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12-26 11:55:4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导致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主、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了解并解决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 心理咨询师 职业枯竭

近三十年来,职业枯竭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课题,其研究涉及组织行为的各个领域。我国对职业枯竭研究多集中于医疗和教育领域,其中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研究较多,而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但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其工作热情,导致职业枯竭。

一、“职业枯竭”的内涵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其中专职心理咨询师主要包括学校独立的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人数极少。这部分教师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咨询工作,但他们除了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令他们身心疲惫,丧失对工作的热情。而兼职心理咨询师主要由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组成,兼任心理咨询工作会让他们更加疲惫不堪,出现情感枯竭和非人性化行为。 2.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与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高期待的矛盾。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障碍与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笔者所在的高校连续四年对☢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的心理状况逐年渐差,2008级新生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为13.2%,而2009级的比例已达16.52%。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在无形中给高校心理咨询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咨询师害怕恶性事件的发生,他们在接待有自杀倾向或具有攻击性的学生时极度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处理不好而产生严重后果。心理咨询师长期处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因工作过于投入而导致身心倦怠。

3.高标准的专业要求与缺乏专业支持的矛盾。心理咨询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较高,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心理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咨询师要有效地开展工作,避免职业枯竭,就需要更好地依靠团队的力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所获得专业帮助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许多学校没有划拨经费用于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访谈中,许多咨询师表示,专业培训的机会太少,而专业的心理督导更是从未接受过,。心理咨询师长期得不到专业支持,很容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枯竭。

4.心理咨询师的高付出和低回报的矛盾。心理咨询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咨询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然而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回报却较低。首先,经济回报较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但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报酬很低,与其实际付出不成比例。访谈中发现,有些学校将咨询师的一切咨询工作都算在行政工作量里,不再额外计报酬,而有些学校则规定咨询半天计20元报酬。其次,精神回报不足。有些心理咨询师因咨询效果不明显,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第三,对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难。许多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上均不成熟,导致很多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意向不明确,犹豫不决的态度必将影响他们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感到焦躁不安。

(二)主观原因

1.专业成长不够,专业知识不足。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积极的咨询态度,能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需要掌握良好的会谈技巧、影响和干预技术等。而这些专业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师从业时间短,缺乏工作经验,虽然他们大多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背景,但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咨询训练,因此,很难有效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心理咨询师在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会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寝食难安;另一方面,有些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不够,在咨询中,不仅不能处理别人的问题,反而让自己卷入其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威胁。 "

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表明,职业枯竭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较高,Fontana和Abouserie用艾森克模型研究发现,在神经质、内向性格方面得高分的往往是心理枯竭的高发人群;Mil和Huebner用大五模型研究发现,神经质、内向性格和枯竭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相关。这说明具有内向、忧郁、焦虑、情绪反应强烈、孤独、冷漠、迟钝、倔强、低自尊等人格特征的人可能更易产生职业枯竭。内向的人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往往不善于向他人求助,精神压力逐渐增大,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倦怠;情绪不稳的人常常会因为工作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致身心♡疲惫;自尊水平低的人容易在工作中体验到无能感,从而产生倦怠。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经常接触负面情绪,如果他们具有这些人格特征,很少向他人倾诉宣泄,长期压抑焦虑,就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平衡,最终导致情感枯竭。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心理咨询师人格特征方面的某些易感因素可能是导致其产生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③。

3.自我期望过高。许多心理咨询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调整心理状态,然而过高的助人情结往往会导致挫败感。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有些心理咨询师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合理地设置自我期望值,他们往往希望自己能解决来访者的所有问题,一旦遇到挫折或咨询失败,就十分沮丧。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对策

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对咨询师个体、学生及学校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一旦咨询师陷入职业倦怠,他的消极心态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客观环境和咨询师个人两个方面寻求应对策略。

(一)环境和组织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师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应为心理咨询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出现职业枯竭的情况。

1.以规章制度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学校需要有关工作制度化,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完善心理咨询师休假制度,学校应出台灵活的休假制度,既要保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效率,又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完善心理咨询师工作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让他们的工作得到充分认可,并且有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增加心理咨ϟ询师编制,缩小师生比,适度减少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量。

2.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高校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用于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咨询技术,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另一方面,用于改善工作条件。学校要布ツ置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增设各种心理咨询设备,为心理咨询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国外研究发现,来自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王芳、许燕的研究表明,校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家长、朋友的社会支持对降低情绪衰竭感、去人性化水平和知识枯竭程度,同时对提升个人成就感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学院—心理中心、学工部—校领导”四级心理干预机制,由各方共同承担心理健康工作,减轻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建立心理督导机制,加强团队建设,使心理咨询师在专业知识和情感上得到团队成员和专家的有力支持。

(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对策

1.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人格修炼。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锻炼。只有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觉察并理解来访者的需求、矛盾、期待、困惑和痛苦,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咨询师要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要准确把握自己的需要、能力、感受和状态、工作动机等,从而有效解决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格素养。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健康的人性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正确处理咨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把握好心理咨询工作和家庭的界限。工作与家庭是两个不同的范围。工作主要是因为提供收入和成就感而使个体满足,其期望是“有责任的”和“有能力的”;而家庭则主要是因为亲密关系和个人快乐而使个体满足,其期望是“充满爱的”和“给予的”。工作、家庭及自身的幸福是可以兼顾的。心理咨询师可以采取设定工作时间、改变行为模式等措施,尽量保证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

3.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咨询师要对心理枯竭具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予以接纳,不必求全责备。咨询师需要经常自我审视,提高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觉察能力。当身心疲惫时,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放松身心;当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倾诉、听音乐等来缓解消极情绪;当工作效率低时,应重新树立工作目标,设定清晰的职业行为边界;当不良情绪和压力过大时,应暂停咨询,经过充分的放松和休息后,再继续咨询工作。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