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

时间:2024-09-21 06:03:3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质化研究人文精神 方法学

论文摘要:质化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本文认为方法学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旨在为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提供内在的思想依据。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反对实证主义的原子论,倡导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研究范式,这在质化研究中表现为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和整体主义的研究策略。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反对崇尚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倡导的是一种心理主义的主观研究范式,这在质化研究中表现为:主位研究的独特视角,主体间互动的研究立ฉ场,详尽描述的表现手段和重视研究问题中意义性和文化性的充分展现。

1质化研究与人文精神

质化研究是同量化研究相对的一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广泛关注。质化研究的兴起不是某一学科内的事情,而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广泛而深厚的人文思想背景。质化研究的概念有不同的称谓,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将它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质性研究”。陈向明全面概括了质化研究的特点“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

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源于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是针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黑暗统治而兴起的。人道主义以人本主义对抗神本主义.以人权对抗神权,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个性解放对抗禁欲主义,以科学理性对抗蒙昧主义,人道主义力图从封建主义、宗教神学的压迫中解放人、恢复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人道主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进入20世纪以后人文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并赋以新的内涵。西方启蒙运动使人的主体地位得以提高,使人的理性力量与创造力得以张扬,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对自然界的征服获得了极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资源、气候等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恶化,也带来了国家间的战争、民族冲突、阶级矛盾等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带来了人精神领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欲横流、精神迷失、人情淡漠、行为失范等一系列精神困惑。当代人文精神的主旨是重新确立人的本性,消除人的异化,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以获得精神的丰满、生活的希望、生存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2质化研究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

方法论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旨在为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提供内在思想依据。方法论的人文精神反对盲目崇尚自然科学,把自然科学推至上帝的宝座加以神圣化,造成人文与科技的对立。人文精神反对实证主义的原子论,将人文世界、完整的人格分割成碎片,人文精神倡导的是整体主义的研究取向,这在质化研究中表现为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和整体主义的研究策略,以反映人类心理行为与文化的完整性、本源性,保持人文世界的原貌。人文精神反对崇尚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研究范式,而倡导心理主义的主观研究范式,重视直接体验、现象描述.重视理解、体悟和现象的意义,反对物理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和生物主义的生物还原论。质化研究的特点体现了这种心理主义的研究范式,这表现在质化研究主位研究的独特视角、主体间互动的研究立场、详尽描述的表现手段和重视问题研究的意义性、文化性。具体来说,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研究态度对“自然主义”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科学主义盛行时代,它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将自然科学的模型运用于社会现实研究的一种信念和趣好。然而在本世纪6O年代社会学者马特查对自然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自然主义的应有涵义却是在社会科学中反对对自然科学模型的认同,它是一种研究者直接面对真实社会现实的哲学态度和方法论信念。"

在量化研究中研究者总是倾向于对被研究者施加影响,特别是对于量化的实验研究,研究者要精心设计一个人造的实验情境,在实验过程中系统地操纵变量的变化,以便精确地发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研究一般来说其内外部信度都会很高,但效度由于受到研究者的人为“污染”而大为降低,因为这样的研究同实际自然的情况相差甚远,是对人的原本特性的人为扭曲。质化研究的自然主义态度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为了克服研究者的人为污染,质化研究者通常是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进入研究现场,不控制任何变量,也不从外部强加任何结构于研究情境和被研究者身上,因而方法论者将这种自然情境中的研究称为现场研究。这种自然主义态度的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研究者不施“暴政”于研究现场和研究过程,即不将已有的理论框架、概念范畴、测量手段强加于研究过程,研究者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学习者、访问者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以“现实故事”、“坦白故事”的方式自然呈现,由读者自行作出体悟和判断。二是研究责任的情境性,它要求所有的资料都必须在收集资料的当下情境中得以解释,质化研究者并不关心研究结果的概括性和可推广性,质化研究的研究责任是准确、详尽而又充分地描述研究的情境和情境中的现象。这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使人的生活世界、生存方式、生存价值得到自然的显现。

整体主义的研究策略质化研究反对元素主义的分析研究,认为元素不能决定整体,而是相反,元素是由整体的内在条件所决定,部分的过程是由整体的内在性所决定。在质化研究者看来,世界是一个不可感知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整体现实地组织成有意义的单元,因而我们在分析单元时需要探明的是单元的整体组织构造,事物的特性总是在各部分构成整体时突现出来。从研究设计来看,质化研究的问题陈述都是整体性的,它不同于量化研究的因果陈述、相关陈述;质化研究的假设也不是预设的假设,而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资料的收集、分析来看,质化研究者关注整体情况中资料的广泛收集,并以整体组织分析资料,形成整体的分析框架,而不将注意力分散在资料的细枝末节上,认为对个别资料细节的理解须以对资料整体意义的理解为前提,这就是资料的整体分析原则;从质化研究的表达来看,质化研究报告重视生活故事的情境化、情节化的描述,这都体现了其整体性的描述原则。质化研究这种整体主义的研究策略有利于揭示人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完整性,呈现丰满的人性生活。

主位研究的独特视角“主位与“客位”的概念最早由语言学家派克提出,它们分别来自语言学的两个分支学科音位学和语音学。由于音位学研究单一文化语言系统中的特有发音,语音学研究所有语言中一般的、普遍性的发音,受此启发文化学者提出了“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概念。所谓“文化主位”是指研究者从单一文化内成员的行为及其意义进行解释,“文化客位”则是指从文化系统外部对泛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方法论意义上的“客位研究”是指将研究对象看作是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对象;“主位研究”则是指在研究中将研究对象看作同研究者一样的能动的主体。质化的主位研究较量化的客位研究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来看,主位研究中的研究者将研究对象看作同自己一样具有文化内涵的主体,它反对客位研究中研究者将研究对象看作独立于自身之外的研究客体。②从研究方式来看,主位研究力图从被研究者的视角来看面对的现象意味着什么,尽力避免研究者对被研究的现象形成先入之见,使自己对被研究现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它反对客位研究从研究者既有的理论和看法出发,从被研究的现象中去印证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③从评价标准来看,主位研究不期望得出一个对其他文化也具有概括意义的结论,只承认有效的理论是来自于具体文化的有事实的理论;并认为在社会研究中不存在超越文化的普遍意义的结论,客位研究那种相信普遍意义的理论可以在多文化的研究资料中进行统计概括是不切实际的。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客位研究将被研究者作为客观对象物,主位研究则将被研究者看作同研究者同等意义的人。

主体间互动的研究立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量化研究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看作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问题,他们构成了自然本体论的研究课题;质化研究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看作是认识主体与其之外的其他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他们构成了社会本体论的研究课题。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对于一个量化研究者来说,被研究者是一个与“我”相对的客体,是一个与“我”相对的“他物”;对于一个质化研究者来说,被研究者是一个与“我”相对的另一主体,是在“我”之外的与“我”相对的“他人”。因而质化研究实质上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主体间的互 ☺动过程。

对此符号互动主义者布鲁默曾明确表示,社会科学家不能建立不朽的、客观的理论框架,这是由于双主体间的经验世界是由在不同情境中的行动者之间的不断变化的符号互动过程构成,那些只能在特定情境中剖析特定事物的概念就无法把握世界客观的整体性。他还进一步提出“通向经验有效性的道路并不存在于玩弄探讨方法之中,而存在于对经验世界的考察中。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靠建立和解释耀人的理论,不能靠设计精巧的模式,不能靠追随自然科学的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的数学或统计学方法,或创造新的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的定量技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的规则”。布鲁默认为,通向符号的、互动的经验世界的探索和考查方式应是参与观察、非结构访谈、个案研究、生活史研究等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因为这些人文主义的方法有利于展示人的生活意义、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本质特征。"

详尽描述的表现手段如果说量化研究重在以数字来量度研究对象,那么质化研究则倾向于以文字来对研究对象作详尽的描述。量化研究一般需要对变量进行操作定义,以规定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变量,这样的目的是提高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且有利于后来研究的重复验证。质化研究则是对研究现象进行概念定义以具体生动的方式来描述现象,这些描述性的概念定义主要来自有关对被研究者观察、访谈的资料和实物、文献、档案资料中的本土概念定义,即被研究者文化框架下的概念定义,研究者就是要设法整理、组织研究ฎ资料中的生活故事,来真实地反映被研究者文化视角下的概念定义,而读者则是通过生活故事中反映的概念定义来感受、体悟被研究者文化中的概念定义。研究者对概念定义的描述需要走出自我,全身心进入被研究者的内心历程,进行生动的、详尽的、感情深厚的描述。读者在这种感情深厚的描述中获得是的对被研究者文化的分享、理解和认同"J。这样的表现手段使我们看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鲜活的人,而不是机械的人、生物的人、数字的人。

研究问题中文化性和意义性的充分展现莫里曼和哈德森从不同的角度指出质的研究问题的陌生性、深层性、模糊性、意义性、独特性,但这些特性的核心却是文化性,抑或说这些特性只是文化性的不同表现方式而已。真正将文化性作为研究己任的是从文化人类学中发展的质的研究,正如马塞拉等人所说“对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化的那种现象的现代意识,是从开化的欧洲人同另一些民族接触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开始,欧洲人把在这些民族中感受到的差别看作是内在地与他们人种相联系的某种东西,人类学逐渐使欧洲人记住了下面的观点:行为、思想、情感上的突出差别,主要是他们在一定地理环境中,作为其历史经验的结果所获得的某种东西。在本世纪初,这样的一些东西被冠之以‘文化’的名称”。应该说文化人类学不仅以心理的文化性为自己的研究己任,而且将所有的文化性作为研究己任。正是文化才使事物具有意义,“文化是人给予事物的意义世界,文化构成了解释一切刺激之意义的代码”。

社会科学中的心理学从创立之日始,冯特就提出心理的文化性问题。冯特称高级的心理过程不属于实验心理学的范围,它应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高级心理过程受语言、习惯、神话的制约。冯特的倡导并没有引起日后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事实上当时的主流心理学是拒斥心理的文化性研究的。最终确立心理的文化性方法论地位的是前苏联心理学的文化一历史学派,为了探明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机制,维果茨基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一历史观。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包含着性质上改变低级心理机能的心理工具。这些心理工具实则是文化记号,表现为语言、艺术作品、信件、图表、地图、形形色色的号码与计数、暗号、记忆装置等,这些文化记号,对动物来说仅是一种信号作用,对人来说则具有丰富的意义。下面我们以维果茨基对语言与思维的研究来具体说明他的基本主张。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对词的不理解,不是词本身难懂,而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文化内涵不好理解,词仅是人们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外衣;没有意义的词并不是词,而是无谓的音,丧失了意义的词就同语言和思维无关;词既是言语,也是思维,它是言语思维的一个单元。维果茨基批评客观主义的元素分析法必然使语音成为大自然里千万声音所共有的东西,使词义成为物理符号世界中的一员。这就是为什么传统语言学是声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而不是言语心理学的研究,在那里语言、思维的意义就象月亮的背面一样,始终鲜为人知。因而维果茨基提出要以整体的单元分析法代替元素分析法,才能真正研究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对此方法学者雷特认为,维果茨基的单元分析法,不在于它的具体操作意义,而在于它对质的研究的方法学指导意义。因此从质的研究方法学立场来看,质的研究是一种指向文化性的研究,研究问题的文化性、意义性是质的研究的本源趣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质化研究方法学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旨在为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提供内在的思想依据。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反对实证主义的原子论,倡导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研究范式,这在质化研究中表现为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和整体主度的研究策略。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反对崇尚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倡导的是一种心理主义的主观研究范式,这在质化研究中表现为:主位研究的独特视角,主体间互动的研究立场,详尽描述的表现手段和重视研究问题中意义性和文化性的充分展现。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