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百下》浅谈法国“新浪潮”电影

时间:2024-11-14 14:25:4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关键词:法国新浪潮电影;特吕弗;四百下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现实主义

巴赞在他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到“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就是说电影镜头的纪实性使得电影艺术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特吕弗的《四百下》直接实践了巴赞的这一理论。“四百下”在法语中的意思是无事生非,到处乱跑等,全片围绕着12岁主人公安托万展开故事。渴望自由生活与家庭温暖的安托万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冷漠,他开始想逃离这个世界,两次出逃,又因盗窃被送进劳教所,最后终于来到自己向往的大海。

特吕ต弗在塑造安托万这个人物形象时,融入了自身的经历。自小由祖母养大的特吕弗在祖母死后回到了父母身边,酷爱电影的他常常因为自己的爱好耽误了学习,常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责骂,经常逃学的特吕弗被父亲一怒之下送进警察局,14岁的特吕弗不得不辍学。之后他遇到了安德烈・巴赞,巴赞十分赏识他的才华,成为他走上电影之路的恩师。在《四百下》影片的开头,特吕弗在片头上打上了“献给巴赞”的字幕,以纪念恩师。在这部影片中,特吕弗展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真实的,从生活出发的角度,场景的真实,没有搭建的摄影棚,自然的拍摄,这也显示出特吕弗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使得影片更加符合观众的口味,迎合观众的心理。这种真实感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电影,让观众眼前为之一亮。

《四百下》对于“写实主义”的诠释,也正是“新浪潮”的一个基本主题,这些“新浪潮“的导演们用真实的镜头去表现他们所熟知的环境、生活、情感,用最真诚的语言区描写自己内ห心对于自由的渴望,打破了传统的观念,这些年轻的导演们开始试着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表达他们的经历。这也是“新浪潮”电影的一个特点。

二、关于作者电影

所谓“新浪潮”里的电影,主要指的就是“作者电影”。“作者电影”也叫“作家电影”:要求每部影片都要像一部小说,一幅画一样,只是一个人的作品,而这个人就是影片的导演。就如同作家一样,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是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电影也应当如此。“新浪潮”倡导“拍电影就是写作”,而这些导演的作品°也要更加明确的变现出个人的风格。可以说“新浪潮”确立了电影个人风格的地位。

《四百下》就融入了特吕弗的自我意识风格,他将自己不幸的童年经历完全融进了安托万这个人物角色中,通过电影镜头语言,特吕弗将观众引入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四百下》开始,“新浪潮”就与个性化紧密相关,之后的作品都更加显现出导演的个人特色。

三、关于艺术手法

作为一部生活性极其强烈的影片,《四百下》看起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整部影片是根据主人公安托万下一步要作什么来继续故事脉络的,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因果叙述模式,这种改变也是“新浪潮”在电影叙事结构上的一种变革。

长镜头的大量使用与这种叙事结构相互适应也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一个特点。在影片的结尾,安托万冲出劳教所,摄影机就开始跟随他,一直奔跑的安托万直到跑听到了大海的声音还在奔跑,他跑过浪花,忽然转身向镜头走来,久久的凝望着,最后定格在这扣人心弦的眼神里。影片结尾的长镜头所征服的不仅仅是当时的观众与电影人,直至今日看来这个长镜头也同样的震撼着我们。这种真实感正是“新浪潮”电影人所追求的,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也让“新浪潮”电影更多了一份深邃。

结语

特吕弗的作品更专注于故事,更倾注于自己的感情,所呈现给观众的也是更真实的作品。《四百下》揭开了“新浪บ潮”的序幕,以其真实的情感揭开了电影史上的一页新的篇章。“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样貌,也促进了现实主义对于其他国家电影的影响。当我们再回首这部影片,依旧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3](美)克莉丝汀.汤普森 《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