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染”就七彩梦想

时间:2024-12-26 02:08:0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相似的一般。

约翰・伊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½。《诗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纷呈的生活画卷。

先人们对色彩的追求和染色工艺的探索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了。色彩充满了无限神奇,看得见,却摸不着;它是自然物质,却已被文明理化。对于色彩美的感受与认知随着《诗经》的汩汩清源深深熔铸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今天,生活在大汶口文化发源地的泰山脚下的康平纳人用汗水延续了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七彩梦想,让世界变得万紫千红,五彩缤纷。

“作为传统产业,纺织业已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企业发展进步的新阶段。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可谓‘十年磨一剑’。这是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站在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领奖台上,集团董事长陈队范感慨万千。

成立于1998年的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纺织新材料、智能染整装备与数控机床制造、现代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中国毛纺、毛针织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先后研制生产了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全自动染料助剂配送系统等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高端智能化印染及后整理设备。

坚定中心点――创新理念一以贯之

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尖兵”。在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一个理念在支撑――与时俱进,创百年企业。

开泰安企业“小鱼吃大鱼”之先河。1998年公司在新泰市创建,是当时泰安市少数几家民营企业中的一员。1999年4月,康平纳公司果断决策,租赁了濒临倒闭的泰安毛纺织厂。这是泰安首家民营资本运营国有资产的案例,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

品牌建设一路风雨一路歌。康平纳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长期执着于品牌建设,成功营造了毛纺织品成熟的品牌,掌握了行业话语权。经过多年探索经营,康平纳公司定位高端产品和市场,消化吸收意大利设计生产高档面料的全套技术和日本先进适用的现场管理经验,产品品质达到国际优等品标准。康平纳牌高档毛纺面料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和山东省名牌产品;康平纳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省著名商标。公司创新应用半精纺工艺制成的超薄型半精纺休闲面料是制作单西、套西系列产品的最佳面料,开发的康平纳牌高档羊绒面料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评为“全国呢绒优质精品❤奖”。公司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覆盖全面工作,牢固“注重细节,成就完美”的质量管理理念,健全机构,强化管理,从原材料进厂生产就全程进行质量管理,形成了集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产品销售、用户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体系。

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实现从设备使用者到制造者的华丽转身。在毛纺织面料行业站稳脚跟后,康平纳公司一班人并未小成即满,止步不前,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高更远处。公司没有像一般生产面料的企业那样朝服装加工等“下游”产品走,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上游”的纺织机械制造。为了拓展市场新领域,企业创新理念,对引进的染整成套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国内行业工艺特点的染整装备新型产品开发之路,实现了企业由面料生产向染整装备制造业拓展的纵深发展。2002年康平纳研制开发的“高精度染料自动配色称重装备”,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自动化染色控制设备。2006年康平纳公司通过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性的产品和产业。在此基础上,公司投资4.3亿元研制生产了现代纺织数控化染整装备并形成产业化,实现了产学研联合由研究向产业化的延伸。2009年,集团注册成立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从事装备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化生产及经营。

就这样,康平纳从面料到纺机,一次又一次缔造传奇,受到整个纺织行业的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评价其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康平纳模式”。

管理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作为传统产业的康平纳公司,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成功解决了传统纺织行业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公司信息化主体ERP系统是以康平纳的实际生产和管理流程为依据,根据公司的业务分析制作完成的,可提供全面、完整的企业解决方案,涵盖企业生产流程以及管理的信息化过程。公司研发 ツ中心产品设计开发等工作利用CAD、RRO-E等先进的设计软件,对设计变更能快速做出反应并能充分地与CAD集成,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准确地预测产品的性能。企业信息化流程实现后,康平纳实现了业务无纸化流程,增加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密集度和快速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生产流程周期产生的影响,真正实现了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的目的。 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积极加强内部生产管理,与国际管理接轨,推行5S管,理法,聘请日本管理专家管理全过程,在设备、工艺、产品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加强管理,继续实行全方位市场化绩效共享机制,推行“专业、健全、执行”的管理标准,全员服务市场,使企业市场运营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成熟,提高管理水平。

打好基础点――建产学研用四位立体创新模式

创新,是康平纳发展历程中不变的最强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曾在行业内指出:“中国印染装备的制造水平并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差,但却老是跟不上需求,其最大的根源就在于装备和工艺的结合出了问题。”行业内做设备的人不完全了解生产工艺,负责生产工艺的人又不懂设备,这样的现象使得中国的印染装备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涉浅水者捉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康平纳凭借自身多年来对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通过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坚持“装备创新与工程成套技术研发并重,促进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坚持“工艺创新驱动装备技术创新,提升装备的成熟程度”的原则,将机械行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应用于传统纺织行业,真正做到产品工艺与设备工艺、纺织工艺与智能装备的有机结合,成功解决了困扰中国纺织行业多年的装备无法完全满足工艺的难题,成为工艺创新驱动装备技术创新的典范。集团创建的纺织新材料、染整工艺、染整设备三维立体创新体系格外引人注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装备制造水平。

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3项,其全自动染色生产线及其技术产品已在鲁泰纺织、孚日集团等3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染色生产棉、毛、丝、麻等30多类、8万多个品种,产品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节约用工70%,对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康平纳智能染整装备,自动化和信息化性能良好、节能环保、满足国内印染工艺需求,实现了印染行业的两化融合,推进纺织智能化进程,对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成为染整行业未来装备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有力竞争产品。

找准突破点――学研结合相得益彰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理论,只有植根于实践的沃土,才能开出最动人的花朵。中国纺织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精通工艺,院所擅长机械。行业内做设备的人不完全了解纺织工艺,负责纺织工艺的人又不懂设备,这样的现象使得中国的印染装备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长期从事纺织印染及后整理生产的过程中,康平纳决策者们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强烈“阵痛”,下定决心走出“买了设备挣钱,挣了钱再买设备”的怪圈,杀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血路,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做毛纺起家的康平纳,搞纺织机械还是头一次,困难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公司决策者们深知,纺织新材料、染整新工艺、染整装备是一个涉及纺织、印染、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现代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凭一己之力显然不太现实。清楚地认识到康平纳在技术力量、知识领域以及研发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局限性,决定借助“外力”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产学研的合作是很多依靠技术创新企业所选择的道路,但是在发展中往往存在种种矛盾,科研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但是有些企业往往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最终的合作搁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次产学研对接会上,康平纳集团的负责人与机械科学总院专家单忠德一拍即合,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共建了研发团队。“虽然泰安是个很好的地方,山清水秀,但是它想稳定住一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这种有更宽的知识面,或者更广的技术视野人才,还是很困难的。这种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相当于企业雇了我们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如果完全靠企业自主培养这些人才,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单忠德说。

团队中,机械科学总院30人,这些人在人事关系上仍属于院所,但实际上他们的工资和科研经费都由康平纳来承担,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待在企业里。因为科研需要时间,这项工作在前期研究阶段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看不到任何经济效益。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课题做8年,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于机械研究总院的研发人员是第一次。此前,他们经常接的是短期合同。“一定是市场驱动,利益共享,如果说就是单一的合作, 没有利益的共享,没有市场的需求驱动,是走不远的。”单忠德对这种模式有着独到的认识。

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康平纳这种借船出海的技术创新模式,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用市场化的机制,把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到一起,聚集创新资源,实现企业蝶变。这样的创新之道,也给更多企业以启迪。

近年来,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纺织行业的科研机构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科研机构相对较为薄弱,因此,纺织行业急需加强各级科研机构建设,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康平纳集团始终重视与科研院校合作,先后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进行合作,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成立的“纺织染整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青岛大学联合成立的“染整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科研教学实践基地”、与东华大学共同建立“印染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现在整个纺织工业技术进步里普遍存在装备和工艺脱节的问题,康平纳借助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战略合作,解决了装备无法完全满足工艺的缺陷,‘康平纳模式’的成功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对我国印染装备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积极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这样评价康平纳模式。

找准着力点――制度人才坚强保障

创新驱动,创新需要制度和人才的同鸣共振。

“对民企而言,创新并非痴人说梦,高不可攀,只要把握准市场的脉搏,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新主体,从而完成从资源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发生转变。要使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就必须进行管理制度变革、生产流程重组及商业模式改造。这不仅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也是有追求的企业家理应回答的时代命题。”陈队范表示。

构建灵活的激励机制,让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创新的人才脱颖而出。公司实行项目(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技术人员工薪制+课题成果收入”的收益管理办法和推行计划,研发人员提取成果产业化后销售利润,实现成果长期收益。鼓励申报专利,研发人员获得固定额度奖金和一定职位待遇。公司设立专利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专利发明人、设计人;建立完善了课题招标制、项目责任制、技术创新奖励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非行政职务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挂钩,构建起以绩效为衡量标准,以劳动、智力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分配体系;技术人员收入按照基薪加课题成果收入一定比例发放执行;形成“创新―奖励―创新”的良性循环。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康平纳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引聘培养、借助外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通过大专院校,引聘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高薪引聘高科技人才,先后从荷兰、意大利、日本、西班牙、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引进数位纺织专家和机械专家;三是依托产学研合作,培养引进人才,双方在进行技术合作的同时,建立了稳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目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以吴双峰博士为首的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常年在康平纳,与一线技术骨干进行研究开发;青岛大学的徐维敬教授常驻康平纳,与公司的研发人员一起进行新材料开发研究与设备工艺的有机结合工作,成功研制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多功能全松式针织物连续化练漂新技术与专用装备;山东大学利用在康平纳建立的科研教学实践基地,选派马思乐教授带领的研究生团队与康平纳研发人员合作,成功开发的全自动筒子纱包装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们的加入带动了企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康平纳的技术力量更为增强、工艺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提高。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科技创新,需要科学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后盾。康平纳探索建立了快捷高效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创新资金投入。公司始终坚持企业自筹、争取政府支持、融资贷款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每年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目前集团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3名,专业研发人员178人,高科技人才培养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奠定了公司持续发展的领先能力。同时,公司积极创新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实行项目(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技术人员对创新成果的长期收益。公司出台《知识产权奖励办法》对在专利技术、攻关课题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机制,从而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技无边界。康平纳在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鲁泰等国内外大型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合作和交流的同时,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多次出席“海峡两岸研讨会”、“亚洲纺织论坛”,了解行业最新资讯,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深入交流。公司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技术骨干到意大利、荷兰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及技术交流,全面提升了技术人员素质。

为进一步扩大与技术发达国家合作,康平纳建立了纺织数字化染整装备合作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构建起国际化的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康平纳以高科技统领,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本着专业研究、公共服务、技术转移中心三大功能,建设康平纳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应用研究院。引进德国、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勇于开拓创新的康平纳人一定会让七色梦想在不懈进取中点染成最美的彩虹,把我们的生活打扮得花枝招展、绚丽多姿,在中国纺织业创新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