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年女教师是教育系统中的特殊群体,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制约这个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能够缓解和破除职业倦怠,可以从个体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多重角色冲突与女性生理因素是个体因素;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教育评价体系带来的困惑、高工作负荷是组织因素;社会评价、工资待遇、教师的职业特点是职业因素。
关键词:中年女教师;职业倦怠;角色冲突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116-02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最大的幸福就是了解自己不幸的来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从对个人财富积累的关注开始逐渐转向生活质量、文化道德的追求,进而把随之而来的问题推向了教育。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却对基础教育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一味地追求效果而忽略过程。随着教龄的增加中年女教师不再有初为人师的理想抱负,“为教育事业奉献”成为中年女教师自嘲的口头禅,职业倦怠正逐渐从个人问题发展成为群体问题。分析当前对教师职业倦怠原因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中年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其他教师群体相比较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本研究从个体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三方面来分析中年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中年女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原因分析
中年女教师虽然是职业倦怠的受害者,但是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中年女教师自身的因素有关。教师个人对工作的认知、人格特点、个体的经验等会使教师产生不同的压力感受和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压力必然会诱发职业倦怠。除了这些原因以外,还有特别的影响因素存在。
(一)多重角色冲突对中年女教师的影响
中年女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多重角色。在学校是教师、管理员、“炊事员”、监护人、“保姆”,回到家中是妻子、女儿、妈妈,多重角色必然导致角色冲突,使得中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即便是在工作中她们也要扮演众多的角色,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时有发生。例如,在日常教育中会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而在面对各种检查评比时又不得不要求学生配合学校的“要求”。再如教育部门一直要求教师要向专家型教师发展,而实际工作却是“救火队员”,每天需要应付各种琐碎的事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业务,经常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而当中年女教师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家务,很多时候已经是情感耗竭,对自己的家人已经反而不太关心,非常容易引起愧疚感。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中年女教师会感觉自己没有时间陪父母,没时间管孩子,却天天要管别人的孩子,极易造成不平衡感。中年女教师的多重角色冲突造成了她们压力过大,从而极易引发职业倦怠。
(二)生理因素对中年女教师的影响
本研究中中年女教师的年龄界定在36―50岁之间。此年龄段的教师,尤其是40―50岁的中年女教师更年期症状已经开始显现,明显表现是失眠、易激惹、体力精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甚至部分中年女教师出现当今社会流行的“早更”现象。面对教师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很多中年女教师感觉对教学、学生教育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对工作丧失信心、消极怠工、缺乏工作动力,或者对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采用过火方式惩罚学生。原来得心应手的工作,现在成为压在心头的大山。而教师获得社会支持的途径较少,天天面对的群体只有学生、家长、同事、家人,而中年女教师主要获得社会支持的来源是家人,其他方面能够给予的社会支持有限,这样也加剧了生理因素对中年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二、中年女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分析
教育主管部门作为组织管理机构并没有考虑到中年女教师的特点而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都是“一刀切”,无论是在教育改革,还是考核评价、工作安排,都没有考虑中年女教师的特点。脱离实际的管理制度是职业倦怠产生的组织因素。
(一)教育改革给中年女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教师培养改革应该在基础教育改革之前,这样才能培养符合新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为基础教育提供前进的动力。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承载者,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十分重要。但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基础教育改革在先,师范教育才根据教育的需要对师范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很多院校因为资源和设置的问题还不能做出与当前教育改革相匹配的转变。因此在教师培养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很多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详细的规划,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职业素养,造成很多教师的职前素养准备不足。而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个人抱负水平,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通过努力和付出,青年教师一般都会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但是到了中年以后,个人精力下降,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让中年教师疲于应付,对工作的新要ล求新标准很难适应,多次无法达到个人预期时,中年教师就会产生挫折感。从而可能会产生个人成效感降低等倦怠表现。
(二)评价体系给中年女教师带来的困惑
中年女教师已经从教十几年以上,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固定。然而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新课改是教学理念的全面革新,是教学内容的整体变革。这就不仅要改变教师教育,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对于中年女教师而言,原有的成熟的教学经验和资源都需要改变,但是原有的评价体系并没有改变,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当前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而言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评价指标单一。很多学校设计评价指标是重点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忽略了重要的师德和学风,功利色彩明显。二是评价方法过于量化。很多学校把考核与待遇、升职、评职称等挂钩,如科研、评奖、“区优课”、“市优课”等可以量化的น指标成为教师追逐的目标,忽略了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使得教学质量下降。三是依赖他人评价。评价主要以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而实际上教研员和领导评价很多都是从资料和数据评价教师某一方面的特点,很容易成为形式评价、人情评价、论资排辈。四是忽视评价的作用。评价的应该是为提升教师工作服务,目的为提升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1]。目前很多学校的评价与待遇、晋升、评优挂钩,ว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新课改鼓励教师使用新兴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中年女教师做不到这些会影响评优、晋职,也会被学生瞧不起。原来很多的明星教师、优秀教师在新课改评价体系里成了被“改造”的对象,产生从天堂到地狱的落差感,同时中年女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心态都要比年轻人差很多,自然而然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