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材编排特点分析

时间:2024-11-13 09:11:1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后,新修订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中新增了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修订前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分散在二年级不同的单元。

一、谈谈为什么要“闹独立”

之所以“独立”成单元,其深意恐至少有四。一是“整合”学习素材,强化认知。学生在学习了乘法、除法后,就可从乘法、除法两种应用问题强化对“倍”的认识。这种整合相比原来分散开 ϡ来的认识更系统且更具逻辑性。二是容量和内涵都相应增加。这样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倍”,可以在数学思想的渗透、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三是凸显“核心概念”。《标准卐》一个亮点就是十个核心概念的提出,其中的“几何直观”又是首次“亮相”。整套教材应该说都十分重视让学生感受几何直观的价值。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问题变得更简明、形象,利于估计、预测结果,便于比较和判断,并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独立成单元后,《倍的认识》承载了促进学生几何直观形成的重要任务。例题虽然不多,但呈现了多种直观形式,为学生设定了多种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如有实物直观、图示直观等多元的表征°形式,为学生充分感受几何直观作用创造条件。四是为后续学习作铺垫。本单元学习为接下来的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作了非常必要的铺垫。这既有数学知识结构本身的迁移基础,也有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准备。

二、说说教师应该怎样教

理想的教学既要蕴含深厚又要自然无痕。教学中应关注:

(1)设计充满情趣的故事情境。“倍”的概念比较抽象,怎样避免教学枯燥而乏味?教师应该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引入环节,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设计动画故事情境(不断改变相互比较的两个量,强化“比”的关系)。通过不断变化的情节激趣促思,加深学生对“倍”的理解。

(2)紧扣两个量的关系来认识“倍”。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实际就是最基本的比例关系,这是儿童建立乘法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乘法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乘法和除法、比和比例等知识的理解及应用,甚至还为学习一元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中要始终紧扣“关系”,要从关系中拓展关系,从学生原有的“顽固”相差关系逐步过渡到包含以及比的关系,从“加结构”到“乘结构”。

(3)结合实际问题深化概念理解。关于“倍”的实际问题可分为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材中的“分析”已从色条图发展到线段图,这是抽象的深入。

(4)教师的表述要清晰简洁。教学中几处关键性语言表述一定要逻辑清晰。表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法”一定要简洁明了。建议使用“1份、像这样的几份”等形式进行描述。从而突出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即“两个量比较,一个量里包含几个另一个量”。

(5)要有好的例子。在《教育与数学教育――史宁中教授教育研究录》中,史宁中教授认为,好的课堂教学一是要有好的例子,二是教师表达得要好。教学“几倍”什么样的例子是好例子?当然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比如,用学生玩电脑时经常用到的“ฆ复制”功能作为例子。再如“截小棒”,以一根为标准量,比照它来截一根长的小棒,有如“平均分”一样,也很直观。

(6)要设计好开放性的练习题。练习不在多,而在于有实效。要通过变化的数量体会两个量之间的“关联”,感受“标准”的重要性。

三、想想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1)不够整数倍的怎么办?本单元所认识的倍是“整数倍”,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例。表示倍比关系时,小数、分数、百分数、比等都是对整数倍的延伸和拓展。本单元教学要避免学生形成“整数倍”定式思维,两个量如果不能形成“整数倍”的关系就不是“倍”的关系,这样错误的认识将对后续的学习产生抑制。所以,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消除这一影响。同时,教师还应适时设下“伏笔”,引出“当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还多”或“一个量不足另一个量的几倍”时,该如何表示?甚至可以大胆地抛出问题,有没有小数倍和分数倍?

(2)弄清楚“1倍”的含义。“1倍”就是与标准量相等的量,也就是“同样多”。在学生掌握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地阐明“多出几倍”,即多出的部分与标准量的比的结果,进一步深化“倍”是两种量相比较的关系。

(3)应不断地巩固深化。在旧版教材中,没有专门认识“倍”的例子,但老师们依然重视“倍”的认知。在教学乘法、除法、比和比例以及应用题时,也没有忽视对“倍”的关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单元教学结束后,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要经常性地提起“倍”,不断地巩固深化“倍”的认识。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