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和灵魂。思想文化的状况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思想文化强,则国家、民族、社会强;思想文化弱,则国家、民族、社会弱。如果思想文化弱到无法凝聚人心,无法集合力量,无法维系生存,无法推动发展时,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会面临消亡的境地。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日益灿烂。尽管五千年来,战火不熄,风雨不断,天灾不止,人祸不休,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打不垮、难不倒,苦不叫、死不怕,胜不骄、败不馁,用智慧、用胆量,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所独有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个思想文化体系之所以越来越有力,能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不间断地发展,能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抗压力量和拼搏精神,能使中华民族爆发出巨大的竞争优势,超越别人,走向前列,是因为我们拥有的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创新的文化,它具有时代化的鲜明特征;是因为我们拥有的马克思主义是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这才是中国思想文化强大有力的诀窍所在。
一 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有勃勃生机
任何科学理论,只有本土化才能真正为我所用,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否则,只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只能是死教条、不是活灵魂。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胜利,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国人民在遭受残酷的封建压迫的同时又遭受帝国主义势力的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势下,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求强求富的道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随之,思想文化界出现复古倒退的逆流。于是,一些觉悟的先进分子开始意识到,要改变中国,必须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两大口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在探寻救国救民之策的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传播、解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总结、研究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探索、寻求中国救亡图存、发展进步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围绕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等问题发生过三次大的争论。
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19年7、8月间,争论的焦点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争论中,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批驳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的观点。这场争论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且以辩论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书斋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1920年11月,争论的焦点是社会主义问题。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宣扬行会社会主义,主张用和平基尔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等人的批评,主张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认为这才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
第三次争论是与无政府主义思想展开的,一些人把无政府主义当作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主张用无政府主义来救中国。陈独秀、李达等人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争论,强调必须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利益。这些围绕救国之路的思想文化争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一开始传播、解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直接与中国当时的实际相联系,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来破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这根天线已开始接上中国的地线,也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有了一个新型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从此就深深地印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扎根在广大共产党员的心田里,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二)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出现过两次重大的理论飞跃。第一次理论飞跃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肩负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开展革命斗争,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固守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言论,不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来进行,依靠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不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路,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在这样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第二次理论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文革以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在邓小平同志的主导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中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实力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发出灿烂的光芒。这围绕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再一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这一系列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施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再一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新的重大胜利。
(三)中国化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28年,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这一伟大胜利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从而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9年,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果,为社会主义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这一巨大成果中,进一步深切感受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也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8年来,取得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这一辉煌成就中,再一次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能教育人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西方列强的入侵,工人阶级的弱小,先进思想的缺乏,中国逐渐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日益强大,民生极大改善,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分显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样一个毋庸置疑的铁的事实,使亲身经历和目睹这一变化事实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科学真理。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求生存求解放求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开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普遍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彰显勃勃生机,否则真理只能永远是书本上的真理,不可能产生力量,不可能发生奇迹。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始终生机勃勃,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发挥,创造了在中国大地上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间奇迹。
二 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有旺盛活力
任何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能真正为今人所用,才能具有不竭活力。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数千年风尘侵蚀而不败,经几十个朝代变迁而不弃,关键是中华民族不断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时代化。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老而不衰,陈而不腐,依然活力充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宝贵的力量。
(一)时代化使中华传统文化永续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不朽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演变所形成的无数重要思想文化的总汇,是推动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不同,五千年来,支撑和推动中华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没有夭折过,始终郁郁葱葱、高大挺拔、充满活力。其关键的因素有:一是根脉不断,二是成长不息,三是呵护有加。归根结底一句话即不断时代化。具体地说,时代化就是坚守根脉,不忘祖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让文化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满足不同时代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大体经历了炎黄文化初立、西ฒ周易学诞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西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这些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态的文化,在实践中孕育、在争鸣中创新、在流传中前进、在融合中壮大、在继承中发展。它们跟着时代走,随着时代变,合着时代的节拍,满足时代的需要,从远古走来,绵延五千年,依然富有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变化、发展、创新,尽管文化形态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关注角度不同,但其精髓和内核是不变的。如炎黄文化初立时,其思想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开拓创新、以民为本、崇德弘道、法德相济、勤劳节俭、协和天下的元素,始终浸润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在炎黄文化之后产生的易学、儒学、道学、法学、佛学、经学、玄学、理学等各类思想文化主张中都有体现;同时又有各自新的思想文化内容的阐述和展示,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如从西周的易学,到春秋战国的儒学、道学,到西汉的经学,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到宋明的理学,时间跨度3000年左右,但仁义道德这一主线,始终贯穿了易学、儒学、道学、经学、玄学、理学这些不同朝代不同形态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化的背景下,得到成长壮大和永续发展。
(二)时代化使传统文化作用不减
一个时代的主导文化,对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思想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经历几千载岁月磨砺,经过几十个朝代演变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团结统一的形成和维护,对中华民族和合一体的形成和巩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丰富,对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的激励,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对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的促进,始终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之所以会这样,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那么,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时代化的过程中,使其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不减,始终发挥正能量,始终保持生命力呢?
一是关键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几千年的历程,多成分的融合,无数代的演变,深层次的积淀,古老博大的传统文化,泥沙俱下,良莠混杂。要使传统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不减,首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留下来,把腐朽的传统文化抛弃掉。因为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发挥正能量,腐朽的传统文化只能发挥负能量;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腐朽的传统文化只能有腐蚀力。如对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的、迷信的、愚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剔除掉,而把那些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主张、道德观念、创新意识、节俭品质等提取出来,利用起来。因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今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启发。
二是关键要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某一时代的文化,都是那个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产物,时隔几百年、几千年,要让古老的文化为现实服务,就必须从丰富的、深厚的、庞杂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出于今有用、于民有利的成分,并将其冶炼、打造、翻新,形成具有时代色彩、具有创新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用来为现实服务,为人民谋利。如近些年来,我们每年举行隆重的祭拜始祖黄帝的活动,召开黄帝文化国际研讨会,大家缅怀始祖功德,学研黄帝文化,在黄帝的大旗下,在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谐和睦的意识和理念中,世界炎黄子孙走到一起来,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使五千年前黄帝留下的光辉形象和伟大思想,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
三是关键要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建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做,就抓住了使传统文化作用不减、活力不衰的要害。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根据时代要求,对那些现在仍有借鉴价值的思想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以激活它们的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发展进步,对传统文化中一些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以增强它们的影响力。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做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中体现得十分充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追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共同遵循的系统的道德规范,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追求。这一套充分显示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的价值观,从政府、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要求。政府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三个层次12个方面的内容,很多方面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据、找到元素,如富强、和谐、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等内容。但在内容的具体涵盖上、表达的方式上、认识的程度上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因为我们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对传统文ห化作了一些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一些内容同样是我们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的补充、拓展、完善,如民主、文明、自由、平等等内容。这样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后,就形成了当代社会共同学习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三)时代化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力量,并没有因为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利用而遭到社会、人民的冷遇,原因之一是因为在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过程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迎合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炎黄文化、易学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经学文化、玄学文化、理学文化等,就是这样经久不衰。相反,秦始皇焚书坑儒,搞帝王专制文化,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导致统治短命、文化夭折。原因之二是在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既进入朝廷,成为帝王将相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引导;也进入民间,成为广大平民百姓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支撑。正因为传统文化时代化的上下双向进入,才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深入社会。原因之三是在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注意将时代化与大众化结合起来,从内容到形式着力通俗化、普及化、平民化,将传统文化从书斋中走出来,从书本上走下来,将深奥的哲理变为平民百姓身边的故事,将书本的文字变为平民百姓通俗的语言,让思想文化进入百姓的生活,进入百姓的头脑。如宣扬仁、义、礼、智、信传统道德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二十四孝》等读物的编写和传播,各民族史诗的编纂和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创作,都发挥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这些易记易诵、通俗易懂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日复一日的熏陶下,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地浸润人们心田。
当前,我们党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相信,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中国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当代中国文化,与中国当代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相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三大组成部分: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以爱国、厚民、崇德、创新、守信、尚和、从善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以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成果为主体的有益的外来文化。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精髓;以爱国、厚民、崇德、创新、守信、尚和、从善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和根脉;以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成果为主体的有益的外来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借鉴和补充。在这三大组成部分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起决定作用的。它们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推动力量。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充满生机,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能生发活力,而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一)只有在创新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创新。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适合中国实际的新理论、新实践,这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服中国水土的,才是管用的,才是有生机的。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关键也在创新。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适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这样时代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无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还是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都不能脱离文化的血脉,都不能脱离当前的实际,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永生。我们只有把创新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创新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二)只有在实践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实践是培育真理的摇篮,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是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产生的伟大真理,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也检验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同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产生的新的伟大真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也检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新的科学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产生的伟大的民族文化,数千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伟大实践也检验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样,时代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新型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检验了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是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要在实践中结合,就是因为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检验两者结合是否正确,是否有效,是否真正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的生机活力。
(三)只有在互动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有益的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要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要实现两者良性互动,首先要把两者统一起来。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两者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其次,要把两者联系起来。在进行理论创新中,要关照实践,要研究实践,要指导实践,以推动实践创新;在进行实践创新中,要注意运用理论创新成果,要注意总结实践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以实现理论创新。再则,要把两者联动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分主次,不能分割,要相互联动。既不能先搞理论创新,再搞实践创新;也不能先搞实践创新,再搞理论创新;更不能理论创新自搞一套,实践创新另搞一套。
只有在创新中结合、在实践中结合、在互动中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机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的活力,才能结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生机活力。
以上主要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问题,和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生机活力的问题。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要关起门来,发展自己,恰恰相反,我们要打开国门,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带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两件大事,有必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和强调。至于文化的开放性发展,本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在本文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组部分时也已提到。文化的开放性发展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出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走出去。如这些年我国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建的数百所孔子学院,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范例。老子著的《道德经》翻译成多种外文在国际上发行,成为在国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书籍,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最成功的例子之一。第二层意思是外国优秀的、于我有益有用的文化要引进来,作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补充和借鉴。如关于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关于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些经验,关于娱乐文化的一些形态,关于企业管理的一些做法等,这些于我有益有用的外来文化,我们党和政府都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加以引进。这样走出去、引进来,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而且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也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