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语言文字在人名命名及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的民族其分布地域内的地名、人名(包含姓氏),一般总是由生活在当地的族人以其民族语言命名的,因此语言被看作是族群认同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
很多的彝语姓名是与彝族的自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彝语因方言差异、社会历史的变化和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带有不同的彝语方言和土语色彩的彝族自称和彝语姓名,不仅在语法结构、语音和词汇等方面各具特色,而且在命名的方式上也反✄映出了彝族的认知观念、审美心态、风俗习惯和其他的文化特征。
1.1 彝 语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彝语,又称罗罗语(Lolo)。彝语是我国彝族使用的语言,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六大方言。有些方言内部还分次方言,在方言或次方言下还分土语,土语下还有次土语。各方言、土语之间的差别,主要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语法结构差异较小。由于彝语方言多,差别较大,各方言之间难以用彝语交际。
彝语主要有以下特点:1、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两套。许多地区的塞音、塞擦音还有带与不带鼻冠音的区别。2、除少数方言外,元音一般分松紧,但只在某些声调★的音节里构成对立,如北部方言只在33、44两调的音节里对立。3、韵母一般由单元音构成,没有塞辅音韵尾。4、有3至5个声调,但调型简单。5、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6、名词、动词、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有些副词修饰双音节中心词时,在中心词的两个音节之间。7、量词丰富,有些方言的量词能直接修饰中心词,起后置冠词的作用。8、有的方言有标志各种句子成分(包括主语、宾语)的结构助词。9、一部分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用辅音清浊交替表示,如威宁彝语ɡu55(穿衣)、ku55(使穿)。10、有些方言以谓语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变调表示疑问,如凉山彝语 dz33噜(吃)、dz44噜dz33噜(吃吗?)
彝语词汇中,单音的词和词根占优势,构词后ล缀多、前缀少,复合词多、单纯词少。同时,四音格联绵词较丰富,同义、近义词较丰富,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汉语借用词。
1.2彝 文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彝文,旧称罗罗文或倮文,又叫爨文、韪书。史书有称为爨文的。爨原为姓氏,后变为族名。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彝文属于表意文字,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功能有些像日本的假名。这种文字的一个字母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音节。彝文从形体上看虽与汉字很接近,实际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但从彝文的体制来看,有些是仿汉字造字法的,如彝文中也有指事、象形文字。彝文的象形文字也同汉文一样, 越往后期,象形作用越小,如 今彝文作彝。在象形字中有的近似汉字的会意字,如彝文 (孵),表示鸟在有卵的巢上孵幼雏的意思。由于彝文字数较少,全靠象形表意字不能适应语言发展的需要,同音假借字越来越多,因此有的学者则认为是一种音节文字。
彝文创自何时,向无定论, 过去中外学者认为今存彝文文献、古籍,最早见于明代刻石。如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劝县的《镌字崖》,刻有彝、汉两种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刻石。稍晚的有贵州大方县安氏土司彝汉对照的《千岁衢碑记》,镌于嘉靖丙午年(1546)。 近年大方县又发现明代的铜钟,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是现存最早的彝文文献。大方县水西大渡河石桥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有《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彝文记述水西土司安氏世代历史,共有1922个字,是现存字数最多的彝文刻石,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彝文、汉文石碑各一,汉文碑叙述安邦家世及修桥事迹,彝文碑主要叙述彝族历史。
彝文的写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很不统一。彝文书写一般由左向右直书,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书。直到1980年,四川凉山自治州整理出了一套彝文规范方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包括819个字母,笔画简单,形体美观,书写时一律从左到右,和汉字的写法一致。
彝文经书,主要是手抄本,刻本很少。经书以有关宗教作祭的较多,也有部分历史、哲学、文学、医药的书籍,约可分为9类:1、祭经:专记宗教祭祀的渊源及仪式。2、占卜:记载各种占卜术,如兽骨卜、鸡骨卜、卦版卜、牲血卜、鱼卜、鸡卵卜、草卜、画地卜、签卜,以及占梦问课等。3、历法:记天文节令、岁月、冲克等。4、谱牒:各支系之宗谱及其发源地。5、诗文:古人之诗歌及理论作品,如女诗人普筹荷格之《抗婚歌》,流传至今。6、伦理:记日常应守之条律及待人接物的态度。7、历史:记历代先祖的功绩及各种建树,如《彝汉天地》中即记载彝族与汉族之历史关系。8、神话:如洪水神话和巫师渡海下凡等。9、译著:多为以彝文翻译其他民族文献,或根据本族之风俗习惯加以注释。如彝文 所译之《太上感应篇》,每节都有注释及讲解,讲解中反映出彝族的习俗及其对于人生的看法。现存彝文经书手抄本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由于彝语有 6个方言,各地方言差异较大,代音的文字也因地各异,是造成彝文经书难解的原因之一。
1.3彝族语言文字的人名、文化意义
彝族语言文字对人名(姓名)的影响,主要可以从彝族的自称及彝姓两方面进行考证。
1.3.1 彝族的自称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世居的民族之一,據《彝族简史》分析,彝族自称有35种、他称有44种之多。但其实这仅仅是彝族自称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之一,因为在这35个自称体系中,其自称的区分(分类)标准并不在一个平面上,有的是彝族较早就有的自称:尼(i33派生出来的,如:(i33 pho55尼颇,(i33su33pho55尼苏颇;有的属于彝族支系自称,如:na33 su33 pho 55 纳苏颇;有的属于彝族亚支系自称,如:...i33 t...hi33 pho 55 希期濮;有的属于家支(或家族)的自称,如:a 55 (u33pho 55 阿吾濮,有的属于祖先名,如:lo21 (u33 罗婺;有的属于已丢失了自称,后以所居地的地名为自称的,如哀牢夷;有的由它称变化而来,如楷蛮,等等。若按此标准,不说他称,仅彝族自称就有上百种之多。如:四川凉山彝族是彝族共认始祖希慕遮的第三十一世孙笃慕的次支慕雅热(曲尼)、慕雅卧(古侯)的后裔,即彝族尼恒两部族的后裔。至解放前,古侯已发展到69个家支,曲泥已发展到32支,像较大的家支自称就有瓦渣、果基、阿侯、洛伍、洛木、苏嘎、诺依、吉狄、沙马、阿灼、罗洪、巴且等几十个。每一个大的氏族又分衍若干个亚氏族家支,如巴且氏族内又分四个亚氏族:巴且氏族比克亚氏族,巴且氏族约沙亚氏族,巴且氏族约莫亚氏族,巴且氏族阿木亚氏族。在彝族社会的氏族结构中,这些家支都在凉山彝族认同的统称no33su33 诺苏自称称谓之下,形成一个个相互区别但又彼此关联的家支自称称谓体系。每个家支通过父系血缘,即父子连名的形式紧紧地维系在彝族六祖之一的慕雅热(曲泥)、慕雅卧(古侯)之下并形成一个凉山彝族统一的族体称谓no33su33 诺苏。也就是说,四川凉山彝族的自称虽然以no33su33 诺苏统称,但统称之下又有许多的亚氏族ส或者说亚家支或亚部族的自称体系。
彝姓,通常为两句,每句四字。第一句为氏族标志(图腾),有山、河、湖、石及植物,后一句为分宗祖名及姓氏或地名及姓氏。其基本模式:标志(图腾)、源头(搂衣),分宗祖名或地名、氏族名称(彝姓)。如马倮搂衣,语哼卯歹。可以理解为以马倮(杜鹃花)为标志,在语哼(祖名)分宗后的卯歹氏族(家支);密所搂衣,麻迷楼吉。可以理解为以密所(植物名称)为标志,在麻迷(地名)分宗后的楼吉氏族(家支)。但由于地名的演变、社会的变革、古代彝语的失传等诸多因素,今天对搂衣的会意难求甚解,只宜粗不宜细,知其大意即可。史书《清实录》、《乌蒙纪年》中视为人名的阿底、黑胯等,都是氏族名称或者说彝姓,不是人名,故黑胯死后有黑胯。
彝姓全称中都有搂衣一词,凡问搂衣即问彝姓,问彝姓即说搂衣。搂衣一词是什么含意呢?仅解释为源头或源流很难让人理解,要从彝姓的产生说起。彝人家族繁衍,历九代、十一代、十三代时,要举行分宗仪式,变宗亲关系为姻亲关系,扩大开亲范围。其分宗仪式即做斋祭祀大典,规模浩大,仪式隆重,凡同祖先的人家不管你迁徙有多远,都要赶来参加,不容忘记自己的根源。做斋首先是祭天地,然后祭祖先。念完祭天地祖先的经书之后,即占卜取分支水(源头)的方向,由分宗家族成员准备一只公绵羊驮上取水用的壶,喂点盐水之后赶朝占卜所得的方向去找水。毕摩看羊在什么地方吃水,就在什么地方取两壶净水回祭场,并记下取水地方的地理特征及草木石等名称,作为新分家支的标志(图腾)和分支源头,并给新家支取名后用彝文记入史册。新的搂衣从此成立使用。
彝族的搂衣有其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搂衣一经确立,其家族成员必须人人牢记,严格保密,不容外传。概括起来说搂衣有如下职能:一是用来判别是否是同一家族。因为同一家族的人四处游牧或迁徙,子孙长期不相往来,避免同一家族的人通婚。二是用来判断身份的高低贵贱,防止与非贵族或根骨不正的人家通婚。 笃只用于盘问家门和根骨,不与娃子身份的人家通婚。搂衣、 笃都是彝族等级社会的意识产物,民国时期还有残余表现,今已消失。
彝族使用汉姓开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赐水西宣慰使霭翠安姓,宁州土司禄姓。其他土司及土司以下阶层的人相继攀附安、禄等姓氏。如乌撒土司安姓,乌蒙、东川土司禄姓。故彝族中安、禄等姓人家较多。芒部土司陇姓来历不知。除封建皇帝赐姓外,彝族使用的汉姓还有以下几种来源:一、地方汉族官员认为彝人家无姓名不便管理户籍和征收赋税等事务,以百家姓首八字分别给予姓氏。二、由氏族图腾转化而来,如阿鲁译义为獐,取谐音转化为汉姓张。三、彝、汉杂居相处,为便于交往假托邻里汉姓。所以彝族的汉姓总是与当地汉族姓氏大ツ多数相同。四、彝族妇女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多数是族别从母姓氏从父,如瞿、乔、樊等姓。总而言之,彝族汉姓来源十分复杂,如马姓彝族的祖先,是未被清军杀戮分配给从征回人马登先作家奴的后裔。马为了应付形势,暂作家奴,事后释放,使之附本姓。但都是向汉族社会开放,有其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彝族开始使用汉姓起,姓氏是双轨制(明用汉姓,暗用彝姓)。但一个汉姓之后往往有几个彝姓。所以,汉姓相同,搂衣、笃不同,可以通婚无忌。如威宁八大土目中安姓有六支,巧家安姓有八支、禄(陆)姓十三支,彝良罗姓有六支。1988年昭通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彝族姓氏:彝姓143个,汉姓74个。虽不是十分准确,却说明彝姓多于使用的汉姓,符合昭通地区的实际情况。
彝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也拥有非常成熟而完整的语言和文字彝语和彝文。凉山彝族人名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是丰富的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表现,由于彝语文字在表意、象形、谐音、隐喻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使得凉山彝文名字在传意、舒怀、寄情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空间,也使得凉山彝族人名有了更多一些民族的情趣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