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时间:2025-01-13 19:29:2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以其开放性、多元性、自由性等显著特点吸引着高校大学生融人其中,并不断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如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传统校同文化,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

一、网络文化背景

1.网络文化成为传统高校校园文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微信群、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以高校校园为空间背景,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过网络进行的丁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参与创建的网络媒体传播内容,与其在网络内容影响下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共同构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核,也就是精神层面。[1]针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学习、生活、写作、娱乐等多方需求,网络文化可以创造虚拟化的社区空间,以全新的方式,重构文化主体生存的校园社区,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高校网络文化处于无组织的无序状态。网络文化主要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规范性较为薄弱。受社会趋势的影响,网络文化在高校学生中日益深人人心,然而高校管理者对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化熟视无睹,除非遇到网络突发事件才做出应急处理,造成高校网络文化具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使得管理难度加大。在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不成熟的情况下,处于成长期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诱惑而盲从网络的负面影响。高校管理者忙于处理传统校园事务,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多数处于缺位状态,引导大学生判断、分析网络信息的价值方面出现盲区。总体而言,高校网络文化日益凸显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和教化力,但在高校管理中多数处于被忽视或疲于应对的状态。

3.网络文化的盛行冲击了教育管理者的传统权威。在网络世界中,没有中心,❥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和思想的权利和自由。大学生从被束缚的高中时代走出,走进一个广阔自由的全新世界,有机会也有欲望展放自身被长久压抑和管制个性,敢于对学校事务发表意见,敢于对课堂上灌输的知识提出异见,乐于将自身思想分享到网络上,具有对社会事务纵向和横向比较的能力。这种与传统大相径庭的教育模式,对教育管理者的形象和地位的冲击力是不可小觑的。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着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精神风貌。网络文化以其独特性逐渐渗透和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影响着高校ฬ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1.网络文化减弱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由于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网络信息可以采自不同社会阶层,所有从事不同职业、拥有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国籍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众多不同背景下的传播主体造成了思想观念多元化。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少、身心发育尚未健全,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很好辨识,尤其对媒体大肆宣传的一些价值观难以做到理性判断,影响了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在客观的网络环境中,消极导向的信息往往比积极导向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而大学生接触这些消极导向的负面信息后,往往会跟随一种消极的趋势,导致大学生极易丧失理性思维做出错误判断,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犯罪。

2.网络文化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随着网络信息的纷至沓来,网络环境的变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文化生态领域的动态平衡。网络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越过了民族的、国家的、区域的界限,呈现出文化交融的特点。当代西方现代化与现代性思潮、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消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文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等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网民。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文化思潮的影响,而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质疑,在政治价值观、网络消费、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不理性的选择倾向。除此之外,面对扑面而来的代表着不同文化的信息,大学生的抵抗力较差,存在从众心理、个性出位心理、不良情绪发泄心理等状况。

3.网络文化中某些低俗内容为部分大学生认同并极力效仿。由于还没有得到全面完善的监管,当前仍然存在大量内容庸俗、趣味低下的网络低俗文化现象,这不但严重削弱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在高校中的应有地位,而且还给尚待提高价值选择能力的大学生带来实践上的负面影响。在高校网络文化中,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不仅未能得到良好体现,相反还出现了庸俗、低俗、媚俗的网络三俗泛滥现象,得到部分大学生的追随并推崇为个性追求的象征。

三、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内外平台。信息交流不畅容易引发校内师生尤其是处于成长期大学生的价值危机。目前,高校的师生网络对话机制普遍不是很完善,多数高校只是依托传统的信访沟通渠道进行师生对话,师生之间类似于上下级关系,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居高临下命令式地处理学生事务,对学生的感情和实际需求关注不够。然而网络打破了传统的话语单向传递模式,赋予每个人自由表达的空间,提供了与强势主体平等对话的平台,因而受到校园网络行为主体尤其是广大学生的青睐,也引发了他们对传统对话模式的反感。在这种趋势下,高校必须构建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自由平等充分交流的空间,才能够满足师生的表达需求和精神满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网络文化服务和监管机构,建设多层次的网络平台,包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等。[2] 就主阵地而言,网络课程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大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载体,务必做到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就日常生活而言,校内可以创建BBS社区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信息和思想的地方,老师和教学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得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对教学与管理的意见和看法,更好地改进工作;同时可以通过校外的一些平台如微信群、QQ群、微博、博客、贴吧、论坛等关注学生舆情,并提供适时互动,启发多元思维,弘扬主流文化。

2.整合有效的校园网络文化客体即网络信息。信息出现问题或带有危机性同样会导致网络主体的价值危机。怎样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是实现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良性互动、处理好网络多元文化与社会主导价值之间关系的关键。一方面,要净化网络育人环境。网络上的内容参差不齐、良莠并存,需要加强过滤那些有害的、虚假的、错误的、反动的信息,拓宽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另一方面,要注意构建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用生动活泼的画面和形式输入网络系统,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两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科学鉴别力,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3.转换校园网络文化教育主体的理念。第一,学校领导应树立并倡导科学的校园文化生态理念,把网络文化在内的各要素作为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유来看待,而不能孤立地抓着树木不见森林,守着传统故步自封,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不加以重视和进行宏观调控。注重观察和研究校园网络文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等各实体结构间的供需关系、关联效应,关注师生的需求✌,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良性传播。第二,教师应确立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主体间性指作为自为存在的人与另一作为自为存在的人的相互联系与和平共存[3]。与主客体间性不同,主体间性不是体现为以自我(即主体)为中心,对对象(即客体)的能动,而是体现为主体之间在交往中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不是生成于对象化活动的单一的主体对客体的占有,而是生成于交往实践的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共识。[4]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自由和平等的一种向往和宣泄,想要最大程度释放自我的个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因此,在日常教育实践和师生文化交流方面,教师应转换传统教育的主客二元关系♥,而应将学生和自己看作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在这种平等交流中输送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有效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所带来的价值冲击的挑战,创建主体间性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化的桥梁之一,是大学生作为富于主体创造性群体广泛参与的信息沟通领域,只有扭转大学生网络文化长期无人监管和无人引导的状态,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适时的和有效的把握,才能对大学生的人生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带动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全面健康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