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乡村戏剧发展研究
当代中国乡村戏剧发展研究 《人民日报》在2016年12月29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场复兴乡村的戏剧试验》的文章,报道了2016年10月份在山东潍坊牟家院村举办的乡村戏剧节⌛,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引爆网络,广大网站、微信平台也纷纷转载,引来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一、关于乡村戏剧节
山东省潍坊市牟家院的乡村戏剧节发起于2016年,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每届分为春秋两季。2016年春季,第一届乡村戏剧节以花为题,与春天的勃勃生机相应和。同年秋季举办的戏剧节,取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中的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的芜字作为主题,希望可以使年轻人回归逐渐流失的农村,重回活力。而2017年春季的主题更是生动有趣,定义为萌,象征草木复苏,同时寓意于民,与民同欢。
而随着乡村戏剧节的成熟,其队伍也正逐渐壮大,2016年参演团队共计数十个,演员60余人,观众累计人数2000多名而今年的演员团队和观众阵容已经远远不止于此。乡村戏剧节的发起人牟昌非曾经这样说过:这场算不上成熟、说不上成功、也没啥名气的乡村戏剧节,是复兴乡村的戏剧之路。①
这让人联想起上世纪30年代熊佛希主持的河北定县的农民戏剧实验。晏阳初曾经在熊佛西写的《戏剧大众化之实验》一书序中描述道:因为戏剧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在广大的民众教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直接影响民众生活的。可惜现在流行的传统戏剧并不能适应这一时代民众生活的需要。②
戏剧作为一个农民易于接纳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连接都市与乡村两端,传统与现代两端,通过它,激发起人们更多的想象力与创作热情,透过它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思人与土地的关系。而这次乡村戏剧节落地于普通乡村,探索尝试乡村旅游以外的普通乡村的出路和前途。乡村戏剧节,让都市人亲近久违的自然,体验清新质朴的风土人情,也希望戏剧艺术家们的介入,让在乡村生活的人们像城市人一样得以享受和参与当代戏剧艺术。
二、牟家院戏剧节的产生与试验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牟家院村的乡村戏剧节,来自于一个85后青年的想法,他叫牟昌非,牟家院是他成长的地方,后来他离开家乡在外求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看到农村中年轻人大部分外流,整个农村逐渐被遗忘,他决定要做点什么。牟昌非站在自家的梨园中,看着一棵棵的梨树刚刚开放,景色迷人却无人欣赏,不禁倍感惆怅,从而萌发了要办乡村戏剧节的念头。
有了初步的设想,便开始大胆地行动。牟昌非在开始之前将消息发布于网络,借助网络的快速與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得到了许多爱好者与志愿者的参与支持。从事先锋戏剧创作的李凝就在那时与牟昌非一拍即合,同样少小离家的他对家乡也有一种深厚的情结,所以他们认为更应该关注农村,唤醒大众,要举办一个真正属于农民的戏剧节。
2016年4月16日,第一届戏剧节,就在牟昌非扛着有戏的大旗在村里四处喊着看戏咯的吆喝声中正式开演了。在牟昌非的梨园里,在田间地头上,在人群躁动的集市中,以天地为幕布舞台,一场场戏剧扑面而来。有的戏剧都没有台词对白,道具也并不精致,仅仅是农民每天都会运用的农具与瓦瓦罐罐,通过演员夸张的肢体语言,打响了农村戏剧节卐的第一炮。
如今第二届春季的乡村戏剧节,相比往昔更加有模有样,同时分成了九个剧场供观众们选择,时间剧场、集剧场、童剧场、下沉式剧场等等,充分利用农村的每一寸土地,开展不同的戏剧展示。而当地农民因为有了第一届的参与,对这一届更加热情与积极。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也选择回来观看并参与进来。在农村的广阔舞台中,演员是自由的、观众是自由的,一切都根植于土地,观众也从全国各地纷纷涌来。
在这里的戏剧表演,作品、演员与观众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每一个人都在Σ参与,同时彰显出戏剧的魅力。农民也同样可以将自己的经历演绎成作品,当表演者在念诵祈雨的歌谣,当看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被搬上舞台时,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哭了。说明这些作品是可以被当地农民所接受的,他们理解并参与其中,这便拥有了其真正的价值。
因而,乡村戏剧节落地乡村,依据乡村优势,演出场所展现立体性、多元性便成为其一大特色。在牟家院中,它的剧场分布于:人头攒动的千人大集、玉米地、村前广场、饭店前厅、庙前剧场等,五个大小功能各异的室内剧场和多个大型户外剧场组成了独特的表演空间群体。而戏剧团体融先锋戏剧、传统戏剧与本土戏剧于一体,通过多剧种以及多种表演形式碰撞交流,探索各自戏剧表演形式的优势和劣势。以乡村为平台,激活戏剧更为多元的自生力量。剧本在乡野间脱胎,让乡村、土地成为孕育戏剧作品的摇篮。
三、思考:未来要如何做
目前的乡村戏剧节还仅仅是一个开端,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城市化使农村建设反而越发落后,乡土是文化的根,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能使农村成为文化的滞后区。很多人认为,高雅的戏剧艺术与农民绝缘。但是国外很多国家都有根植于地方与乡村的艺术节,并获得非常热烈的反响。通过牟家院的实♪验也可以看出,农民并非理解不来戏剧,而是戏剧要如何扎根于农村,从而得以更好地发展。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使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生动丰富。对于未来,笔者认为,还需要多方因素综合考虑。
首先,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对有效的地区文化创意进行积极扶持。认识到一个国家乡村的重要性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性。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同时改变面对乡村民众的态度,尊重其主体性,不再以精英式的态度来面对他们,而是真正融合其中,发展属于乡土自身的戏剧节。
其次,关注作品质量。对于那些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认为文化是经济的工具,必然导致一大波艺术节快速出现又快速灭亡。其中作品不真诚,便打动不了观众的心,从而文化艺术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反而对地方乡村关注不足,也会造成文化艺术观念上的差异,因而更需要根植土地,使辽阔的空间和丰富的乡土素材能够激发出策展人和艺术家更大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创造出真正适合乡村的艺术作品。
最后,多方积极协作。利用网络传媒,积极寻求创意、作品、志愿者加入乡村戏剧节的发展当中。积极鼓励青年人回归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文化。同时♥与当地民众进行沟通,对于一个封闭的农村,更加需要深入农村,走进民众,就如参与牟家院乡村戏剧节的表演团体,提前几个月就会入驻乡村农家,与其沟通交流,在自己可以获得更多创作灵感的同时,也使民众对于他们有了一个亲近的态度,和逐渐愿意接受的过程。最后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乡村的优秀作品,并使大众能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来认识文化与艺术对于自身生活的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