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 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各民族的伦理文化有所差异,对其他异质伦理文化蕴含的传统理解流于表面,也会导致误读、误解。
公房姑娘房串公房串姑娘是汉语的说法,因为语言的差异被外界误解为少数民族恋爱性开放的✫表现。公房本是少数民族青年自由恋爱、社交娱乐的场所,景颇族在村寨旁盖有公房,专供未婚男女唱歌、跳舞。公房是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淳朴的婚恋方式,有着伦理道德的制约,比如已婚者、有恋人者不得串公房,未成年人也禁止进入公房。从少数民族流传的公房歌可看出他们的质朴和深情:人受大自然的启示才学会生儿育女,要生儿育女得先结为夫妻,为此要先学会串姑娘。该习俗曾经在哈尼族、壮族、独龙族等18个少数民族中盛行,1949年以后,严格意义上的串公房慢慢消失了,串姑娘还以不同形式存续,是青年男女相识交往的一个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这一习俗也在发展演变。
走婚摩梭人称为阿夏婚,普米语称为阿注婚,指男不娶、女不嫁,男访女家,夜合晨分,怀孕生子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也就是由孩子的舅舅抚养。在玉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祭舅父山的习俗,是母系氏族留下的历史印迹。走婚这一习俗一度被外界误解,事实上,走婚的男女需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孩子由女方扶养,但男方要扶养姐妹家的孩子,另外,传统的摩梭人走婚还是基于感情基础之上的,遇到中意的伴侣,也会形成长期稳定的走婚关系。随着现代文明的相互影响,永宁一些摩梭人已经过着由传统的走婚形式变为专偶走婚形式。
传槟榔:彝族婚配过礼的程序,主要是送礼金和部分礼物,决定婚期。在云南和彝族聚居在一起的汉族老人也使用这个术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一些反映传统文化词汇慢慢消失,急需收集、整理☼、保护。
三、云南少数饮食文化中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撒撇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直译过来的汉字表述让人对指称食物的概念产生模糊性理解。芒市有无撒不成席之说,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檬撒撇(酸撒)、牛撒撇(苦撒)等,柠檬撒撇味酸,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味苦,有清热功效,再加上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制成各类凉拌美食,傣族是喜酸的民族,加上气候原因,喜食酸辣、微苦的凉拌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云南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有的名称从字面上理解跟实物会有所偏差,比如回族的油香是一种油饼,布依族把五色饭也称为乌饭。透过食物名称的表述,可看到各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
总之,一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意识形态、 ت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认识成果都要通过特定的概念来体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术语各具特色,为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容易引起误解的传统文化术语,需要进一步整理、释义,并加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