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教育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综述
摘要:教育自身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以文化为根、以人为本。教与文化是同源共生、共生共进的互动关系。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教育作为文化的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其体现深刻的文化性格和意义。因此,教育与文化是在互动中发展的。
关键词:同源共生;共生共进;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凭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即传播和继承科学文化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文化存在形式。它的内涵是培养人,其实质是将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向受教育者主体内化,促使其身心发展,并实现自身的社会化。总言之,教育是使人知识化、智慧化、社会化、阶级化的活动过程。
二、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包括哲学、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信仰和习俗等。一切文化都是由人所创造、并为人所特有的东西,都属于人的“人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即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它所展现的是人的能力、本领、智力、趣味、爱好和需要,是人的发展程度,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使之具有多种文化功能,诸如人化性功能、社会性功能、历史性功能等。文化的内涵是通过其特点表现出来并具有“文化意义”的。这种“文化意义”的特点及其功能构成特定文化形态,成为特定的文化有机体,并在社会发展、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
1.教育与文化的双向性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双向联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人类文化只有通过教才能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保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任何一种教育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又以行为和语言的形式表现于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和更新原有的文化系统,改造原有的文化结构,从而对社会文化起到一种强烈的活化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又是一种文化存在。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无不受这种特定文化的浸透,教育也是这种特定文化的产物。
2.教育与文化的连体性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式,是一定文化的特定产物。学校可以被看成是汇聚、传承、选择和创新文化的承载体。教育与文化的这种特定关系是两者的连体关系。教育与文化的连体性基于两者的同构性。一种教育形式存在的合理性来源于一种文化的可能性,只有通过特定的文化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本身才能获得自身的表现形态,从而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
3.教育与文化的制约性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不仅是双向的、连体的、交换的、互为基础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之所以能够积极地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是由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教育是对文化要求的能动反映,文化是教育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教育对文化的抑制性和文化对教育的规定性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四、教育与文化的互动性
(一)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1.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名词,它包括人类通过后人的学习所掌握的各种思想和技巧,以及用这种思想和技巧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文化人类学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相同之点和相异之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2]
2.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以区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正如美国教育人类学家斯宾格勒所说的:“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3]
(二)教育是文化的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其体现深刻的文化意义
1.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维持,主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要依据两个重要尺度,一是社会需要,二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教育主要依据这两个尺度,对文化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选择,即对符合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作为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违背社会需要又不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给以排斥、弱化或消除其影响。
2.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和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
传播在文化变迁中占有举ฌ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现象。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第一,教育可以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第二,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第三,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第四,传者与受传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建立起稳定、亲密的联系;第五,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
3.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文化一旦达成整合,就会成为一种文化模式,它会凭借自身存在的各种自我组织系统形成对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教育传递和传播的社会价值规范,规定着受教育者的文化行为。教育从社会中心目的出发所传授的价值标准体系,深深钳制着受教育者的言行。第二,学校、班级作为社会群体,对文化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学校及班级生活中,学生会逐渐发展起自己的行为尽量为其他人接受。第三,教育对文化的控制还表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早在商ฐ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选贤贡士”的制度,对受教育者“考其德行,察其道艺”。
从文化与教育关系的认识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与教育的确是一种共生关系。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如果抽去了文化,教育就不仅失却其内容,而且会失却其作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同样,抛却了教育,文化就成了不可思议之物,无由存在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构成教育的内容,每一种文化活动都具ข有一定的教育影响,而教育活动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文化活动的构成。因此,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二者是在互动中发展的。(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波.试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上海高教 Ü研究,19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第42页.
[3]麻艳香,蔡中宏.在互动中发展的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