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共赢理论初探
古人常通过乾、坤、坎、离、震等意指来占卜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殊不知,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远不止如此,文人墨客通过拆解汉字“俗”,得出人吃五谷是为俗,拆解“雅”,暗示先食之果腹才谈“雅”。“赢”,作为一个组合型汉字,对于建筑空间也有着多角ส度的指导含义。
“赢”的汉字组成部分分别为:亡、口、月、贝、凡。
一、“亡”──居安思危可持续发展的共赢设计
“亡”有反思、“无”、死亡之含意,警示我们设计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吸取教训,时刻做好“归零”的准备。21世纪的中国正值盛年,发展举世瞩目,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刺激着其年轻的神经。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ญ每年新增的建筑量稳居世界第一,但在这仅有30%可用土地的中国,风起云涌的新建筑何以栖身?答案只有一个――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建筑物拆除量高达数亿平方米,建筑废弃物利用率却不及10%。如果我们继续沉浸于一时的光环,不思发展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等到城市不堪重负时,再来“亡羊补牢”是否真的“为时未晚”?
相反,如果我们能在设计中做到居安思危,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此刻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东部的亨茨维尔小城,由丹・菲利普斯设计的一系列住宅建筑,其用材正是这些看起来“一文不值”的建筑垃圾(图1)。
在他看来,在普通的建筑垃圾中,至少有40%都可以用来建房子。如此算来,他所在的小城亨茨维尔每个星期扔掉的建筑垃圾都能盖出一栋小楼,这项设计对庞大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缓解了城市资源大量浪费与处理的负担,更为建筑节省了不少的材料花销,有学者曾提出“我们时代的艺术千万不能奢侈,我们时代的玄想千万不能无聊”。他的建筑正是一件件充满创意、价值不菲的绿色艺术品,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并没有谋取高额的设计佣金,而是将其以低廉的价格供给了无家可归的低收入者,用行动鼓舞了社会对住房问题的关注。不仅如此,打造这些建筑所雇佣的几乎都是新手级学徒,然而在建房过程中,他们都被菲利普斯培训成了熟练而充满创意的艺术工人(图2)。这样的创新设计,不仅实现了建筑资源的高效再利用与低建造成本之间的共赢,也实现了长远社会影响与现实住房问题之间的共赢,更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与低投入人工花费之间的共赢,这种全新的建筑艺术风格与设计出发点将迎来世界的赞扬。
二、“口”――建立在沟通上共赢设计
“口”字代表沟通,共赢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避免主观偏见,了解彼此需求,寻找平衡各方利益的方式方法所在。“广东河源华达新城售楼部建筑”便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图3)。
众多开发商认为,售楼部作为临时建筑,将不具有稳定性与长效性,但河源华达新城售楼部建筑经过长时间与周边民众沟通交流后,将建筑屋顶这一原本之私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以广场、公园的形式对社区市民开放共享,缓和了贫富差距与项目占地所带来的潜在矛盾威胁,打破传统的临时建筑思维,为华达新城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项目开盘后的两小时内,达到了8成的销售额。
三、“月”――经历时间考验的共赢设计
“月”是时间的单位,同时也暗示我们共赢设计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短时间丰厚快捷的收益纵使诱惑,在科技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却难以走向共赢。
河源华达新城售楼部的覆土层所带来的高投入,在如今看来都仅仅是暂时的利益损失,整个建筑与小区坡地地形衔接之余为小区增加了25%的公共绿地面积,不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市民休憩空间,每年为建筑内部空间节省了高达50%以上的能源,后期带来的品牌效益与社会影响更是超越了预期的构想(图4)。
短期的得失并不能成为衡量一项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即使是举世瞩目的埃菲尔铁塔,也曾被视为整个巴黎最为丑陋的建筑,相信唯有在时间的考验里屹立不倒,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才能称得上是共赢的设计。
四、“贝”――扎实经济基础的共赢设计
“贝”,中国最早的货币,但就广义而言,“贝”也可理解为技术、知识产权、人际关系、经验权威、自然环境、个人喜好等一切经济物质与社会文化资源ถ的总和,是一切设计共赢的基础。因此,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设计才能称得上共赢设计。
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上,急功近利、互相攀比的建筑设计比比皆是,但最终留下的又有多少是真正成功的建筑呢?2002年,重庆市建委曾做过这样一项统计,重庆市主城区拥有烂尾楼63座,三亚市110座,武汉市约100座……据此估算,全国范围内约有2000座烂尾楼。可见,在经济基础的制约下,不论我们的设计多么富有创意,脱离了经济基础,都将成为城市的累赘。
五、“凡”――保持平常心的共赢设计
“凡”,顾名思义,指的是平常心。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每个失败中都蕴含着成功的潜力,以往的成功也可能成为下次失败的大意,这就更要求设计师以一颗不激进、不保守的平常心对待设计。
习近平主席曾提出“不要奇奇怪怪的建筑”,但在互联网上,还流传着“全球十大奇葩建筑”的榜单,当中上榜的不仅有国内众人皆知的五粮液大厦,更有抚顺沈抚新城标志景观“生命之环”,☮这项直径157米(相当于50层楼)、用钢3000吨、造价上亿元的生命之环,在当地政府解说下,仅仅只是为了“观赏”这一项功能(图5)。不仅如此,在新建筑不断追求速度与表象的现状下,在我们还因现实的安逸而心存侥幸时,殊不知,这些由泡沫累积起来的表象,已逐渐腐蚀了建筑的初衷。由此可见,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不再是一味急功近利的消费形设计,更不能是固步自封、缺乏创意的保守设计,而应该在设计中找到功能与美观俱在、现代化与文化传承相互融合、经济收益与节能环保两者兼得、现实意义与社会影响并驾齐驱的“共赢设计”,才能在时代前进的激流中站稳脚跟。
“共赢”是一个词语,当中一个“赢”字,虽可以拆分为“亡”“口”“月”“贝”“凡”,但一个“共”字,同时也决定了,“赢”缺少里面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足以构成“共赢”。当每一项都缺一不可时,一便是一切,“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如果你距离“赢”只差一步,那么这最后的一步,哪怕再小,仍不是简单的一步。
历史是一连串的案例,而字词正是这些案例最直接的记录,语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脉、人脉、文脉”,因而词语是理解历史的开始,也是历史留下的独白篇章。“共赢设计”这一词语无论是一种抽象概念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形态,从文字学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历史淘沙所逐渐浮现出的精华总结。每一次挖掘与诠释,都是一次新的意义的生成,能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发觉出设计与语言的巧妙关系,并通过与一系列的案例研究论证这一发现的意义,着实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运宝.公权、公利与共赢:英国公共空间的表达[J].学术月刊.2003,(10).
[2]王怀宇.历史建筑的再生空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3]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尼科・斯赫雷佛.可持续发展在国际法中的演讲:起源、涵义与地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多米尼高・高辛・米勒.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于跃.建构视野下临时过渡性建筑的地域性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13.
[7]曾兴华.李味然.宋冬生.方春霖.建筑垃圾应用于新型墙材研究综述[J].新型建筑材料,2011,38(4):36-40.
[8]陈琳.追求另一种“永恒”――解读安德鲁和凯文的临时建筑设计理念[N].建筑时报.2014年7月21日第6版.
[9]余辉.从经济性角度探讨建筑设计的理论及原则[J].新建筑.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