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无为而治”与“家族类似”
摘要:“无为”拥有多元的起源以及涉及一系列陈述的知识的历史,是先秦各思想流派论辩的一个公共话题。作为先秦诸子争辩的“公共话语”,“无为”在儒、道、法家的主要经典中都有明确记载。各家的“无为”都以日常语 Ü言为根基,以自身的学派宗旨为导向,呈现出“家族相似”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无为;家族类似;儒家
一、多元起源
“无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而“‘理解一个词’可以意味着:知道它是如何被使用的;能够应用它”[3]。通俗地说,前一种理解涉及词语的经验和历史,后一种理解涉及词语的实践与规则,从这两方面看,“词”都是变动不居的。因此,如果不把“无为”看作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固定的概念,而看成拥有多元的起源以及涉及一系列陈述的知识的历史,则会倾向于将“无为”看作先秦各思想流派论辩的一个公共话题,从而指出:《论语・卫灵公》中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主要是以“道德”为导向的;《老子・三十七章》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4]主要是以“自然”为导向的;《韩非子・主道》中的“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主要是以“集权”为导向的。
先秦儒道法三家的“无为”话语“和而不同”,呈现出“家族相似”的关系。对此,黎红雷先生早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除了道家之外,儒家和法家也有“无为”言论,他还从现代管理学出发分析三家的“无为而治”,认为:“所谓‘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管理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道家、法家、儒家理解的“最小”分别为“道法自然”(清净无事),“君主集权”(专制手段)及“为政以德”(道德导向)。[5]因此说,先秦儒、道、法都有各自的“无为”思想,虽然各自以“道德”、“自然”、“集权”为导向,但都遵循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宽广外延
“无为”作为一个外延极广的语词,其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先民的日常经验及先秦诸子的论辩语境,我们对“无为”思想谱系的观照也不能偏执一隅,而应当重视儒、道、法每一家的“无为”陈述。儒家的“无为”话语作为整全的“无为”思想谱系的一部分,不应被排斥于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外。
儒家不仅有“无为”思想,而且在这一理论的发生与发展中建树颇丰,影响巨大。作为日常语言的“无为”较早见于《诗经》,在《王风・兔爰》中已出现“我生之初尚无为”的政治表述;从《礼记・礼运》“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6]的表述看来,“无为”较早被运用于“王”与“巫史”形成的权力场之中;若不拘泥于“无为”语词上的溯源,则《周易・系辞下传》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7],《尚书・武成》载武王“谆信明义,崇ฒ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表明象征“无为而治”的“垂拱”和“垂衣裳”在古代治道传说中非常流行,是促进“无为”理论成熟的重要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儒家的“无为”思想丰富น而充满差异。
儒家的“无为”陈述涉及语言、知识、权力、历史、政治等多个向度,而《论语》“无为而治”章集中了其主要向度,标志着儒家“无为”话语的诞生;《论语》之后的儒家大多采纳此章的思维结构和基本义理进一步思考“无为”话题。将《论语》作为儒家“无为”话语的中心来研究,正是基于其多元性和经典地位而作出的选择。
ผ 三、以《论语》为中心
在儒家关于“无为”的众多陈述中,《论语》“无为而治”章处于中心的地位。儒家“无为”思想的“治道”目标、“圣王”依托和“道德”旨归都在此章得到了集中体现。因此,虽然此章形制短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陈述以“舜”的事迹作为中心,勾勒出内圣(“恭己”)――外王(“正南面”)的“无为”进路,其政治设计是以“正己―正人”为机制的“身―国”同治,并落实于君王的道德修为(“恭己”)。
《论语》“无为”思想呈现出“圣王无为”的言说方式,这与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8],推崇三代之治的思想特色是紧密相关的。通过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此章与儒家经典中的诸多“无为”陈述遥相呼应:“恭己”与《尚书》的“垂拱”同根同源;“正”与《礼运》的“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义理相通;“南面”与“南方之卦”离卦的卦意相符。
由此可见,《论语》“无为”章并不是孔子对™于“舜无为”的随意评价,孔子之言有其历史依据、文化土壤及判断标准。同时,《论语》“无为而治”章也是先秦儒家“无为”思想的缩影,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把握儒家对于“无为”的基本看法。总体而言,《论语》标志着儒家“无为”话语的诞生,在言说方式、思想母题、内在进路三个方面深刻影响着后世儒家对于“无为”的思考。
在《论语》的影响下,儒家形成了“圣王无为”的话语体系,其主要特征是:以“舜”等圣王事迹为依托,以“南面”、“垂拱”、“垂衣裳”为象征;以“恭己”为精神旨归,以“正己正人”为内在机制。研究儒家“无为”思想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还原先秦诸子的论辩环境,从儒家的立场看“无为”概念的发生和发展;其次凸显“无为”的“伦理―政治”意涵,显示“无为”思想谱系中的儒家进路;最后,发掘儒家“无为”的思想史意义,为当代社会的治理之道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