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德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国家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也逐步得到改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在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容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等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使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削弱了对教学目标尤其是德育目标的全面落实、忽视了对道德素养的培养,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有效、高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替代;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它全新的、全面的、精彩纷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越来越广泛地进入课堂教学,备受师生青睐。而一切教学手段的使用或者变革的原则,都应该是也只能是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多媒体在一堂课中的作用,应该审视多媒体的运用是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分地推崇多媒体,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
一、图片、音响、动画等替代文本情境,想象力得不到培养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师生可以借助想象,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文本的意蕴和内涵,开展教学双边活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创设多媒体情境,传递教学信息,对视觉、听觉形成强烈刺激。因此,过度频繁地使用多媒体,展现的内容再精彩也会削弱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影响想象力的发挥,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尤其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拼、凑,一味地追求教学课件的画面、音响、动态效果, 一些课件成了图片音乐大展, 忽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思维的单一化,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想象力。
二、直观形象替代语言品味,素养得不到全面提升
一堂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道德素养。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它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研读文段,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的快乐过程。在这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提高。而多媒体教学中,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音乐等,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多媒体的应用使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画面,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已“目中有画,心中无情”,“剪不断,理还乱”的千般滋味都已被一览无余,被冷冰冰的多媒体所取代。
三、屏幕显示替代听说读写,培养目标得不到落实
以在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落实教学目标为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春》一文时,采用很多春天的图片。上课时教师忙于让学生欣赏图片,在讲台上认真地操作多媒体,一幅幅地演示图片,忽视学生的存在;而学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演示屏,忽视教师的存在,师生之间没有信息反馈与情感交流。学生大多成了“听客”“看客”,忽略了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没时间也没有意识的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即使在思考问题时,大多因为课堂容量大,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定位过早,对答案出示“度”把握不好。这样,就压抑了学生活生生的思维,阻断了更多的思维碰撞,根本谈不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提高,德育目标更成为“镜中月”、“水中花”。 ϡ
四、课前预设替代课堂生成,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
课堂要注重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多,学生生成的问题少。这样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堂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善于抓住契机,做得随机应变,不受多媒体的束缚,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启发引导。这样,学生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就会培养起来,学生的思维质量也就会有所锻炼和提高。
五、多媒体替代高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新课程提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我们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求我们创新灵活运用。实际上,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在一些地区,某一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恰当使用。有些描述的内容是无法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感悟才能领会其中的真谛。
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全面提高素养,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如果只停留在媒体本身的优化组合上,而不注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这无疑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悲哀。这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愿看到的。如何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构建信息技术下的多彩课堂呢?
(1)注重选择,适当运用。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任务的需要,注重内容选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于用常规手段不能很清晰、很完整地完成的内容,考虑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了表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渲染课堂氛围随意使用,强调实用性。画面简洁、生动协调,没有复杂的图画、喧哗的音乐,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主题❅。
(2)分清主次,合理运用。教师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课堂中要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和多媒体的关系,分清三者之间的主次地位,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才能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旨在运用它的技术优势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是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因此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更不能超越学生的地位。
(3)注重讲解,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仅在教学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起作用,而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的全部。教师精心的板书、关键的“点化”、适时的启发、合理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教师的态势语,都是课件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传统授课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契合点,使两者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教师的言传身教,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会使他们感到真诚和信任。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会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多媒体所展现的任何“花朵”、任何“声音”❤所不能代替的。
(4)把握时机,适时使用。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把握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就最佳作用点而言,应把握在激发兴趣、激发动机、释疑解难、传递情感、启迪☯思维时运用;就最佳时机而言,应把握在点燃探究欲望时,启发探究方向时,探究过程遇到困难时运用。活用课件理清思路,精用课件突出教学难点,巧用课件丰富学生想象,慎用课件留有思考空间。
♒ 信息技术用潜移默化、情景交融、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直观;利用交互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传统或抛弃传统,无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它也是一种“工具的革命”,而一切教学手段的使用或者变革的原则,应该是也只能是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有效上课 问题.探究.对策》
[2]《教师修养新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