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4-12-26 03:01:1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批评教育出现弱化甚至缺席现象,从批评教育的合理存在、面临的困境、批评教育的本质和应遵循的原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使批评教育充分发挥它的正能量,通过批评教育,让学生自省、自律、自强,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茁壮成长。

关键词:批评教育;合理存在;实践困境;本质;原则

案例一:2014年,江都某镇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因挨老师批评,从学校留了字条后走失。

案例二:2014年,郧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男生金某某在早自习时看小说,上物理课时又在课堂下象棋,班主任把他和另一名学生叫到办公室批评并要求请家长到学校,过了没多久,金某某从办公室出来后,从4楼教室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三:2013年,江西抚州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因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批评,怀恨在心,在办公室内将老师杀害……

类似这样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某些学生在老师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后,♂采取诸如离校出走、跳楼自杀、伤害甚至杀害老师等极端行为,那么,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就要放弃批评教育呢?答案断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批评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批评的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放弃批评实际上就是放弃教书育人的核心要求。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免不了会犯一些错误,会走弯路,为了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就需要老师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上的错误在哪里,为什么会犯错,怎样才能找出解决的办法,如何避免错误,这一切离不开老师对学生“错误”行为或问题的及时制止,离不开老师恰 シ当的批评教育。

一、批评教育的概念及合理存在

(一)批评教育的概念

一般来说,批评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或者某一个学生群体的一些不当的行为或者错误的思想进行否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批判,从而促进学生或者某个学生群体的自我纠正,同时让其他学生受到教育,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批评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是对某人的缺点或者错误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教育,批评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它是对人不当行为的否定表达,是教育应尽的职责,它可以是一种希望、一种关注、一种要求、一种尊重、一种肯定、一种信任。它是教育人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过失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方法则是以尊重的态度唤醒有过失者的自觉意识,使之完善自己的品德,发展自己的才智,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自己。

(二)批评教育的合理存在

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有许多突出的阶段特点,从年龄上来看,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自我定位认识模糊的时候。这个阶段,他们生理上已经成熟了,可以心理仍然是不成熟的,因此在这两者之间会不断徘徊,有极强的叛逆性。他们自认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不希望再受到各种各样的管束。因此,师生之间常常会出现许多冲突。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尊重他们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在错误面前,他们往往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看护和宠爱。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包括基本的尚未完全形成的是非观,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特征。另外,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些特征与不成熟。在今天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来自各方面的社会诱惑越来越多,学生个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觉醒,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的自由选择,同样他们对于自己的错误也越不容易接受。还有因为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中凡事以己为中心,容易忽视周围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等一些不可忽视的弱点。学校批评教育水平受到挑战,教师对学生“说而不服”现象增多,社会“高度期望、过度保护”正成为一种教育通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必要的批评教育仍是不可或缺乃至十分重要的。

二、批评教育的实践困境

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批评教育曾经是教师让学生“听话”的尚方宝剑,如今却在社会发展中遭遇实践困境。

(一)批评教育缺乏政策界定

教育法规对教师批评教育的权力保障不给力,让老师们心存忌惮。教师对批评教育的理解不一,唯恐把握不好分寸,造成严重后果,学校领导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当然不敢冒风险,鼓励教师批评教育之风日趋衰弱,有时甚至会劝诫教师少用批评教育,多用赏识教育。

(二)教师对批评教育的忌惮

如今,因为批评学生而遭到学生伤害的教师受害案层出不穷,教育者心生忌惮,日益心寒。教师怕学生报复、家长责难、领导怪罪、社会舆论施压,不敢实施批评教育。另外,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环境,还沉浸在以往教育经验中的教师依然不少,他们不会实施批评教育,批评方式单一,只重结果,却忽视学生内心的变化。一部分教师始终认为赏识教育才是素质教育,批评教育不是主流,因此不愿实施批评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与学生关系紧张,却怀揣“明哲保身”的想法,不太管学生甚至讨好学生以保证大家和平共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生评价”中不至于给自己打个低分,这样导致教育过程中缺乏教师的“逆耳忠言”,学生有错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醒和改正。

(三)学生对批评教育的误解

批评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健康成长。但显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么认为。有的学生屡次接受批评教育,但对老师的劝说置若罔闻,毫不在乎,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极为不满,采取种种办法去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会向校领导反映或者打举报电话或者告知自己的父母亲对老师施加压力,有的甚至采取伤害老师的极端行为。学生对批评教育的误解,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批评教育实施的难度。

(四)家长对批评教育的不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所接受的教师对其孩子的批评教育,仅限于学习方面的批评教育。他们认为只要管住学生的学习,其他方面无关紧要。再者,现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部分父母平日对孩子较为骄纵,小孩受到老师的批评,不会反思自己小孩的错误,相反会去投诉教师,比如向校长、上级部门写信等,其结果会直接影响孩子一辈子做人的道德品质。 (五)舆论对批评教育的严苛

过于严苛的教育环境,让“尊重学生”变成“讨好学生”。教师的教育自主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媒体的推波助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只要遇到教师批评学生的事件被曝光,教师往往就会站上“被告席”,被扣上“不尊重学生”、“师德有问题”等帽子,更有无良媒体看到这样的资讯就兴奋,迫不及待“包装一番”,不惜贬低教师人格,吸引大众眼球。

批评教育面临的困境的确不少,但我们可以对其展开研究,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积极探索,力求让批评教育还原它的初衷,达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批评教育的本质分析

批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包含着关爱和导航、督促和挽救。

(一)关爱意义上的批评教育

关爱是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关爱是通过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严慈相济、帮助、引导,从而激发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尊重、爱戴之情。被教育者接受批评教育的过程是对过失的认知、判断等方面进行一次重新审视和改变的过程。批评是一个苦涩而痛苦的过程,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你的关爱,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接受批评的良好心态。要让学❤生明白:再完美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受到批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件,只有真正关爱你的人才会无私地批评你。其次,在批评学生时要通过对话,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良苦用心。批评学生切记不能因恨铁不成钢而随意指责,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错误、设计不同的方法进行批评教育。你要给学生一个解释、说明的机会,聆听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足,引导学生积极寻求弥补的方法,尽可能减少错误带来的损失,达到批评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导航意义上的批评教育

批评不仅深藏着批评者对被批评者的关爱,而且更反映着批评者对被批评者的一种期盼和导航。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及时进行教育,指出缺点错误造成的后果与影响,阐明其言语、行为的不当之处,换起学生新的认识需要和成就需要,并确立起行为的奋斗目标,使他们的品行朝着社会、家人、友人期望的正确方向发展。导航意义上的批评教育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了解、对话,及时洞察到班级、学生心理、情绪、思想、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学生的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习惯,即使没有造成不良后果,也要及时指出不足,加以正确的引导,指点迷津,同时换起其对自己不当行为的警觉,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使其朝着正确的航向行使。

(三)督促意义上的批评教育

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导航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认真执行自己的生涯规划,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督促中发现学生犯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错误的过程,同时也是纠正错误的过程。督促意义上的批评教育,是需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自我认识到不足,督促学生自律。

(四)挽救意义上的批评教育

批评教育是挽救错误和过失造成的不良后果,帮助孩子重新规划人生。要做好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挽救工作首先是建立在信任和关爱基础上。无论学生做出多么出格、多么令你生气的事,你首要做的就是平复心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要和家长共同分析,了解学生形成问题和错误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找到转化挽救的方法,接下来,通过平时的交流谈心走进学生心里,从心开始辅导,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接纳教师的建议和要求,主动参与其中。最后,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错误行为有反复性,但原则性的问题坚决不让步,及时指导和纠正错误及不当认识,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四、建立批评教育的原则

教育工作者想取得批评教育的理想效果,必须掌握批评教育的原则,注意批评的技巧,使批评充分发挥它的正能量,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茁壮成长。

(一)对事不对人

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把错事与人分开,只批评错误的事,不批评做错事的人。批评时不要借题发挥,无限上纲上线,更不要随意加上自己的个人主观臆断,这样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找出学生错误与问题原因所在,而且容易激发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学生对错误与问题的深层认识。批评时不能揭学生的短处,把学生的尊严践踏在脚下,这样只能招来逆反和对立,会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教师故意和他过不去。

(二)实事求是

批评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能偏听偏信,即使亲眼看到的也未必是真相;批评必须建立在公信的立场上,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指出缺点和错误的核心和根本;批评必须建立在真诚以待的理念上,透过现象分析学生犯错误的真实原因,通过对话,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共同制定改正的方法,真正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三)因人而异

批评教育中的因人而异,是指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它是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在批评教育实践中的最好体现。每个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接受批评的承受能力和方式也有差别,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在批评时要区别对待,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

(四)适时适度

从批评的性质上看,它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言行、活动方式与社会要求和他人的差距,引导学生积极寻求弥补的方法,尽可能减少错误带来的损失,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批评是一种关爱和导航,更是督促和挽救。因此,批评要把握时机和分寸,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合理选择语言和语气、方式、方法,让学生信服,并激发其自尊心呢、上进心,督促自己将内在的要求化为积极的行为。

当然,对事不对人、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和适时适度是批评教育中四个最基本的原则,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都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精彩之处,所以,批评教育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本着尊重、关爱之心,依据学生的特点、所犯错误的性质等,选择恰当的批评教育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让批评成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助力器。

参考文献:

[1]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60.

[2]李燕,徐波.名师最有效的批评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94.

[3]罗莎,门淑敏.生活中的批评的艺术[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20-125.

[4]潘建荣.发展指导视野下的批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9-55.

[5]竺波,刘越,薛云.祖辈心理健康教育观与教育方式的实证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3):34-3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