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高校培养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的教学模式再思考

时间:2024-12-26 00:55: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东北地区高校培养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的教学模式再思考

俄语是目前世界上三大语言之一,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外语教学中的热门语种。对于拥有地缘优势的东北地区高校而言,发展俄语学科具ษ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中俄关系稳定、政治互信,其良好关系拓展与深化了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在航天、石油、核电站等多领域的大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正在实施,科技与教育领域的合作也逐步深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懂相关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俄语的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参与。因此,俄语人才培养既是促进两国交流与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两国政治关系良性互动的需要,对促进两 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多年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潜心研究有关专业俄语翻译人才培养问题。他们针对教改中出现的问题与质疑,积极论证构建跨学科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研究现状如下。

第一,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先决条件。高校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改善教学办公条件,增强高校间俄语教师经验交流以及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全国统一的俄语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在职进修、暑期进修、访学或师资交换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第二,“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基础。培养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且俄语语言能力强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意义在于:具有专业⌛理论背景并熟练掌握俄语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对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强俄语教育有利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和优化,容易使一些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培养模式,它可以作为高校俄语人才培养的一种更为实用的模式。

第三,国外高校教育专家对于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不断加强高校间交流与合作,鼓励并支持优秀俄语翻译人才出国深造,进而拓展出国人员的知识面,从而做到改变俄语翻译学科领域过窄,且深度不够的局面。同时,ฌ国外专家指出:应加强 ☻对宇航业、飞机制造业、医学、教育、艺术、经贸、科技、石油、军事等学科翻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强化专业和俄语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翻译方向学生以公派或交换生的形式到俄罗斯或独联体其他国家继续深造,重点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和语言水平提高,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二、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研究

现结合俄语教学实践经验对以上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再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高校俄语专业教学角度,本科教学可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两部分。基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方面各高校俄语专业已形成成熟的模式,本文不再赘述。而对于培养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而言关键点还要落在提高阶段。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课程方法改革

东北地区设有许多对俄贸易公司和旅行社,这为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针对这种优势可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东北高校应在提高阶段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经贸、旅游、商务、饭店管理等实务性课程,突出特色翻译方向。此外,高校还应结合经贸旅游等内容进行笔译、口译等翻译课程训练,逐步使学生将翻译技巧运用于翻译实践中,为培养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打下外在基础。

其次,高校应加设相应中文课程以提高翻译水平。母语教学在高校俄语专业是受到忽视的一门课程,很多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以后,汉语仍停留在高中的水平,主要表现在汉语词汇贫乏、语法淡漠、语体不当、行文不畅等方面。殊不知,外语专业学生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汉语作为元语言准确地翻译成外语。实在难以想象,一个汉语功底薄弱的人能够出色地完成翻译任务。所以,提高俄语翻译人才的汉语素质,培养他们扎实的汉语表达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最后,高校应整合专业课程,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框架。例如,翻译课上同一题材的内容,在精读课、泛读课、视听课、口语课上要相互照应、相互渗透,从而能够使学生对同一知识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最终达到强化学生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赋予外语课堂教学新的内涵,并以新的理念来引导外语教学。因此,在俄语翻译专业教学中应适当实行如下教改方法。

1.在翻译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法。图片、多媒体影音、情景模仿等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所学语言,创设特定的语境,为整个课堂奠定一个积极向上的基调。由于翻译教学中涵盖了日常生活、科技人文、经济贸易、文学国情等多种信息知识,所以不同的课型应该设计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

2.在翻译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以俄语翻译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达到复合式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生可以借助俄英两种语言的学习,找到二者的差异,或是通过其他专业知识分析,从而解决俄语翻译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3.在翻译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在提高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而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翻译知识水平的必要方法。讨论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素质和翻译水平适当选择讨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讨论的问题认真准备,必要时可以在课前自愿组成小组展开预习活动,以保证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课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等方法,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结合相应专业知识进行翻译实践,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翻译方案,相互讨论交流翻译技巧,找出俄汉语翻译表达的❥异同,最后由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教学实践改革

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途径的复杂性要求高校从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因此,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培养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从课堂教学层面看,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学生能够从日常教学中获取大量知识信息。但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可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俄语翻译学科竞赛,在每学期举行一到两次俄语口译比赛、俄语笔译比赛,竞赛内容可将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翻译材料相结合。这种竞赛方式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科竞赛与学生的翻译学习产生良性互动。

从实践层面看,高校应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翻译实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增加知识,锻炼翻译能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摆脱课堂教学的“禁锢”,完全从实践角度对自己的翻译能力培养进行深层次思考。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依照相应的教学计划安排社会实践翻译活动。从东北地区现实条件来看,有很多实践机会。例如,哈尔滨市每年一次的哈洽会,齐齐哈尔市每年一次的小商品交易会,届时都有很多俄罗斯商贸代表团前来参加,可以让学生现场实习实践,以达到锻炼口语、现场实践学习并为今后工作积累宝贵经验的目的。此外,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和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时间去机场、码头、宾馆、旅行社、外资企业等窗口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从事翻译工作的能力。当然,还可充分利用校际间建立的友好关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假期夏令营或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俄语翻译能力。

三、结语

根据高校“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高校俄语专业应结合专业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为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设置合理、规划科学的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俄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展开,重点进行提高阶段专业教学课程的教法研究以及实践翻译教学探索,将改变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方法,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力求时代感,在课程设置上既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又体现丰富性和现实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相关专业水平,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出文化视野开阔、知识结构新颖、富于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强,熟练运用俄语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各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翻译人才。因此,以培养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为主打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为高校对俄交流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