多为地方开明乡绅,因为他们开明也乐于承担地方公共事业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筹得办学所需的资金。各地乡绅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堂,如天津:继河东学堂创办之后,“现又有旌德吕碧城女士就督署后创设女学堂一所。”京城:“自杜姓创立女学后,兹又有北信桥温君仲春拟自捐资二千金, ☻择赁传版胡同房屋设立▲女学堂。”女子小学堂在这段时间发展较快,据有关统计,1909年时,全国有女小学生14054人,与男小学生之比是150:1。这段时间创办的女子小学堂有几个特点。首先,最初的女学生大多是来自乡绅之家,为增加生源,女子小学堂一般是免受学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时收一点。如京城北信桥女学堂“不取金,书纸笔墨均由学中分给”。第二,对女子小学堂贡献较大,热情参与的主要是一些官吏及富有者的遗孀,还有就是一些接受过西方先进教育的女性。第三,女学堂积极响应妇女的解放运动,尤其是废除缠足运动,学堂规定女学生必须是天足,如河东女学“所有学中女子均不缠足”,京师的箴仪女学堂“凡缠足女子概不收录”。
(二)女子师范教育
随着蒙养教育和女子小学堂的发展,教师短缺问题也日益严峻。出于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考虑,晚晴政府对女子学堂聘请男教员有严格规定,这就使培养女教员成为当务之急,“视查当今各文明国度,无不以女子当师范责任ส,因女人有做母亲的性格,与教授儿童最相为宜,在德国有三百处上等女学堂,有八万多女学生,有四千多教员,日本美国,也有许多的小学堂,请女人任教授之职,因此中国要效法列强,普及教育,在女子师范一事上,也当尽力讲求的”。清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方今屡奉明诏,殷殷以教育普及为务,然则欲端修齐之本,培蒙养之基,自非修明女学不可。欲求正本清源之道,尤非注重女子师范学堂不可”。清政府支持并着手创办女子师范学堂,使这一段时间兴办的女子师范学堂也有一定的发展,较有名的有如1906年开学的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1908年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官办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等等。虽然女子师范学堂受到政府的重重限制,对招生严格限定,“年在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德性纯淑,文字清顺”的女子高小毕业生。对学校严格的管理,“为造师资尤重妇德,一切管束教授务在陶冶其行为心性使可为后生仪范,一切急激过新之学说时论概戒弗谈”。师范学堂的毕业生主要任教于蒙养院和小学堂,限制女子的自身发展,但女子师范教育有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明文规定,使其在逐渐走向制度化,对近代师范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女子职业教育
1906ง年7月学部颁布《通行各省举办实业学堂令》之后,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女子职业教育大约可以分为三类,蚕业、纺织刺绣和医学护理等。这类学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讲求实业,多集中在东南地区,内地所创办的职业学堂较少。蚕业学堂创办较好、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上海女子蚕业学堂、福建蚕桑女学堂、杭州蚕桑女学堂。由于女子在医疗、护理等方面具有较男子强的生理条件,在加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女之防,女子患病因缺少女医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夫妇女所患之病多于男子,且往往有隐情不能言者。以男医审女病,不过十得其五,若外症之在下体者,更无论矣!”在诸方面的的需求下,女医学堂在这段时间应运而生,办理较早,影响较大的有上海女子中西医学校、北京女医学堂、北洋女医学堂、杭州产科女学堂等。这段时间还有专门培养女子技术工人、提高女子技艺的学堂,即女工传习所,从而使女子获得一技之长,脱离依赖男子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女子真正独立于社会。办的较好的有如上海速成女工师范传习所、扬州女工传习所、杭州工艺女学堂。
(四)女子留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