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冲击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的业将随着入世而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准入,国民待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给中国的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研究入世对中国银行体系中的各个行为主体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在开放中的行为。 一、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
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使得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人为分工被打破。这意味着国内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于外资银行的较量,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则必然会造成市场份额的缩减。
面向优质企业发放贷款,原本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但是,这些企业客户群现在也成为了外资银行的目标♋。在外资银行的强有力竞争下,市场转移现象会出现,也就是说,存贷款客户从国内银行机构转移到外资银行机构。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基本上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在存款客户流失、贷款客户转移的情况下,银行的利润。来源会渐渐萎缩。更不利的是,还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现象:最先流失的贷款客户一般是优质企业,留下来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资银行不接受的、资信一般的企业,这些企业又恰恰是容易出问题的客户。这有可能恶化已经十分严重的呆坏账问题,并进一步影响国内银行的流动性。
当然,外国银行也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盈利机会。首先,中国的银行业正处在改革阶段,外国银行成熟的运营模式、先进的金融服务工具和技术将为国内的银行提供学习的对象。一方面,外国银行在开拓市场的初期,会积极与中国的银行合作,比如在中央银行开立外汇结算用于调拨外汇头寸、转汇款或委托付款,或者借入人民币资金。另一方面,在外资银行和国内的银行展开竞争的业务领域里,只有在不受政府干预的外来竞争的压力下,国内银行才会更有动力提高自身的效率,进而为消费者带来新增福利。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可以依据国际惯例为银行业的改革设定框架,建立起适应国际规则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借此契机,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全的信用体系,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这不但有利于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且为国内银行从传统银行业务向中间银行业务转化打下基础。
总之,外国银行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已经影响了中国的商业银行的运营,并且将进一步地冲击国内银行。外来的竞争就像一把双刃剑,单个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对竞争做出了积极反应。
二、银行体系的安全性
在中国,由于银行业是国家借以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渠道,一直受到严格的管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从理论上讲,开放意味着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对外开放,同时我国的银行也可以走出国门、在国外的金融市场上大有作为。但是,在实际上,我国的商业银行总体实力较弱,☢在短期内不具备大规模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合作社。入世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冲击上,本文将在下一节展开具体分析;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比重很小,且因客户规模小、相对分散,入世后以客户转移为主的冲击较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弱,此处暂且不作考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比较接近国际标准,而且负担很少,入世对它们的冲击相对较小;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体制和改革开放后保守的型金融监管模式,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累积了不少问题,由于它们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因此一旦它们出现危机,整个中国的银行业就会经历极大的动荡,因此,本文重点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考察入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的影响。
首先我们对安全性做出明确的定义:在本文中,银行业的安全是指银行业内没有大范围的挤提现象,不会发生支付危机。外国银行的市ย场进入,会带来激烈的竞争,一旦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并全面开发人民币、外币存贷款业务,中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会失去一大批优质存贷款客户。这无疑会降低单个国有银行的盈利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支付危机必然发生。实际上,中国的现有金融稳定是建立在两个条件上:第一是资本管制;第二是社会公众对政权和改革的信心,特别是公众相信中央银行和主权手段几乎可以给事关大局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近乎无限的支持。在短期内,这两个条件都不会发生变化。对于放松资本管制,中国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这表明在短期内不会放开资本项目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意味着中国引入外资的结构总是以直接为主,高投机、高波动的国际游资无法兴风作浪。对于公众信心这个主观因素,由于国内的居民和企业都依赖自己的政权和改革事业,所以国有银行具有巨额不良资产的这一透明信息并没有妨害人们继续把储蓄存入这些银行,从而使这些银行可以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记录。在中国20年的金融改革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也渐渐具备了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也为国内的银行业体系增加了新的活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将同时对内开放金融业,这为民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国内多种体制的银行机构的竞争与发展,将形成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体系,打破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银行业产业结构,为中国的银行业产业结构寻求一个新的有效率的均衡点。在这种背景下,即使个别国内银行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引起银行挤提,理性的储户也不会盲目地挤提所有银行的存款并转化成现金持有,只要储户依旧将存款存入其他的银行,存款没有流出银行信用体系,银行业整体上的信用就不会紧缩,宏观经济就不会受到负冲击。
在长期中,资本管制会倾向于放松。目前中国的金融发展模式是一方面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方面保持汇率稳定。随着中国承认服务贸易部协定条款,渐次开放包括金融部门在内的服务领域是必然的。资本的自由流动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政策选择。根据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蒙代尔模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性不可能同时实现,鉴于中国是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和大国,不可能完全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模式有可能向既维持货币政策独立又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这一模式转变。至于这种政策目标体系的转变,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本文所研究的范围。
三、央行的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
其次,货币政策的控制能力减弱。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不断从直接的行政控制向间接的市场调控转变,目前,主要通过利率管制、窗口信贷政策、准备金制度、再贴现等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但是这些工具的有效性在开放的金融经济体系中受到削弱。外国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基本上不受中央银行的管制,外资银行越发展,它的外汇贷款业务量越大,利率管制的覆盖面相对就越小,结果是利率管制的效果越差。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工具为银行的信用扩张准备了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渠道。当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对接时,银行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而不必完全听从中央银行的信号。在开放的经济体中,货币政策的控制能力必然会被弱化,不只中国如此。如果中央银行不考虑国际形势,孤立的货币政策只会引起银行的理性规避,进而抵消政策效应。
由此可见,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到金融国际一体化体系中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设立、实施效果、传导工具都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冲击,这就对我国中央银行在开放经济中调控宏观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们ก同时也是所有希望借助自由贸易体系发展经济的国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地位,为中国的中央银行的作为施加了额外的压力。当我们进一步考虑到中国现存的金融监管制体制时,这一困境更加突出了。
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而当今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统一监管模式。由于中国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于是许多在华外资银行在华时会继续混业经营。而中国的国内银行根据监管要求,不能从事全能银行业务。不对等的竞争地位对监管带来困难。例如,外资银行按国际惯例是由其总行在各地分行实行监管,而且现在的外资银行是不需向中国人民银行交纳准备金的。况且,外资银行能在中国经营那些国内银行未开展的新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投资组合、商业代理、保险中介以及消费信贷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中央银行由于不熟悉这些业务而难以实施有效监管。此外,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不断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许多产品创新就是基于规避金融监管而生的,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这些会造成我国的金融监管手段落后、监管反应滞后、监管能力不足,从而推动我国监管体制的改革。
四、结论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向市场经济体制、向国际规范迈进的步伐加快。开放、自由化是必然的趋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开放的顺序,以保证中国的经济在履行自由贸易体系的义务时能够实实在在地分享它的绩效。
对中国的银行体系而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为体系内所有的成员带来了双向影响。每个市场参与者所感受到的冲击,从理论上讲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各个行为主体的行动和反应。在真正的竞争体系中,可能性的集合是开放的。因此,上文虽然从外资银行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入世对国内商业银行业整体安全性的影响、入世对中央银行的作为三个角度考察了世贸组织效应,但是,这只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理论上的素描,这诸多可能性以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什么时间出现、具体影响到哪个银行企业,将取决于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