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印度哲学中的“真假”与“善恶”观念
在古印度哲人所提出的大量思想观念中,真假与 善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组观念有明显不同,但又密切相☯关。本文拟对印度思想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或文献中与这两组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简要地提一些看法。
一 吠陀奥义书中的 真假与 善恶观念
吠陀是现存最早的古印度文献。它最初是远古印度先民口头创作的一大批赞歌,后人将其整理成书面文字。印度早期宗教思想在吠陀中有大量展示。哲学思想虽在吠陀中也有所表露,但此类成分很少。印度古代最早提出较多明确哲学思想的是奥义书。吠陀文献从广义上说包括奥义书,但狭义上说的吠陀文献则不包括奥义书。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的许多思想的最初萌芽形态都可追溯到吠陀奥义书中。真假与善恶观念也是如此。最初的这类思想也可在吠陀奥义书中看到。
二 婆罗门教哲学流派中的 真假与 善恶观念
婆罗门教在印度很早就出现,但此教中形成明确的哲学派别则要晚一些,大致在公元前三百年至公元初。这一时期婆罗门教中明显形成了六个主要哲学派别: 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通常称这些派别为 正统六派哲学。这些派别中的真假观念与善恶观念也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数论派在其文献中表明他们对一些行为是不赞成的,如杀生以及由于某些人在一些方面占据优势而导致另外一些人心理不平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不善或不好的行为。但此派认为最为不善的其实是人的轮回状态,因为轮回中的世界充满了痛苦。这痛苦有自身内部引起的,有外部的动物或物体引起的,有天气或天上的自然现象引起的。数论♂派致力于消除人的痛苦,以达到一种摆脱轮回后的至善状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认识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的本质或本来面目。此派认为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来自于两个根本因: 自性 和 神我 。自性是物质性的实体,神我是精神性的实体。二者结合之后就产生各种事物或生命现象。在数论派看来,这种解释是关于事物和人生现象的根本真理。不了解这真理,就会陷入痛苦的轮回状态,而了解了自性和神我的差别,获得了关于它Σ们及其转变物的真理,就能消除对事物的虚假认识,从而摆脱轮回状态的种种不善,达到解脱。
三 佛教的 真假与 善恶观念
佛教是一个思辨性很强的宗教派别。其中大量的教义涉及善恶观念,也有相当多的理论探讨事物的真假问题。而且,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佛教创立时提出的根本目标是要把众生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有益于达到此目的的行为均为善。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倡导慈悲利他的思想。慈悲利他的行为属善行,相反的行为则为恶行。
四 其他哲学或宗教派别中的 真假与 善恶观念
在古代印度,除了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外,重要的思想流派还有耆那教和顺世论。这两派中也有关于真假与善恶的观念。耆那教虽然是一个宗教派别,但也十分重视对世间事物及人生现象基本形态的分析。耆那教在进行这种分析时提出了 七谛的理论。七谛指命我、非命我、漏、缚、遮、灭、解脱。命我主要指生命现象中的轮回及解脱的主体。一些 命我存在于地、水等一般物体中,属于 不可解♫脱的命我 一些 命我则存在于人等生命体中,通过修行和认识真理可以摆脱束缚,属于 可解脱的命我。非命我是对 命我之外的其他事物的概括,包含耆那教对世间各种物体及其存在条件的基本看法。五 综合分析与评述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古印度,哲人们很早就把事物的真假问题与善恶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吠陀和奥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论述。后来的哲学或宗教派别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古印度宗教哲学的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多数宗教或哲学派别的善恶观念分有层次。
各派多将善恶观念区分层次。一般层次的善恶观念是各派都认可的。例如,佛教中的戒律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贪婪等。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因而,在各派中,杀生、偷盗、妄语、贪婪等行为一般都被认为是恶,而这些行为的反面或为抑制这些恶行所实施的行为则是善。但这类善行或恶行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善恶。最高层次的善恶通常都与各派对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本质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第二,各派通常都认为善与真是一致或相应的。
印度哲学从吠陀奥义书开始就认为真实或真诚是善的,真是善的重要标志,而虚假或不实通常则是恶的标志。古印度后世的主要思想流派多数也持这种观点。婆罗门教哲学派别中一般都认为本派对事物或人生现象的探索是为了达到至善境界。高层次的善一般被认为与人的真理性认识直接相关。这些派别通常都强调,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或人生现象的本来面目,就能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而各种恶或不善的根源则来自人不能认识事物或人生现象的本来面目。因而,消除各种无明,获得最高智慧,是达到至善的根本,是灭除各种恶或不善的必由之路。无论在婆罗门教中,还是在佛教或耆那教中,都有这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