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微众“刷脸”贷款时代来临?
我们是银行?我们是互联网公司?我们是互联网银行!”打开腾讯旗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网络官方页面,在“科技-普惠-连接”这三个关键词下面,颇有开门见山意味的一句自问自答,直接揭示了微众作为一家前所未有的“新兴”银行的身份。
消费者怎么玩转互联网银行?简单来说,用户将不必去实体营业厅排队,可以坐在家里远程开户,可以“刷脸”贷款,7*24小时可在线上购买理财产品,不必去ATM机取款,利用手机客户端即可完成支付……
微众银行的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客户群可以从三个维度划分:年轻白领;不同层次的蓝领;小城镇非农业从业的互联网用户。由此看出,微众的客户锁定“潘坑没А保基本定调草根金融属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微信未来的业务操作将侧重在移动端。在股权结构上,腾讯持股30%占大头,百业源和立业集团各占20%,剩下由7家企业分散持有。
春江水暖 微众银行先下海
无营业网点,无营业柜台,一切业务均依托互联网进行。但互联网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性的问题呢?无论如何,它促成了一种愿望,并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银行的追捧。
在同批拿到“船票”的民营银行队伍中,微众策马扬鞭冲在前列。虽然现在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具体的产品和业务不为外界所知,但在2015年的1月4日,李克强总理视察微众银行的时候,已经亲自为一名卡车司机发放了数额为3.5万元的贷款。这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笔由国内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完成的贷款业务。
腾讯旗下的IM工具微信(WeChat)割据国内即时通讯用户市场半壁江山,而微众银行也有一个有寓意的英文名称WeBank。告别大理石台面和柜员,不设线下的营业网点,将运用“刷脸”技术发放贷款,微众银行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无营业网点、无营业柜台,一切业务均依托互联网进行,这是与前些年传统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最大的不同。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方式都是假定所有人都是“生人”而非“熟人”,在“生人”社会里,逃逸成本低,面对大量的信息不确定,传统金融业采取的是通过抵押担保等方式来消除或者减少信息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
而互联网金融不同,互联网给商业带来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交易行为被置于信息越来越共享和透明的环境当中。每个人的行为、身份都可以被存储、被深挖和分析,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对称正在被消除,“生人”社会渐变为“准熟人”社会,监控、追踪的成本大大降低,而逃逸的成本则相当高昂,信用是不是就可以不以实物质押来实现了呢?这正是互联网金融想要实现的愿望。
正是依托这样的愿望,传统银行业打造的生态系统也在被一群创新变革能力不容小觑的闯入者改变,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鲶鱼效应”正在以破冰之势蔓延。早在2013年初,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就在一次公开讲话时提到:“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行业。”
一语成谶,原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顾敏于2014年加盟微众银行出任掌门人。微众银行目前的高级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挖自平安系,监事长李南青曾为平安银行董秘,副行长黄黎明原为陆金所副总经理。此外,行长曹彤曾就职于招商银行、进出口银行,首席审计官秦辉曾任深圳银监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不做颠覆者 微众依托同业
颠覆还是协同,互联网银行的差异化❤定位仍有待清晰。
虽然目前为止,微众银行的业务模式、风控等依旧对外讳莫如深,但“普惠金融”是已经定调的服务目标。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吸收存款和发送贷款,是微众银行与传统银行服务大企业和大客户的差异化定位。
微众银行监事长李南青近日对外表示:“微众银行不是要和同业抢肉吃,而是希望拓展一片蓝海。”这句表态呼应了微众“依托同业”的口号,也凸显了互联网银行应当和传统银行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互联网银行诞生多少让传统银行感受✍到了威胁和不安,但无论是运营人才的收罗还是盈利模式的探寻,互联网银行都无法真正站到传统银行的对岸。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的普惠服务,传统银行也早有涉足,并非互联网银行着力开拓的蓝海。而当银行业务在网络上开疆辟土之后,运营者就可以享受成本下降、服务便捷的红利。
李南青提出一种合作设想:微众银行设计产品和风控模式,传统银行提供资金,客户既是合作银行的客户,也是微众的客户。同时他还表示,微众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不可能主要依赖利差,而是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中间业务收入,因此希望将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这种说法让我们在微众银行的身上看到了掮客色彩。
相比互联网金融的草根属性,传统金融业更加重视客户背后的资产质量,因为他们无法以低成本的通道覆盖足够多的用户,导致传统金融业把注意力放在单客户的质量上。而互联网则带有低成本快速扩张的先天优势,可以满足更多被传统金融业边缘化的中低收入客户,从而扩大了金融服务的整体覆盖范围,充当了金融服务和客户两端的连接平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芮萌教授表示,“传统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对象都是大型企业,而贡献经济新增长点的小微企业却很难借到钱,这就需要一些创新的金融机构来填补这个空白。这也决定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谁挑战谁。”
乍一看,互联网银行带着颠覆气势和勃勃野心而来,实际上,它的与传统银行所耕耘的是不同的市场,就整体而言是一同做大了市场的“蛋糕”。正如曹彤所说,微众银行不是搅局者,是补充者。 市场化个人征信 征信数据来源成关注点
征信数据的来源,是否与传统银行有所差别,直接决定着互联网银行未来的想象空间。
很多人觉得“刷脸”贷款很不可思议:我的脸又不是二维码,刷一下怎么就能借到钱呢?没错,听起来就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一样,背后的⌚技术推手即是时下最时髦的大数据。这也是人脸识别技术最重要的步骤――获取贷款客户的信用信息。
事实上,贷款客户的信用信息,也就是征信信息对银行业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近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的重要原因ช,按照《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要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
按照微众银行此前的对外披露,微众银行最基础的数据来源是央行的征信系统,还有来自合作伙伴的补充,此外还会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吸收更多的数据。
众所周知,做IM通讯工具起家的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是QQ之父,而那只电脑屏幕一角闪烁不止的小企鹅陪伴了一代中国人的网络生活至今。腾讯旗下后来又发展起各种平台和资源,包括现在覆盖了国内约5亿人口的微信。腾讯在庞大数据资源上的多年深耕,比如在线时长、登录频率、虚拟资产、支付频率、购物习惯、社交行为等,为微众银行提供了多维度的征信报告。据了解,微众银行的大数据系统汇集了约40万亿条数据信息。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微众银行会利用腾讯的不同数据源,通过采集并处理包括即时通信、电商交易、虚拟消费、关系链、游戏行为、媒体行为和基础画像等数据,并根据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信用主体的信用得分。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微众银行近日调整自己的口吻,强调征信数据来源就是央行征信系统的接入数据。对于这一个变化,来自腾讯的内部人士告诉《商学院》,“银行考察借款人有三个指标:即偿债能力、现有债务、和欺诈风险。一度以来,微众银行的社交数据被认为是防范欺诈风险的有力工具,同时,社交数据的应用给微众银行的运营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微众银行最新的表态,即其最基础的数据来源是央行的征信系统,让人们看不出它与传统银行在数据积累上的差别。”
当然,除了微众银行在个人征信方面的探索之外,阿里巴巴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成立的芝麻信用征信机构近日开始在部分用户中进行公测,抢先推出了芝麻信用分。芝麻信用分在形式上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分制度,如美国著名的FICO分。以数字打分来直观体现信用水平高低,分数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违约可能性越低。
比较来看,微众的征信系统目前以接入数据以央行为主,芝麻信用则以阿里巴巴集团的电商交易数据和蚂蚁金服互联网金融数据为主。这也由此引出一个新的命题,就是征信机构吸纳的与借款人相关的社交数据可以当做金融数据来参照吗?
北大方正信息服务中心市场总监古成军则告诉《商学院》记者,社交数据并不能充当征信的基础数据来用,只能以“锦上添花”的角色来补充央行征信。他认为征信工作的展开有两个难点:首先目前来说,个人有力的征信指标还在传统大银行手中,如何与互联网银行这样的新行业互通、量化成统一的信用指标,需要宏观运作;其次是个人征信系统的保密性。现在个人隐私信息大量外泄,没有有效机制与技术手段做保证,将会给个人与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记者提到一件事:某次去银行开卡,看到“持卡人同意征信机构采集交易信息”的条款,他询问是否可以不同意该条款,结果被回复“不同意就无法开卡”。郭田勇认为,互联网征信不应只是“看上去很美”,必须制度先行,明确信息所有权归属以及转让范围,同时严格监管防止个人信息及隐私的泄露。
用大数据解征信风控之“渴”
互联网人群的网络动态信息的确非常有用,可以与传统征信系统中的静态数据形成补充,但是如何建构这些数据模型却仍是国内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的问题。
以央行为代表的传统征信侧重于财务维度,互联网征信综合了财务和社交人脉、网络行为、兴趣爱好、教育背景等多重维度。传统征信覆盖的是在银行有过借贷历史还款记录的人群,并且这些数据还是过去时的静态数据,而互联网征信不仅覆盖了有过互联网行为的人群,还在不间断地更新用户信息。
作为一家无线下运营网点,无营业柜台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依托互联网为目标客户群提供服务。借贷者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将不以抵押或者别的方式来认证,而是全凭这个人在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交易记录来推算。按照微众银行相关人士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会留下足迹,我们的大数据系统会分析这些足迹,用各种算法来判断他的信用值和还款能力”。
一些著名的互联网公司,诸如阿里巴巴和腾讯,利用自己已经具备的庞大的会员体系和社交群体,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获得大量的数据和渠道。利用这些数据,互联网金融机构就可以通过各种算法,为每一个人“绘制”一张脸谱,为每个个体授予信用额度。
蚂蚁金服旗下的征信机构“芝麻信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除了公共机构的数据以外,互联网中留下的行为数据更加多元,维度更加丰富,时效性也更强。”芝麻信用认为,相比于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数据,网络购物和网上消费的数据更具有金融属性。
“举例来说,聊天的时候可能人们会嘘寒问暖一下,但并不代表真实意图,可在网上的缴费、交易和支付数据,这都是更接近真实意图的表达;另外,跟你说话聊天的不一定是关系密切的熟人,但发生转账交易关系的,整体来讲是关系比较近的人,所以行为数据包含比纯社交数据更广泛的信用信息。”
据透露,芝麻征信团队中80%的员工的任务都是针对数据研究的,“在公测之前,我们考察了几万个数据维度与征信之间的关联,对那些明确与征信无关的数据我们不做收集。” 但成功的大数据风控必须建立在对信贷个体的信用报告精准度之上。在风险识别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伪冒和欺诈,一类是防范信用风险,也就是还款能力。伪冒欺诈主要看客户信息真实性,还款能力看财务状况。
前期的模型论证工作显得很重要,“要熟悉银行的业务流程、互联网的特质,更要了解网民现实生活的轨迹,还有互联网行为的特性,逐步积累数据,形成个人征信系统的基础数据中心。最终形成多指标、多维度、常更新,相对开放的个人征信系统。”古成军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的征信市场远远未做到没有美国那样成熟,拿FICO来说,它曾覆盖了美国本土超过90%以及绝大部分国家的信用评分市场,但是传统的FICO 评分的信用评估模型被发现存在覆盖人群范围窄、信息维度单一、时间滞后等问题,于是大数据时代的信用评估有了新思路,FICO也遭遇了劲敌――美国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
ZestFinance目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无账户人群和信用记录不好的人群。在风险控制方面,ZestFinance 的模型相比于传统信用评估模型性能提高了约40%。它的数据主要来源自第三方数据、用户提交的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它的信用评估分析原理,融合了多源信息,采用先进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和集成学习的策略,进行大数据挖掘。
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做一个消费者的信用评分,需要两方面的数据,一种是已知的信息,我们叫历史信息或行为信息,另一种是信贷表现数据或风险表现数据,而这恰恰是这类机构所欠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要积累这些风险表现数据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眼下,风传厉兵秣马的微众银行将在4月份正式营业,针对系统、产品和风控的测试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枕戈待旦中,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前夜正在到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保障安全性的技术领域,还是在征信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方面,抑或是在监管政策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包括市场的差异化定位方面,中国的互联网银行仍面临重重挑战。
TIPS
“刷脸”的技术与法律难题
依靠运营的新玩法以及沿袭自互联网开放平等的基因,民营互联网企业撬动了传统金融业的规则再造。然而对于兼具强大研发能力和超前创新思维特点的互联网银行来说,监管者的态度和颁布的规则也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不久之前,央行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银行的远程开立账户提出框架性意见。银行业务最基础的开户问题被解咒,为互联网银行迎来了重大破局。这意味着,在人脸识别等技术的辅助之下,用户可以利用远程模式来实现坐在家里开户、线上办理金融业务等。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个项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正在推进中,微众银行内部也正在对这项技术进行测试。有消息称微众银行将在4月份或有首款产品推出,如果“刷脸”技术能伴随产品上线一起应用,想必会引发眼球效应,吸引到更多年轻用户尝鲜。
那么“刷脸”技术比输密码、按指纹等传统方式安全程度要高吗,安全与便捷是否成正比?
Visa技术专家对《商学院》记者表示,从技术角度讲是成熟的,但实际情况是“刷脸”这类应用在现实中并没有形成规模。主要原因是涉及生物识别的项目,出于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一般由政府来主导和推动。除了建立相关生物数据等基础,用户授权企业储存人脸信息,还要依托政策监管。
Visa北亚太区创新支付业务副总裁郑道永(Paul Jung)就表示:“Apple pay对指纹识别的应用中,用户的指纹是只保存在手机端,而苹果公司并不持有。如果是公司持有个人生物识别的数据信息,监管方面会有很多障碍。如果把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首先要有相关生物数据等基础;第二是必须用户授权,同意银行或☯互联网企业储存其指纹信息或人脸信息;第三是监管政策。”
商务部电子商务咨询专家委员会刘春泉认为,从商业层面来说“刷脸”技术是可行的,但是“刷脸”在法律意义上并不完全等同面签,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欺诈风险。同时他认为,国家开放金融行业很值得鼓励,但也应当居安思危,针对正在萌芽阶段的互联网银行做好顶层设计。对于可能发生的欺诈风险,他建议,在电子商务时代国家应当全面推广用户购买保险,以此为个人规避风险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