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摘 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新媒体环境中,尤其是当代最先体验“数字化生存”的大学生群体。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创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作者简介:吴淑娴,三峡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亚露,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新媒体是指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上实现交互式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环境则是指由新媒体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新媒体的交互性、虚拟性、即时性以及个性化深刻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高校应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开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但过度依赖网络。在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不再局限于翻阅书籍、报刊等。大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手机报等。但是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大学生也出现了“网络依赖症”或“手机依赖症”,表现为没有手机或没有网络就感觉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2.自我追求个性化,但价值取向模糊。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追求个性的愿望越来越突出。从思想观念到举 ヅ止行为到衣着服饰无一不彰显着他们的个性化追求。然而,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也导致许多大学生价值迷失或选择困难。比如很多大学生就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
3.交往方式虚拟化,但人际交往能力减退。由于新媒体的隐蔽性,很多大学生选择借助于新媒体进行交往。在这过程中,他们可以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宣泄压力。然而,也有很多大学生对这种网络交往产生了依赖性,表现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4.学习方式网络化,但学术不正之风见长。在新媒体环境下,首先大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进行学习;其次,大学生可以即时地通过新媒体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这种学习的便捷性也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很多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利用互联网快速搜索,然后复制粘贴。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宽,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临着新的教育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能够实现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
1.利用新媒体可以创建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课堂是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平台,而通过新媒体所创建的平台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课程、主题教育网站、校园数字化平台等来进行先进思想文化教育。
2.利用新媒体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往的教育素材大都来自于课本,且内容单
一、枯燥,往往会遭到学生的抵触,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搜集到多种多样的教育素材。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或经典案例进行讲解与引导更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新媒体可以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且形式单
一、陈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与学生之间实现平等的交流。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也使得学生能够打破心理障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深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够正确的疏通、引导和教育。
4.利用新媒体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于理论化和政治化,且教育者一般都采取“灌输”、“说教”的教育模式,而这并不能够满足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不断创新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手段来吸引大学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新媒体,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互动,这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以及信息的虚拟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出现过度依赖网络、人际交往能力减退等问题,这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媒体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老师说、学生听”为主,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很便利的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再对老师言听计从。在当代社会,人人都是信息“把关人”的局面使得各种不良信息满天飞。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取哪些信息、什么性质的信息是无法确定和控制的,这无疑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新媒体挑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占据着教育教学的主导性地位。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师和学生是同步获取信息的。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老师的话语权被削弱。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却使得老师⌛的教学被边缘化。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俨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不符合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的需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需要不断提高,主要是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将媒介素养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加强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道德自律。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理念。“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全员育人是指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者之间协调统一,形成全方位立体育人机制。全面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造就新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程育人则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到毕业走出校园的全过程。
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关系。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老师则处于权威地位。同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主体性已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摒弃从前的枯燥与呆板,实现创新发展。
3.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主旋律教育为主导,同时辅之于多样化的教育内容。首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处于主导地位。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爱情观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等都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规范其行为。只有始终坚持主旋律教育的主导作用与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多样化的教育内容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4.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首先,将课上互动与课下实践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广泛利用新✔媒体技术,尤其是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一贯的灌输教育手段,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离开课堂,教育者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其次,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指导相结合。网上教育主要是要大力加强校园主题教育网站的建设及网络课堂的建设,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的限制,实现隐形教育。同时,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所反映出的问题,仍ช然需要教育者在现实中加以引导和解决。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充分对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建立与学生的联系,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5.提升能力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现实中,多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停留在业务工作上,而忽略了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充分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应该与时俱进,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建立一支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具备高媒体素养的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接时代的挑战提供人力保障。
6.建立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首先,加强社会制度的建设,尤其是有关新媒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新媒体的管理,从而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其次,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的建设,及时搜集和掌握校园舆情有利于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最后,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反馈制度,利用新媒体及时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反馈意识,不断提升。社会制度、校园制度、反馈制度共同构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