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创新思考(7篇)
第一篇:经济新常态视域下企业管理的创新
摘要:2016年我国GDP增速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5.85%,传统的依靠资源获得“暴利”的时代已经结束。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更多需要依靠创新实现效率型增长,获得比较优势,赢得生存与发展。为此,有必要梳理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分析经济新常态视域下企业管理的挑战,探索企业管理的创新之道,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前言
《2015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感受到了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普遍认为当前经济“偏冷”,34%的企业计划明年缩减投资,30.9%的企业家认为当前形势下创新“非常紧迫”,51.1%的企业家认为“比较紧迫”。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挑战,如何进行创新发展,正拷问着我国企业管理者。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深圳,就更容易理解创新的意义。2016年,深圳的GDP为19493亿元,同比增长9%。正是华为、腾讯、华大基因、大族激光、大疆创新等创新型企业,成就了深圳这个创新型城市。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辨析
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管理创新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更多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对“创新”的阐述,而且普遍认为企业创新至少应该包含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种创新互相协同,共同驱动企业前行。其中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市场服务、商业模式、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它是企业管理者改变传统、追求卓越的一种变革活动,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绩效,实现战略目标。过去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更多来自于投入资本的增加,而受到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这种靠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将来自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因此,经济新常态下强调管理创新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新常态视域下企业管理的挑战
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分别不到40年和7年,而中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偏短,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归根结底,在于很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长期习惯市场竞争,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大多停留在经验式管理的阶段,主动创新的意识不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企业可以拼资源、拼规模、拼速度,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日渐失效,企业必须拼管理、拼产品、拼效益,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道路。要想适应新常态,就需要积极创新,企业必须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视域下企业管理的创新之道
斯图尔特克莱纳说:“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管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创造性活动和动态演化的进程。创新没有绝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创新没有终点,每一个小小的创新都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摸索—借鉴—消化—创新”的道路。
认识新常态,创新管理理念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8年—2008年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35.6%,到2014年骤降至5%左右,2015年干脆同比下降2.3%,企业的寒冬似乎正在来临。当今企业面临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下降,流动资金紧张的严峻形势,企业必须认清现实,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管理者必须适应市场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从战略上明确企业定位,规划发展目标,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重视产品生产转为重视市场开拓,重销售转为重服务,重生产经营转为重资源整合,以物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彻底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并将此观念转化为行动,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形成持续改进和创新的机制,让资源发挥最大化价值,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适应新常态,创新管理体制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长期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模式。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层级较多,信息传递缓慢,而且容易出现偏差,影响了沟通的效率和反馈的速度,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实时共享,机会稍纵即逝,企业可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让信息资源在各部门无缝连接,大大加快传播速度,让受众实时响应反馈信息和市场需求。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方式转向质量型、效率型、集约型增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阶段,改善传统的科层组织,缩减管理层级,实现规模结构的虚拟化和适度化、生产组织的个性化和弹性化、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和柔性化等,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例如,格兰仕变革内部管理架构后,形成了决策、管理、执行三层结构,结果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反应能力。组织结构为企业提供了平台支撑,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创新管理制度,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确保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转效率,
面对新常态,加强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类特殊的企业管理活动,从演变过程来看,内部控制最初是为了实施内部牵制,而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以提升效能为主,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参照了COSO报告及ERM框架,包括治理结构中的制衡机制和生产管理中的制约措施。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企业面对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三星手机爆炸、巨人集团资金链断裂、雷士照明违规担保、中航油衍生品交易巨额亏损等危机事件可以看出,企业需要随时保持清醒的状态,防范各种风险。企业必须勤练内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控制流程,创新内部控制方法,把内部控制理念渗透到每一项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机制,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让信息在企业中无缝流动;借助全面预算管理实时动态监控资金动态,让资金发挥最大化价值;借助审计监督发现制度漏洞和舞弊行为,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应对新常态,融合信息技术
科⌚技是一种变革的力量,也是创新的源泉。同样是手机行业的巨头,苹果与诺基亚上演了创新与守旧、辉煌与沉沦的大戏,不得不惊叹于互联网的强大威力和革命性力量。《2015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57.4%的企业家对实施“互联网+”战略“兴趣很大”。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首先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实现管理理念创新,也就是“互联网+管理”或“信息技术+管理”,把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管理过程。为了应对新常态,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早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管理中,实施流程再造,让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例如,小米手机开创互联网营销模式,打造小米生态链,改写了国内手机市场格局;宝洁突破实验室研发的传统,把创新需求清单公布到互联网上,实现了“C+D”模式;海尔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制,不再设立各种部门和事业部,而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网络化战略转型,建立了“按单聚散”的体系、“人人创客”平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让全世界的资源都为我所用。
把握新常态,创新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很多,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模式。例如,我国企业很早就引入了ERP、MRP、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等,成就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认为,创新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企业可以进行存量升级,对现有♒资源进行改造优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也可以进行增量发展,开辟企业新业态,实现颠覆式创新。从我国企业近几十年的发展特点来看,初创期的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弱,应采取稳健型的管理模式;快速成长期的企业规模逐渐扩大,适合采取进取型的管理模式;而成熟期的企业业务趋于复杂和完善,应打造开放式的平台,让人才发挥创造力。在过去,海尔的管理粗放,于是提炼出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也就是“日清模式”,强调执行力。后来海尔敏锐地感受到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于2005年开始转型。可是,至今很多到海尔参观的企业,仍希望学习“日清模式”,反而对转型不感兴趣,可见,管理方法没有好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三期叠加”的新时期,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正好换挡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企业要把握大势,谋定而后动,让创新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引领新常态,创新人才机制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创新资源,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人才短缺、环境不好、资金匮乏、动力不足等被认为是阻碍企业创新的因素,其❧中创新型人才短缺是最主要因素。当今知识型经济腾飞,重塑了经济增长因素和模式,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企业必须从价值观上尊重创新、崇尚创新,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只有精心培育让人才发挥才能、茁壮成长的土壤,才能吸引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只有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善待过失的创新文化,才能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无限潜能,结出创新的果实;只有大胆给予合理的回报与有效激励,人才才会把企业发展目标与体现自身价值联系起来,与企业共呼吸、共命运,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例如,娃哈哈集团以竞争与激励为核心,创建岗位竞聘平台,建立组织能力和员工能力双螺旋提升机制,营造了和谐而且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体系。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应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给员工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为想干的人创造机会,为能干的人搭建舞台,为优秀人才留出位置,为干得久的人提供股份,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协同发展。
结语
管理创新是企业永恒的课题,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过去的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给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对于墨守陈规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秩序和格局一直在变;而对于有志于创新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企业有无限发展空间。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企业不仅要主动适应市场,还要不断创新求变,以管理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守江.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J].中外企业家,2013.
[2]贺武.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新范式[J].企业研究,2015.
[3]杜丽燕.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4]韩笑颜.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经济管理,2015.
[5]王芳.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品牌,2015.
[6]安智博.当议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论,2015.
[7]周晓红.论中国制造业的地位和出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
[8]郑晓丹.“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5.
[9]杨百寅,高昂.企业创新管理方式选择与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