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学体系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文章阐述了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如何处理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整合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职业化等问题。
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对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何整合课程内容以及如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职业化这三个方面。处理好上述三者的内质及其相互关系,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与岗位要求相对接。实现课程体系重构的最优化
要将教育的培养目标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需要通过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这就是课程。与学科式课程体系不同,职业教育需要建立一套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及特点的课程体系与之匹配。许多中职学校在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力争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达到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顺利对接。
1.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开发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同其培养目标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社会对某一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会通过市场供给变化传递给学校。要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职业学校必须对其培养目标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可以说,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操作过程。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时,要准确根据市场、企业需求及用人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具体做法是:一要做好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个性需求分析,掌握职业需求动态,使课程设置与开发有的放矢、合理布局;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课程实施方案,实现社会需求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有机统一。
2.以岗位要求为切入点,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依据课程目标,将所设置的课程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及其相关性进行分类和组织,是课程改革中更深入更具体的层面。以就业为导向,要求按照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要求,合理搭建课程结构。就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ฝ已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及学生需求,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已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要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为此,我们可否进行这样的设定:按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将课程分解为相应的课程模块,首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再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相应的支持课程,然后根据发展需求设置拓展课程,合理搭建起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横向综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3.以工作任务为突破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ฎ的重构围绕岗位要求,按照完成工作任务应达到的标准设计并重新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即打破学科框架,依据岗位要求,把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重新组合,以适应社会对该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二是强调内容的针对性,即按照岗位的实际需要整合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质;三是突出技能的实用性,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四是注重体系的发展性,即依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动态调节机制。
二、与职业能力相对接,实现课程内容整合的科学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客观上要求职业学校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力争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的顺利对接。"
1.坚持应用与实践原则,合理确定课程内容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是职业学校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出发点。其具体过程如下: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对某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能力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采用任务或项目等形式,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再将与教学目标所对应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及文化素养内容提炼出来,组成这一单元或模块的课程内容。
2.突出综合与模块特点,科学整合课程内容
所谓科学整合,不是将原有的几门学科内容进行简单删减或拼加,而是在明确某一岗位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后,对已确定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综合。具体整合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纵向整合,即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将某一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删除与培养目标毫无关联的课程内容,达到精简与优化;二是横向整合,即打破传统的学科界线,根据岗位所需进行跨学科组合,将原有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的内容联系起来,达到相互融合与渗透。值得一提的是,综合与模块特点既适用于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也同样适用于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比如,我们可以将公共基础课程中那些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有关联的内容分离出来,有机地穿插到专业课程内容中去,共同构成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为此,我们在科学整合课程内容的具体实践中,应本着突出能力本位、淡化学科体系的原则,由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向应用性方向转变,由强调单一学科的完整性向注重诸多学科的综合性方向转变,并努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体现教育的职业性,围绕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活动构建课程内容;二是要突出强调知识的应用性,根据市场需求及学生实际组织教学;三是要注重把握内容的前瞻性,根据行业企业发展趋势,选取现代社会最新职业元素,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四是应切实保证教学的可行性,既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不能有悖于人的本质发展,在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适应社会、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与工作情境相对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职业化
教学方式方法的职业化,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将未来工作情境前移至课堂教学中,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尽早地接触到未来岗位的工作环境。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来看,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以职业化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
1.教学方式的职业化
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将知识融于任务或项目的操作过程中,“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学的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固定教室向分组操作、课内外实训教室或工厂车间转变;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由过去课堂上的主体转变为实训教学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向主动参与实践操作转变。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就是师生共同在实训中心边教、边学、边做,共同完成某个教学项目。这种与未来工作情境相对接,教学的组织形式不是课堂环境而是职业环境的教学方式,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2.教学方法的职业化
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操作过程,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教学手段也逐渐由口授、黑板转为多媒体、网络化和实物现场。这些方法和手段都以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教学特征。
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客观上需要两个条件作为保证:一是教师,二是教材。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能力素质应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应“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的转变”,这是实现我国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材的选用及开发应彻底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编写教材的模式,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使其具有目标具体、内容综合、形式直观的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ศ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