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认知语用学
关键词:新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认知语言学;认知视角
1 新认知语用学的研究目标和对象
利用当代CL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语言交际开展认知研究,可以称为“新认知语用学”。具体说来,新认知语用学旨在运用依据人类基本认知方式解释语言现象的cL基本原理解释言语产生和理解、语用推理和会话含意。显然,这一研究思路远远比基于宏观、笼统、普遍关联假设的认知语用学更具体。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微观认知语用学,而将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用研究称做宏观认知语用学。 就实质而言,新认知语用学是关于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其基本特点是在当代CL理论的指导下考察人们的认知能力、认知经验、认知方式等如何影响话语的产出,探讨话语理解的认知特点、推理过程、制约因素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认知语用学甚至可以看作是CL的一个分支。王寅教授指出,认知语用学须要借鉴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研究语用与认知、人类交际和思维活动的关系,两个学科可以相互促进。
2 新认知语用学的观点、理论框架和方法
笔者认为,新认知语用学的基本观点至少应该包括:语言反映了其使用者的基本认知方式,从共时看,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与语言表达方式息息相关;从历时角度看,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会固化在语言体系中,从而为语言交际提供表达的框架和资源,使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选择成为可能。在共时交际中,交际双方须要参照认知经验提供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或理解话语。话语的产出和理解是一个选择过程,从具体的语言表达选择中可以了解特定认知方式的存在和应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认知为语用提供了可能性,语用为认知提供了现实性。因此,cL中的各种理论,如隐喻论、转喻论、原型论、心理空间理论、空间合成理论、构式语法理论等不仅可以深化、修正,甚至颠覆人们对语言组构、运作、变化等机制所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认识,而且可用来解释各种语言使用现象。将CL理论与新认知语用研究实践结合起来的关键在于提供合适的、基于认知经验的理论模块,填补话语处理过程解释方面的连接环节,将整个交际过程在认知框架中有机整合起来,使语用解释符合认知规律。本文下一格部分就示范了认知视角理论如何可以用来具体解释特定的语用现象。就研究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在新认知语用学框架下,从特定CL理论出发开展理论修正、建构,探讨基于假设的实验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基于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等都是可行的。本文报告的个案研究是一个小型实证性探索。
3 基于认知视角理论的语用个案研究
作为示范,本部分借鉴认知视角理论,解释语言使用中视角选取的认知机制和语用效果,旨在说明cL理论可以很具体、很贴切地用来解读语用现象,而且能够使总体上基于关联假定的语用解释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3.1 框架 从图l可以看出,[BUY]框架包括了使用动词buy描述相关行为或情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是所有购买行为必然共有的,只要提到buy这个行为范畴,就会使人联想起这4个范畴。借鉴这个框架,或具体地说,借鉴这个框架中的4个范畴,人们可以了解buy的词义。可见,框架理论为研究词汇语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当然,这样的描述框架会忽略与购买行为或情景相关的一些次要因素,如购买的场所、商品价格、支付方式等。另外,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下的“购买”中国www.LWlm.Com也可能会呈现局部变异。
3.2 视角
图1不仅适用于描述buy行为,也完全可以用来描述sell,cost,charge等动词,原因是这些行为范畴也同样会涉及A,B,c,D这4个范畴。既然如此,如何区分这4个动词所对应的行为范畴呢?这时,我们须要引入“视角”的概念。
所谓“视角”,通俗地讲,是指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而从物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从物体两端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视角反映了人类生理机能与具体外界事物的相关作用,因而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范畴,反映了人们控制、运用注意的认知能力。就图1所涉及的4个基本范畴而言,人们在观察、描述由这4个范畴形成的配置或框架时,可以把buyer作为视角,也可以把另外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当作视角。 John bought a used book from Jane for five dollars.Jane sold a used book to John for five dollars.
John paid five dollars to Jane for a used book.Jane charged John five dollars for a used book.
按照Fillmore的研究,在①中,购买者充当小句主语,被交易的物品作为购买行为的对象充当宾语,交易的另一方,即卖者,充当交易物品的来源,在句法上被处理为状语,交易涉及的货币由for引导充当另一状语。可见,就buy而言,人们的视角是购买者和交易物品。在②中,卖者充当小句主语,被交易的物品作为卖出行为的对象充当宾语,交易的另一方,即买者成了交易物品的去向,在句法上被处理为状语,交易涉及的货币仍由for引导充当另一状语。可见,就sell而言,观察者的视角强调或突出的是卖者和交易物品。对③和④可依次作类似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动词pay和charge表征的视角是购买者/交易涉及的货币和购买者/卖者。所以,这4个动词基于同一框架,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视角的差异。其中,buy和Pay的共同点在于,交际者都是从购买者的视角描述相关商业事件的;而sell和charge的共同点在于,交际者都是从卖者的视点或角度描绘相关商业事件的。3.3 视角聚焦
如果说上述4个动词表征的视角更多地与相关商业事件所涉及的两个方面有关的话,我们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些语言现象。试比较上文例句②与下文例句⑤:⑤A used book was sold ¿to John for价e dollars.
尽管例句⑤中也使用了sell这个动词,然而原本非常凸显的一个范畴,即卖者,却没有在该句的表述中以语言形式加以实现。为了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我们须要引入视角聚焦或强光化的概念。从物理学上讲,受强光照射的某一方面因得到视角固定而特别光亮或凸显,而其他方面则显得暗淡。在CL中,所谓“聚焦”,是指人们在认知某一事物时,仅将视角固定于该事物的某一方面或侧面而由此忽略其他方面。以⑤为例,交际者的视角聚焦于被交易的物品上,而卖者由于聚焦效应而处于隐藏状态,原因是在该句的使用者看来,谁卖那本旧书并不重要。相比之下,在②中,交际者的视角更多地聚焦于卖者,但被交易的物品本身仍获得了相当多的关注,所以在语言上被实现为宾语。再看例句⑥:⑥The doctor charges ten dollars for an office call,
与前面例句④相比,例句⑥的使用者将视角聚焦于有偿服务提供者上,而忽略了该有偿服务的接受者,原因是后者在当前的认知过程中并不重要。可见,视角聚焦为语言形式的选择提供了认知上的可能,事物或行为过程的认知属性会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视角聚焦会带来话题化。在交际中,人们习惯将自己关注的焦点当做谈话的对象,并提供进一步的信息。
3.4 认知客体的凸显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倾向于关注对我们有关联的事物,特别是具有凸显性或显著性的事物或有关联的事物的具有凸显性或显著性的方面。例如,人群中的高个子往往会吸引我们的注意,花园中特别美丽的花会一下子抓住我们的眼球,赛跑中跑在最前头的运动员会成为我们聚焦的对象。从认知上讲,一个事物如果具有凸显性,要比具有关联理论中所说的显明性给人们的刺激程度更高。然而,视角聚焦不是一种简单的、随机的行为,而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认知过程。由于不同的认知主体有不同的认知环境,特定刺激对于一个认知环境是凸显的,对于另一个认知环境却未必如此。例如,中国学生讲英语时犯的语法错误,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具有凸显性,而对于关注语法的人来说却具有凸显性。换言之,认知客体的凸显性有时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属性。认知主体会根据自己ฎ或双方认可的兴趣、需要、利益、价
值观、信仰等能动地加以选择,并通过语句组织方式呈现给交际对方,帮助对方进行视角聚焦,从而影响对方的认知过程和结果。
那么,哪些人或物具有或容易获得凸显性或显著性?从社会学角度看,名人往往具有这种认知凸显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广告商喜欢找名人作广告。就交际中的信息而言,新信息往往具有凸显性,但常规情况下在句法处理中一般被置于非显著位置,因而在认知效果上会被削∞弱。除非置于主位位置,其凸显性才会显露出来,这也解释了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时的口号Change We Need为什么如此令人印象特别深刻。事实上,英语语法中许多前置现象的修辞效果都可以从认知聚焦角度得到很好的解释。3.5 视角聚焦与认知关联
运用关联理论能否很好地解释中的视角选择及其效果呢?我们的回答是既能又不完全行得通。之所以说能,是因为语言交际中特定视角的选取符合关联理论的基本假定,即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达了自身具备最佳关联的假定:该话语具备足够的关联,对听话人来说能产生足够--的认知效果,值得听话人处理;该话语是说话人愿意并能够使用的传达给认知效果的最佳方式,听话人为获得该认知效果不会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体现特定视角的话语本身传达了自身的最佳关联。
但是,我们认为关联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例句①中的视角选择及其效果。拿①与②来说,关联理论除了能够说明它们传达了不同的命题形式外,并不能解释主语的不同选择带来的认知影响方面的差异,即前者聚焦视角于购买者,而后者聚焦注意于卖者。这种不同的视角聚焦差异还反映在③和④上,并可很好地解释⑤与⑥。视角选取带来的认知效果是通过聚焦于某一范畴或因素,使之在交际对象的认知环境中变得特别凸显。在关联理论现有框架内,无论是用强暗含,还是用弱暗含,都无法解释上述语句差异形成的认知动因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认知效果。可见,从认知视角理论出发,可以发现一种新的认知效果,并且能够解释这种效果在交际中形成的认知理据。3.6 调查与分析
如果诸如①和②、③和④这样的认知差异在孤立的句子中不是很引人关注的话,从历时角度系统考察社会语境下的语言运用或许更加容易体会视角选取的语用价值。为此,笔者开展了一个小规模的调查,涉及体育新闻中球队比赛结果的报道方式。
笔者认为,框架与视角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体育比赛。体育比赛有很多形式,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球赛。球赛一般涉及两支球队,每场球赛都有一个结果,其他因素则不属于核心范畴。图:是关于球赛的框架图。设想甲队与乙队的篮球比赛在甲的主场举行,最终比分是90:85。一般说来,对于一场球赛结果的报道,我们选取球队为视角,可以选取甲队,也可以选择乙队,视角的差异会要求选择使用不同的动词,如例句⑦和⑧所示:
⑦甲队90:85主场战胜乙队。⑧乙队85:90客场不敌甲队。 上述调查数据尽管规模较小,但结果却能充分说明两种认知视角上的差异:美国NBA官方网客观地关注的是各支球队的比赛情况,应对的认知期盼是:今天NBA都发生了哪些比赛,比赛的结果都是什么。相比之下,中国篮协官方网应对的认知期盼是:今天NBA都发生了哪些比赛,火箭队的比赛结果是什么。之所以后者将视角固定于火箭队,是因为它具有认知凸显性:中国球星姚明效力于该队,这也是为什么相关标题报道中也经常出现关于姚明比赛表现的信息。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具体交际实例统计与☁分析,探讨了CL中的认知视角理论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力。研究表明,交际者会策略地通过对言语事件的视角选择,迎合或影响交际对象的兴趣或认知。视角聚焦可以成为一种语用策略,其认知效果在于凸显交际中的某一因素或方面,从而实现更强的认知冲击,而这一点是基于认知关联的关联理论所不能捕捉并加以解释的。
本文部分说明,基于当代cL的新认知语用学理论可以充分、具体地解释语用现象。不考虑对认知语用研究的启示,cL研究将失去部分现实意义。反之,认知语用研究脱离CL,就无法把握人类的认知方式及其语言表征是จ如何影响人类交际的,就难免“空当”多多,想当然多多,可信度不高,说服力不强。这也是为什么关联理论显得比较笼统的原因。要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借鉴当代cL理论模块。从这方面看,不仅本文探讨的视角理论可以补足关联理论的不足,CL中包括Lakoff&Johnson等的隐喻理论、Langacker的认知句法理论等同样可以充实该理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