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大升值?
提要
无论使用经常项目收支平衡或国际收支平衡为标准,当前人民币都存在明显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的原因可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部门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促进了实际均衡汇率的升值,二是伴随入世形成的大量外资流入;
人民币的低估一方面造成了低收益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一方面形成贸易部门的过度扩张;
如果立即调整人民币名义汇率,会加剧国内业已存在的通货紧缩趋势,打击出口,同时在贸易部门资源向非贸易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形成很大的调整成本,还可能损害银行体系的健康;
综合考虑国内宏观状况看,比较可行的做法似乎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并以此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其好处是:人民币的实际升值将逐步发生,贸易部门的调整过程比较温和;通货膨胀预ค期的形成可以降低实际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并为银行处理坏帐和国有的重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考虑到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接近50%,以及的财政状况,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不大可能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考虑到名义利率已经很低的约束,为了扩张货币供给应该积极考虑采用非常规货币手段。
本文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人民币是否被低估了?第二部分讨论人民币低估的成本;第三部分讨论人民币低估的原因;第四部分讨论是否应该调整人民币名义汇率;第五部分讨论如何确定人民币的合理汇率水平;第六部分讨论使用通货膨胀手段使人民币变相升值。
一、人民币被低估了吗?
世事变迁如浮云苍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曾几何时,街谈巷议,尽是人民币贬值的话题,亚洲市场对此更是惶恐莫名,如惊弓之鸟,仿佛人民币一贬值,天就塌下来了一样。风水轮回,转眼之间,人民币升值的议论又沸沸扬扬起来。
贬值也罢,升值也罢,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想法,就是说人民币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汇率水平,偏离了这一水平,汇率就无法长期维持。那么怎么确定人民币的合理水平呢?这恐怕是件不容易的事。比较传统的想法是,这种水平应该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基本平衡,简单地说,就是出口应该等于进口(当然经常项目还包括其他内容,学者通人不必深究)。如果出口长期大于进口,外汇储备就会不断积累,辛辛苦苦攒起来的钱买了美国的国债,支援了美国人民的经济建设,就不能用在中国自己的经济建设上,好象不划算。当然啦,中国人自古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博大胸怀,既然四海之内皆兄弟,就不宜如此铜臭气地强分你我,这一条暂可按下不表。
外汇储备都是中央银行发票子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储备积累的越多,票子发得就越多,票子多了,就容易形成通货膨胀,这是出口长期超过进口的又一个。除了这两条外,还有更严重的问题,我们放在下文讨论。
进口长期大于出口的问题,应该是一目了然的,多买人家的东西,就得借钱买单。洋人凡事锱铢必计,缺乏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情怀,钱借多了,担心你还不起,就不借给你了,这种事情一旦发生,汇率就维持不住了。当然情急之下,还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借钱暂时维持一下,但借那种钱跟借黄世仁的钱也差不了多少,还是不借的好。再说了,中国要真到了那个田地,到了非要向国际货币基金借钱才能度日的时候,万一美国国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情况就会很复杂。
上边说得是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平衡来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这种想法应该是有些日子之前的事了,尽管现在未必过时。197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钱禁大开,资本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国际收支中足可与经常项目等量齐观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较新的想法是合理的汇率水平应该对应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就是说,如果资本能够长期稳定流入,就可以长期维持经常项下的逆差格局,这时的汇率水平用传统的想法看是高估了,需要贬值,但用新的想法看是正合适。
这两种想法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传统的想法下我们不借别人的钱花,也不把钱借给别人,自己出口挣了多少钱,就以进口的形式花多少钱,自力更生,万事不求人。在新的想法下,只要人家愿意借给我钱,比如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我就借过来花,取天下之财而用之,不亦快哉!
大致说来,前种想法的好处是稳当,自给自足;后种想法的好处是进取,取人之财为己所用,本国的投资规模就会扩大,经济就能更快地增长。这有点象办企业,不贷款规模扩大得太慢,永远做不成500强,贷了款万一失手自己也折进去了。当然这个比方并不恰当。
其实从拉美国家的教训看,借别人的钱发展自己时一个最大的陷阱是:眼看着外资汹涌而来,兴之所之,一不留神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毛病,自己该攒的钱也不攒了,结果本国的投资规模没有扩大,经济也就没有因外资流入而提速。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外国储蓄替代了而不是补充了本国储蓄。一旦外资流入出了问题,又要省吃俭用还人家的钱,又要从嘴缝里抠钱投资发展自己,极为伤筋动骨,有时连政府也搭进去了,忙活半天,只是痛快一时,便宜了一张嘴。
对于衡量汇率的合理水平而言,除了以上讨论的两种思路外,经济学者还提出了许多标准,比如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劳动力工资平价等,这些标准或是用来进行生活水平比较,或是远期汇率和即时汇率的关系和相互,或是分析均衡汇率的决定因素,此处不予赘述。
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都是眼高手低,分析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偶而有一次说对了,多半也是瞎蒙的。难怪的学者看不起这个行当。就说同一个问题吧,也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究其源由,多半是师承有异,要不就是手里的尺子不同,不是一家乡镇企业制造的。
然而,说来也怪,具体到眼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学家异口同声地说:人民币低估了,应该升值。平日里吵成一团,今日个是怎么了?莫非这些人都改拜了同一个师傅改用了同一把尺子?仔细一看,原来不管拿哪把尺子来量,人民币似乎都低估了。
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该我们操心。我们在这里涂鸦,把上面的问题一条一条地摆开来看,只是说着好玩,没有别的用意。
二、人民币低估的成本
先说人民币低估的成本吧。最明显的一条上边已经说过,就是低收益的外汇储备大量积累。我们都知道外资不远万里跑到来投资并不是来办慈善事业的,也不象白求恩大夫一样来帮助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他们跑到这里来,是为了赚大钱, 赚在本国赚不到,在其他地方也不容易赚到的大钱的。要是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和美国国债差不多,他们可能犯不着远路三千,人生地不熟地跑到这里来。这样一来,我们一面让外资以很高的回报率赚着自己的钱,一面又把自己千辛万苦攒出来的钱以很低的利率投到美国国债上,去支援世界最发达国家人民的建设事业。既然如此,何不自己的钱自己来赚,免劳洋人大驾。此其一。
其实最大的成本可能还不在这里。因为这第二条的道理复杂,先说点题外话。
大致说来,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可以分为两类:可贸易的和不可贸易的。前者的例子如汽车,电视机,衬衫等。后者如房产,道路,桥梁乃至电力等。当然两者之间的区分也不都是这么泾渭分明,一目了然,暂且不表。
为了说清道理,我们就拿衬衫和房产来说吧。衬衫可以贸易,其价格就由国际市场决定,本国的衬衫贵了,就有人从国际上进口衬衫取利,衬衫的价格就会下降,反之亦然。房产就不同了,贵也罢,便宜也罢,只能认了。没有人会因为非洲的房子便宜就去买一套来,然后打着飞的来中国上班。
如果本国的汇率下降了,或者人为地压低了(就是说低估了),本国的衬衫在国际上就显得很便宜▼,东西便宜了,买的人就多,买的人多了,本国就要扩大衬衫的生产。然而本国的资源是给定的,就那么多人力,那么多投资,用在生产衬衫上的钱多了,房子只好少盖一点。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贸易部门扩大了,非贸易部门收缩了,前者的扩大以后者的收缩为代价。
回头来说,本国的汇率是被人为压地的,后来压不住了。压不住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说外汇储备积累得太多,让你觉得压汇率的成本太高,或者是票子发得太多,兜不住了,总之是要调整,要升值到一个合理水平。
汇率一升值,衬衫在国际上价格就会提高,从而不吃香了,于是许多衬衫厂只能关门,资源又回头用来盖房子。由于许多资源已经投在衬衫厂了,而衬衫厂又不能或很难直接当房子来住,资源就浪费了。衬衫厂的工人学的是针线活,现在要改做泥瓦匠,转换起来,也不是件容易事。
衬衫厂不赚钱了,银行给它的贷款就成了坏帐,汇率一调整,银行的帐上就鼓出许多坏帐,坏帐损耗了银行的资本,银行就要收缩贷款,这样一来,盖房子也不顺当了。
如果银行ฅ怕坏帐暴露出来担责任,或者衬衫厂是市长的小舅子开的,或者厂里的工人不愿意下岗,要闹事,银行就会接着给衬衫厂放款,由于衬衫厂不赚钱,放出的款都成了坏帐,银行的坏帐越来越多;银行给衬衫厂放了款,就没钱给盖房子放款,于是尽管衬衫厂不赚钱,房子还是盖不起来。
谓予不信,说尔乃危言耸听,看看中国国有改革有多难,或看看今天日本的构造改革为何老不见成效,就明白了。远一点的例子,还可以看看经济学家所说的“荷兰病”。此其二。
汇率被压低的时间越长,衬衫厂就建得越多,等到冰冻三尺,调整起来的难度就非常大了,此其三。
三、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
推测其中的道理,还是要回到前边衬衫厂和房产的例子。经济要比别人增长得快,就是说衬衫厂要多生产衬衫,泥瓦匠要多盖点房子。办法似乎很简单,不外乎多建几个衬衫厂,多招点针线工。但细究起来恐怕这招不太灵。国际市场上对衬衫的需求就那么大,衬衫做多了卖不出去,价格就要掉下来,价格一下来做衬衫不合算,有部分衬衫厂就得关门;衬衫厂关了门针线工回了家,泥瓦匠的房子也卖不出去了。
有什么好点的办法呢,看来只有一条,就是降低衬衫的成本,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靠技术进步。衬衫的成本下来了,就可以降低价格多卖几件,衬衫的产量就提高了,房子也好卖了,这是一层道理。就是说,你生产衬衫的成本比别的国家下降的快,你的出口就扩大的快,
一般说来,把生产衬衫的成本降下来,比把盖房子的成本降下来要容易。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不容易说清楚,硬着头皮猜一下,这应该同市场竞争有关系。对于衬衫厂来说,必须面对国内国外所有同行的竞争,其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本下不来,很容易被淘汰掉。一方面竞争压力大,一方面成本高的衬衫厂不断被淘汰,总体上衬衫业的成本就降下来了。房产商的生意似乎没这么难做,搞好了和市长的关系,把王府井的地皮盘下来盖成楼房,不愁卖不出去。王府井被盘走了,别人要竞争只能把房子盖到大兴,但是即便大兴的房子盖的成本低,愿意买的人恐怕也不会太多。这是第二层道理。
有了这两层道理,汇率的趋势就容易说清楚了。衬衫的成本下降的快,出口就增长的快;由于盖房子这行当成本下降的慢,整体经济的增长就被拖下来了,整体经济增长慢,进口增长就慢。一边是出口增长快,一边是进口增长慢,就出现了贸易顺差,汇率就要升值。
聪明人该说了,有了上边的两层道理,说汇率升值根本不用这么费事:衬衫业扩张的快,房子盖的慢,衬衫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就会上升,但不管比重怎么上升也不会超过1,因为人们终究还是要有房子住,所以必须有一种机制制约衬衫比重的上升和衬衫厂的泛滥,什么机制呢,看来看去只有让汇率升值,让衬衫厂降低成本的努力变成瞎忙活。
这是聪明人的道理,说的当然对,但说出来容易,想起来费事。我们没有那么聪明,所以还是费点笔墨把它说清楚。
说到这里,有的人该说了,且慢,你的说法有毛病:经济增长1%,进口也许就增长5%,这样进口不见的比出口增长慢,汇率也不见的升值,也许还可能是贬值呢?问的似乎有理,但拿聪明人的道理一比划,就看出这是杞人忧天了:从长期来说,如果进口和经济增长维持这么一种关系,进口占经济的比重就会无限上升,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进口还是要老老实实地维持与经济增长同步。
说到这里,不妨插点题外话。物界故老相传,说爱因斯坦是怎么提出相对论的呢?据说他当时问了自己一个:如果用恒定的力加速一个物体,该物体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当时已经知道速度无法超过光速,怎么办呢?看来只有一个办法,让速度高的物体变的具有更大的质量。拿同样的问题用到汇率上,怎么办呢?只有让汇率升值。
上边绕来绕去说了半天,只是说了一个道理,贸易部门技术进步比人家快,汇率就会升值。那中国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有没有出现你说的情况呢?经济学家说事总是这也可能,那也可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是经济学家,大着胆子说一下,1990年代以来中国确实发生了上边说的变化。有什么根据呢?
简单一点的根据容易找,但不太靠得住:随便去东京的超市里看一看,满眼都是中国制造,1980年代有这事吗?似乎没有。再翻开国外的报纸看一看,字里行间动不动就闻到了中国威胁论的味道,什么威胁了他们呢?似乎不是原子弹,毕竟连印度都造出了原子弹,据说拉登也有这样的计划。威胁他们的,说穿了是中国出口了那么多东西,把他们的饭碗都砸了。
学究气的经济学家该说了,说事得拿出数据来,要量一量算一算才比较靠得住,你说的那些证据都不能做数。好,那么我们就拿出点真家伙来。
先说点这真家伙背后的道道,还是用衬衫来说事。衬衫卖的多,可能是洋人更有钱了,不用管人家这钱是从纳斯达克市场骗来的,还是中国人民支援的,或是他们干活更卖力了,反正是更有钱了。也可能是这些人吃错了药,莫名其妙地更喜欢中国的玩意儿了,当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折服了他们也没准儿。再有就是中国造的衬衫比别国的便宜,或质量提高了,洋人贪图小便宜,都来买中国货。我们要关心的是:中国的衬衫是不是更便宜了,或质量提高了,引的他们趋之若骛,造成了中国出口的扩大?
第一条原因容易排除,我们可以市场份额。洋人有钱就多买几件衬衫,没钱就少买几件,多洗几次衣服。但如果中国的衬衫和泰国的衬衫都差不多 シ,比来比去,他们买中国衬衫的比重在提高,就很难说是因为他们更有钱了。
第二条原因剔除起来要费点事,毕竟有那么多洋人钟情于中国京剧武术,甚至比一般中国人都着迷。但要说他们对中国文化投降输诚,所有中国造的东西都喜欢,总是让人听着悬了点。再者说了,他们被中国文化迷住,前后的转变是一次性的,很难让人相信洋人被中国文化征服以后,痴迷的程度持续稳定加深,以至于买中国的衬衫越来越多,一发而不可收拾。
所以,如果中国总出口的市场份额在连续稳定上升,细分一下绝大多数商品都是如此,那十有八九是因为中国的玩意儿质量提高了,或价格下降了。庆幸的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聪明一点的人马上会说:其实用不着你这么费劲,看看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就全明白了,90年代中国出口长期维持两位数增长,大大超过世界贸易的增长率,中国市场份额不扩大才怪呢!这种说法大体是不错的,只是会给好较真的经济学家抓住尾巴,这些人会跟你死缠烂打地说:出口增长要分解为需求增长,商品结构变化和市场地域构成的变化,残额才是竞争力变化或技术进步。上边的比率(还可以更细)已经剔除了前三项因素,好让这些人无话可说。
说了这半天的道理,不过是两句话:一句是人民币低估了;一句是人民币汇率有长期升值的趋势。接下来人家该问了,那是不是该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往上调一调呢?何况这阵子美元江河日下,还在拽着人民币往下溜呢!君不见国际上早有人议论,说中国在出口通货紧缩,翻译过来就是说你卖的东西越来越便宜,我们也只好降价打折,害得我们生意没法做挣不着钱!
四、是否应该调整人民币的名义汇率?
依我们看,一时三刻要调整人民币汇率还真不行。人家又问了,你说人民币低估了,又不让调,这不是明摆着难为人么?说重一点你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
怎么解释呢?故弄玄虚一下叫治大国如烹小鲜,用岳元帅的话说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为什么一下子不能调呢?有几个道理,说到底是还有更好的办法。先用衬衫的例子说说这其中的道理。人民币名义汇率一升值,衬衫在国内的价格就要下降。原因不用说,衬衫的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咱动不了,人民币升值了,国际价格倒腾成人民币价格就要下降。
现而今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经济产出的比例已经接近半数,加工贸易的成分不好剔除,但即使剔掉了该比例也不会低。拐到这个比例来说事只是强调一点,人民币一升值,占国内经济产出相当比例商品的价格就要往下掉,整体价格水平就会随之下降。
这几年来中国已经在通货紧缩的悬崖边上哆嗦了,用洋人的话说是:通货紧缩正在昂起它那丑陋的脑袋。好听一点的说法是:通货紧缩的幽灵在中国徘徊。人民币这么一升值,中国就从这悬崖边上掉下去了,省得这幽灵走来走去累得慌。
要是国际价格由我们说了算呢?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人民币一升值,我们的衬衫在国际上价格就要上升,价格上升买的人少,出口就滑下来了。出口下来后,衬衫厂要么关门,要么削价,来个赔本赚吆喝。后边这一条同前段说的后果是一样的。前边这一条已经用市长小舅子的例子说过了,不再罗嗦。
通货紧缩可不是好招惹的,从洋人的用词上也能看出来,又是幽灵,又是丑陋的脑袋。这玩意儿咋就这么可怕呢?东西便宜一点对小老百姓不是好事吗?美国在19世纪后半期不也经历过通货紧缩吗?
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一不留神招上的这只幽灵,看来看去怎么都象从需求的洞里爬出来的,当然供给的洞里也藏着个幽灵,好象还在探头探脑。
通货紧缩这幽灵缠上人以后最大的特点是死不撒手,有点象王八,而且先把你对付它的家伙给卸了,又有点向计算机病毒。怎么这么说呢?
首先,通货紧缩发生了,物价持续下跌。老百姓的心理都是买涨不买跌,看东西便宜了,等着它更便宜,老百姓都不消费了,需求下降,于是衬衫厂只能接着减价,形成恶性循环。再说了,衬衫厂不光砍价,还要砍人。针线工下岗回家没有收入,想消费也没有财路,需求接着萎缩。
衬衫厂又砍人又砍价,是因为东西卖不动不挣钱,于是欠银行的钱成了坏帐。银行坏帐多了不敢贷款,能挣钱的企业贷不到款没法投资,生产做衬衫的设备的企业就没了饭吃,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总体价格下跌等同于利率上升,利率一上升许多贷款就不划算了,于是企业赶紧还银行的钱。企业都还银行的钱,整个中票子就少了,票子一少价格接着往下走,利率相应上升,还是一个恶性循环。
这时有人该问了,不是有货币政策吗?让管银行的人提前把利率降下来不就把这条路堵死了吗?问的好!
但问题是利率不管怎么降也不能降成负值,银行顶多不付人利息,就象现在的日圆存款一样。要是老百姓存款银行要倒收钱,老百姓干脆就把钱放家里了,反正现在家家都装着防盗门。再说了,要是银行真把利率降成零甚至是负数,要倒收钱,老百姓一提款,银行也都关门了。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名义利率的下调有它的极限,不是想怎么调就怎么调的。当然贪官污吏,人蛇毒贩存在瑞士银行的黑钱似乎不在此列。
有人又该问了,那为什么老美头一次摊上通货紧缩的时候没怎么伤筋动骨呢?为什么供给扩张导致的通货紧缩要好办呢?这其中的区别关键恐怕是技术快速进步,企业成本下降得很快,利率上升一点还能撑得住,不至于逼到急着还银行贷款的份上,企业能转得动,银行就没那么多坏帐,也能跟着转。小老百姓少花点钱捡点小便宜,造成的似乎不算大。
前头我们搬弄了点数据,说中国出口部门技术进步也很快,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通货紧缩也有供给快速扩张的色彩,那为什么还说需求洞里的幽灵是罪魁祸首呢?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出口的扩张很大程度是三资企业和民营部门推动的,多数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好象没那么快,还靠银行输液国家出政策拖着。二是银行已经背了很重的坏帐,为了应付未来洋人找上门来的竞争早在急着清理帐目压缩不良贷款了。
为了对付这只走来走去的幽灵,中国的财政政策已经竭其所能了,这一点看看发的那么多国债,看看公职人员的工资单,看看一条条新修的高速路就知道了。
摆了这么多道理,只是说要调整人民币汇率,其结果是损己未必利人,还跟财政政策打架,实在不合算。虽然孔老夫子教导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他也没有说损己以利人,可也。这毕竟需要一点佛祖舍身饲虎的情怀,我们不是佛祖,眼下还做不到。
人民币有明显的升值压力,决策者当然很为难,何况国际上还有人危言耸听地给我们泼脏水?但汇率变动关系国家气运,关系万民福祉,得不慎乎?
五、如何确定人民币的合理汇率水平
嘟嘟囔囔瞎扯了半天,各位也该看烦了,赶紧把最后一个包袱抖出来:怎么办呢?这又分成两件事:怎么调整?调到什么水平?
先说说后一个,调到什么水平。这叫做答题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这个问题早开头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冠冕堂皇一点说,其实质是一种决策和政治选择,跟学家还真不沾边。把汇率调到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的水平,好处是稳当。但如果外资蜂拥流入,我们就得积累外汇储备补贴人家,要破点财,所以可以归结为四个字:破财免灾。
要是把汇率调整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水平呢?人勤劳节俭,储蓄率居世界之最,好象不至于染上好吃懒做的毛病,这样经济增长就会快一点。
这时有人该说了,要是调到这样一个水平,相对于第一种选择,汇率就高估了,这不是要拽出口的后腿吗?要是出口不增长了,技术进步慢了,经济岂不遭殃?
但细究一下,好象没这么悬。还拿衬衫和房子说事。汇率走高了,衬衫不那么赚钱,生产衬衫的资源投入当然就少一点,出口就下来了,这是一层道理。但如果外资流进来了,总的资源量就增加了,建衬衫厂的资源相应也增加了,从而衬衫的出口又会扩大,这又是一层道理。
说白了,汇率决定资源投在衬衫和房产上的比例,现在这个比例下来了,但总资源的盘子扩大了,前者好比三个人分一张小饼,后者好比五个人分一张大饼,哪种可以多分点饼,还真不好说。所以出口不见得就会掉下来,至少没那么严重。(插句学究气的话,这是因为外资流入降低了资本成本,从而又可以降低衬衫的成本,扩大其出口)
再者说了,总资源投入增加了,经济总产出就上去了,就是说把衬衫和房子捆在一起,总量多了。衬衫对老百姓重要,可房子一样重要,咱中国人又不是天生给洋人做衬衫的,即使少做点衬衫,但多盖了房子,生活水平还是提高了。
后种选择最大的麻烦在于外资流入的稳定性,要是外资忽然不进来了,汇率维持不住,就会出乱子。君不见东南亚国家借洋人的钱来花,后来洋人说以后不借了,以前借的也要连本带利一并还清,而他们手头一时半刻拿不出那么多现钱,在国际上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也凑不齐,最后转来转去转到黄世仁那里,结果折腾得现在还在喘粗气在家里养病。印尼的苏哈托更惨,连做了几十年的总统位子都给人端了。
当然细说起来这些国家也不简单是借洋人钱的问题,一来借的钱期限都短,又是在✯国际上游来晃去,飘忽不定的钱,稳定性太差,二是打发银行去借人家的钱,而这些银行都不是善主儿,没把借来的钱管好,最后银行自己先栽进去,整个国家都遭了殃。三是洋人逼债的时候自己理曲气短,矮人半截,给洋人牵着鼻子走。马来西亚好象好一点,理直气壮地给鬼子说,我一时半刻没现钱,以后还你。洋人虚张声势地吓唬了一下,不奏效,好象也没别的办法,没把他们怎么着。中国的外资流入以直接投资为主,要稳定的多,虽然咱们的银行也未必是善主儿,但直接投资不经银行的手,似乎不至于给银行糟蹋了。
再有一层的考虑要稍微扯得远点,但关系也很大。中国人在洋人眼里,有两种形象,一说是肥猪,一说是雄狮。自鸦片战争受辱和五口通商以来,恐怕多数洋人把中国看成肥猪,可以任意宰割,或以武力,或以通商,早就习惯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头肥猪正在长出雄狮的利爪和尖牙,似乎学会了点孙猴子七十二变的本事。这可不得了,近则亚洲四邻不安,远则环球百夷悚惧,用梁任公的话说是乳虎啸谷,百兽震恐。用洋人的话说是:中国的崛起正在迅速和彻底地改变着亚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版图。从洋人的角度讲,一来不习惯,不知道这头未来的雄狮会怎么行动,心底里恐怕还是希望中国做肥猪,安心地由他们宰割;中国要真是变成雄狮,挡也挡不住,那也得想办法把它的利爪尖牙给卸了,至少要带上铐子。
说到这么远的地方只是想说,现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洋人只好与你共舞,同时又琢磨着给你带上铐子;要是中国国际收支出了事,要到国际上借点钱周转一下恐怕是与虎谋皮,到时洋人幸灾乐祸的同时,落井下石还来不及呢,还能借给你钱?要借可能也是鸩酒毒药,借完了中国也只剩做肥猪的份了。
谓予不信,看看阿根廷借点钱多难,而土耳其和巴西说借就借;亚洲危机的时候泰国为借点钱磨破了嘴跑断了腿都吃力,而火一烧到韩国美国鬼子和国际货币基金就先急了。亲疏远近不同,一样的问题两样的遭遇,人心不古啊!
扯了这许多,结论是:一头是破财免灾,一头是借力助跑。前者稳当跑的慢,后者悬乎但跑的快。当然选择不是非此即彼,中间有个过渡带,关键看你愿意担多大风险。中国的外资流入又稳定又没有银行瞎搅和,可以往后者靠一点;但同时中国国际政治环境欠佳,洋朋友靠不住,又需要往前者靠一点。
中国现在以经济立国,汇率选择关系极大,选好了可倚为柱石托为肱骨,万一选糟了,汇率自己就先造了反,愿决策者明断而慎行。
六、旗帜鲜明地搞点通货膨胀
现在说说最后一个问题:怎么调呢?依我们看只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搞点通货膨胀。话还没写晚,就有人该坐不住了:谁人不知通货膨胀是洪水猛兽,躲还来不及呢你还去招它,这叫什么招?
怎么回答呢?只能说:您老别急,让俺把道理摆一摆您再呵斥我。
通货膨胀当然不是个好东西:下岗工人一个月就二三百块钱还没准领不到手,你还用通货膨胀去掠夺他们,于心何安?家办投资要么盖房子要么做衬衫,关键是哪个更来钱。你现在价格涨来涨去企业家就看不准,万一投错了方向企业家自己玩完,资源也浪费了。这是通货膨胀不好的道理。
实际上有这么可怕吗?经济学家了一番,最后说:通货膨胀的危害主要和高的不稳定类型的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对于温和的通货膨胀而言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是不清楚的。翻译过来就是说:通货膨胀今天30%,明天70%,危害确实大。要是通货膨胀维持在5%的水平,从道理上说也不好,从实际上看又没有明显的证据说它不好。
这下子我就有话说了:中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旗帜鲜明地去搞,也只能是温和型的,危害很小。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前头已经讲过了:中国的进出口占了经济的半壁河山,这部分商品的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而现在国际价格非常稳定,还有总体下滑的趋势,名义汇率又是稳定的,这部分商品的价格就涨不起来。要涨也只能是房子的价格上一上,就是说非贸易部门的价格会上升。
非贸易部门的相对价格上去了,资源就转投到了这个部门,而这正好纠正了汇率低估造成的衬衫厂的泛滥。由于通货膨胀是温和的,资源从衬衫厂转到房地产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生的,调整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是一层道理。就是说:已经冰冻三尺了,只能用小火慢慢地溶化,急也没有用,反而成本更高。
通货膨胀发生了,实际利率就下降了,甚至成为负值,就是说光贷款不干事也能赚钱,这样企业就愿意投资了。企业投资扩大生产,就要招募工人,下岗工人重新上了岗,树立了开始新生活的信心,收入和下岗补贴比实际是提高了,还扩大了总需求。
企业能转动了,银行的坏帐就下来了,银行就愿意贷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价格都在上升,处理坏帐也不那么费劲了。
这是人家又该问了,通货膨胀了,衬衫生产的成本就要上升,出口不就下来了么?这么说当然不错,但现在国内需求启动起来,可以弥补出口的下降,由于银行和企业都转起来了,经济增长就会提高。
好事者也许会问,你说得这么好听,国际上有这么搞的先例吗?一打听,还真没有。原因是自二战结束以来,主要的经济还没有遇到过通货紧缩的情形,于是没有前例可循。日本这几年算是栽到了通货紧缩的坑里,美国最近好象也在坑边上晃荡,这两个国家都在琢磨用通货膨胀这一招,但要说成功的先例,眼下还真没有,恐怕要等中国去开创了。
再说一点相关的情形,算是为自己开脱。按理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起了这么个怪名字)也算是世界中央银行圈儿里的龙头大哥了,多少中央银行都唯其马首是瞻。这么个大哥大按说麾下应该是人才济济,不会信口开河(小可没见过世面,不曾到那里朝拜,这么说只是想当然耳)。
前段日子这位大哥就出了个研究报告,引起世人侧目。这份报告说了两件事:一件是如果经济存在滑入通货紧缩的风险,那么货币政策应该倾向于搞点通货膨胀,因为通货紧缩难对付,通货膨胀好治理。一件是为什么日本人栽了,结论是日本银行1990年代后期胆子太小,象小脚女人,货币政策放的不够松,算是于情可恕(因为日本刚经历了泡沫经济),于理有碍(因为把日本经济推到沟里了,怎么拉都拽不出来)。
最后该有专家质问了:现在的问题是想搞点通货膨胀都不容易,利率都快降到零了,票子还是发不出去,银行不愿意贷款,我们有什么办法。
怎么说呢?照理票子发多了就会发生通货膨胀,但票子发不出去你还真没招。其实我们觉得关键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洋人的话说就是要使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通货紧缩不按常理出招,发票子也得有点怪招。所谓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策。在这里把洋人搬出来一来是声明这不是我的专利,二来是为自己壮壮胆,免的人家说我们是胡说八道。因为中国人有时信口开河,洋人好象没这毛病,做事说话都有板有眼的。
怎么算非常规手段,就是所谓怪招呢?还是拿龙头大哥的事为自己撑撑腰吧。前头说过美国鬼子摊上过两次通货紧缩,最近好象又要摊上一次,所以这位大哥也很着急,毕竟利率手段快使完了,万一利率降到无可再降,怎么办呢?洋人做事有计划,算是未雨绸缪,提前就把这事议论了一下。后来披露的会议纪要记载,当时洋人算计着要真是利率手段用尽,就考虑直接去市场上买股票债券甚至是房产,这样票子就发出去了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洋人能出这怪招,那我们的怪招岂不更多?最简单的就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不成中央银行还可以直接印票子白送给财政部,由他们随便花,只是要提前说好,通货膨胀一搞出来,这免费误餐就玩完,免得财政部落下好吃懒做的病根。要是觉得清理坏帐重要,就更简单了,直接发票子补贴商业银行处理坏帐。办法还可以有更多,哪种最好需要琢磨,但要说现在票子发不出去,恐怕主要还是思想太因循守旧,胆子又太小。
最后这一段其实说了一句话:用通货膨胀来变相升值人民币,用非常规手段发票子制造通货膨胀。这法以前谁也没试过,灵不灵没法拍胸脯,但洋人都在打这主意,一来他们也没招了,二来这法也许还真管用,要不洋人怎么也上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