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经验与启示
一、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内涵与时代需求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性思维方法、求实的科学精神、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首次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地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同行有较大差距。
地学领域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地球和自然资源,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欲望生来具有、与日俱增。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创新,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既需要基础理论创新,也需要针对具体地质对象的认识创新。
二、探索多样化的育人模式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样化的育人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探索相应的育人模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当今地质行业正遭遇全球经济下行、就业困难的新常态,针对新时代、新形势对地学人才高标准、多样化的需求,我校在地学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育人模式探索。
1. 分级导师制育人模式
针对各年级大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培养计划实施阶段和教育教学规律,我院分别实施了低年级班级导师制和高年级本科生分级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在地科学院作为一种育人模式和制度被坚持实施。
大学一、二年级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主,专业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对于专业导向不做要求。这一阶段同一专业的课程都是相同的,专业选修课程较少,学生对未来的专业方向认识尚不明确,因此,适合实施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的作用不同于辅导员,由于班级导师全部为专业教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专业兴趣培养、专业方向引导等方面发挥特长。辅导员则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政治思想引导,辅导员未必是地学专业毕业。二者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有机的配合。
对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本专业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专业基础,可能对地学的某一方向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这是则需要就学生的兴趣方向加以引导和专业的指导,因此,高年级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开始发挥。对于少数同学的兴趣进行培养,并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此时的导师配备主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方向而定,遴选该方向的合适教师担任高年级本科生导师。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可以是一对多的培养模式,但学生人数不宜太多,以6 人以下为佳。且学生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兴趣。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进行,不仅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指导,而且在大学生就业或考研选择方面给予帮助。因此,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诸多优势已在近年来地质专业毕业生就业和考研成绩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2.一对ผ一导师制育人模式
在加强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少数拔尖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为了实施英才教育,学院在近期探索实施了本科生创新教育实验班。根据大学前ณ两年必修课程成绩的综合排名,通过学生自愿报名、逐一面试等环节的选拔,再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学生兴趣进行双向选择,最终从5 个本科专业中选定39 人,组成统一管理、分专业随班听课的虚拟班。由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以上学历的骨干教师担任本科生创新教育实验班导师,实施一对一指导。由1 名专任教师担任创新教育实验班的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学院制定了创新教育实验班管理条例,并补贴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度考核中予以优先考虑,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创新教育指导。导师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和全面成长的机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拓展专业领域,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近半年的育人模式实验,笔者发现实验班的全部学生在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实验取得初步成效。笔者指导的一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通过师生半年时间的共同努力,以第一作者向中文核心期刊投稿并被录用待刊,还在2015 全国地质学学术年会上,做了题为异重流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较大反响。
三、地学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 年有应届毕业生372 名,202 名同学参加了考研,187 名同学的成绩达到了国家分数线,上线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61.3%。多数同学报考了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并取得了好成绩。9 个毕业班上线率均超过50%,其中,地球物理08-1班32 人参加考试,30 人上线, 上线率达到了93.8%;还有几个班级的上线率更是高达100%。2013 年有应届毕业生448 名,277 名同学参加了考研,249 名同学的成绩达到了国家A 类地区复试分数线,上线率达到90%。其中资源勘查09-1 班和地质工程09-2 班上线率为100%;上线人数占到了毕业生总数的55.6%。毕业生中另有5 名学生达到国家B 类地区复试分数线。考生成绩普遍较高,8人总分超过400 分。2014 年该学院学子考研录取更是捷报频传,222 人已确定被录取为研究生,不包括定向生,考研录取率高达53.93%。此外,地质工程专业2010 级2 个班56 人中,16 人参加考研,全部被录取。在录取学校的分布方面,共有161 人被985、211重点高校或国家级科研院所录取,占被录取£学生的72.5%。在本次考研❣中,涌现出了一批模范考研宿舍,各大媒体以山东科技大学9 个宿舍40 人考研全成功为题竞相报道。其中,多个宿舍全部考入211、985高校或国家级科研院所。
四、经验与启示
1. 重视体制与制度建设
健全的教育体制和相关制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建设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要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必须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必须改革现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变年度考核及教师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只看科研成果不重教学效果的现象。针对大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校、地科学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教学管理、鼓励教学的文件,作为制度长期坚持。如先后出台《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条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等39 项教学标准及文件。从制度上狠抓教风建设,通过开展树师表、育师德、立师道、正师风、练师能等五师教育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健全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考试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创新型考试的评价制度改革,需要做到过程性考察与终期考试相结合、书面考试与能力考察相结合、校内考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考试命题的科学化,减少记忆性考题,增加能力性考题。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单纯看考试成绩,而应该全面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考察短期的教育教学效果,还需考察学生的就业情况,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参考毕业生在5年、10 年之后的长远发展状况。因此,上述考研、地质技能大赛等成绩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2. 重视基础教学
我校地质类专业本科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质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与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基础教学密不可分。无论♀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政治,还是从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学校、学院、系等各级教学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基础课教师认真负责、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换来的是毕业生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始终把教学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重点定位于高质量本科生的培养。学校不仅在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本科教学管理、服务方面,也不断加强管理。教授、副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教授一门以上课程,杜绝了教授不愿上本科生课程等不良现象。各类教学设施的配备、后勤服务紧紧围绕本科教学这一中心。重视基础教学已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的优良传统被传承,并升华为科大地质人勤奋、求实、探索、创新的文化精神。
五、结束语
山东科技大学地学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问题与不足,比如:地学专业大学生的国际化程度不足,大学生申请出国留学的比例还很低;地学专业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正在申请之中;由于受省内推荐指标的制约,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比例还很低;就业压力陡增,就业市场领域有待扩展;都将是下一步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需要努力的方向。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对地学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培养成为时代的需求。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培养是各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优秀的生源是前提和基础;多样化的育人模式、健全的制度体系是保障;敬业爱岗、默默奉献的教职工是关键;兴趣的培养是内在的驱动力;基础教学、实践教学是关键环节;实习基地、实验室仪器、设施是硬件条件;而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考风则是文化的积淀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