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整车出口的影响及对策(1)论文
【论文摘要】 本文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整车出口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增强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提升竞争优势,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等对策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整车出口 对策 汽车工业作为我国正在崛起中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直都备受关注。
我国汽车的进出口情况,更可以说是世人瞩目。中国人民银行在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一次性人民币升值2%,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l美元兑8.1l元人民币。
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9920元,บ一举突破7.0整数关口。人民币已进入“6时代”。
人民币的升值,我国汽车出口行业该如何应对?本文拟从这个角度予以探讨。
一、我国整车出口的现状 从目前的出口情况来看,在俄罗斯和东欧等一些主要的汽车出口目标市场,我国汽车制造商出口的车型无论是相对于本地的汽车制造商还是相对于其他全球性汽车制造商在当地的汽车制造商/出口商来说在价格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平均而言每辆车的价格差异在500美元~1500美元之间。从出口的流向来看,以前我国ก汽车整车主要销往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埃及等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不发达国家。
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奇瑞汽车、华晨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等的不断发展,他们在研发、生产、营销等领域达到了一定水平,把产品销往欧(ท西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他们志在必得的目标。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汽车出口的影响 1.人民币汇率升值延缓我国汽车出口步伐。中国汽车的出口才刚刚起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无疑使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由于我国的汽车出口一开始就采取低价策略,利用的是我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零部件成本优势,受价格变化影响大,出口车型大都集中在经济型轿车领域。人民币升值必然引起汽车出口价格上涨,无疑会削弱国产汽车的价格竞争力。
再加上,随着汽车行业关税和非关税保护程度的下降,国外汽车将对国内汽车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 2.对自主品牌造成威胁,影响出口,面临转型。
我国以轻型卡车和微型轿车为主的中低端产品整车出口增长迅速,中国本土品牌的整车出口,如哈飞、奇瑞、吉利、夏利等公司,已开始向南美、非洲及中东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批量出口汽车,努力拓展海外市场。但由于我国汽车出口车型大都集中在经济型轿车领域,走廉价路线受价格变化影响很大,人民币大幅升值必然引起汽车出口价格上涨、竞争力下降之后果。
由于人民币升值,部分企业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将直接导致中国自主品牌在异国他乡失去性价比优势,汇率的变化在考验着企业战略规划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三、应对措施 1.增强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提升竞争优势。人民币升值后只有努力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车市立足。
我国汽车企业应该以韩国、日本汽车企业为榜样,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争取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车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跃发展,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走后发优势之路创造了很多优势。
2.提高汽车企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汽车产品的竞争不仅是技术先进性的竞争,更大程度上是质量的竞争。
我国自主开发出的轿车要想取得市场成功, 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改进工艺和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惟有如此,才能够在逐渐失去政府保护的条件下,与国外车型相抗争。
自主品牌在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移的过程中,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将严重降低自主品牌的信誉,甚至会被赶出国际市场。所以,质量问题是比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眼前最为关键的问题。
3.进军海外市场的,坚持走出去战略。我国汽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措施或方式有:
收购国外汽车生产或销售公司。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开创了中国汽车大集团并购海外整车厂并进行经营管理的先例。
直接在海外设厂。一汽集团在墨西哥生产组装一汽夏利的经济型轿车,在一定程度上,转嫁了天津一汽夏利在国内市场遇到的利润危机。
从长远来看,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必须改变目前的出口战略和策略,更多地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出口目标市场与本地汽车厂商/零部件厂商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或者直接在条件成熟的消费市场选择独资的方式进行投资。
海外上市。出口仅仅是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
如何在此基础上使海外战略向全方位纵深发展,是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国内不少汽车公司已从过去“单纯的整车贸易”转为“系统地做海外市场”,涉及到品牌建设、销售和服务网络拓展、技术输出、海外设组装厂等项目的展开。
4.提升品牌竞争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汽车企业。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必须以产品为目标,以资本为纽带,对汽车企业进行战略重组。
在整合过程中,政府应发挥领导规划作用,必要时采取强制性措施,解决好各地方、各部门之问的利益冲突。企业的兼并联合是加强集团化建设的过程,关键是强调效率和效益,最终要形成几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这有利于消除内耗,增强凝聚力,促进我国汽车品牌的建立。
同时,在集团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品牌发展的主动权,不能成为跨国公司的棋子。 参考文献: 张海波:2005年汽车行业经济运行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6 吴玮丽:中国汽车出口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6 龚雨楠:2006年1季度我国商用车进出口市场简析[M].商用汽车杂志,2006 王秀新:出口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M].国际金融,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