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 要】 文章从历史的正面和副面分析探讨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日本是影响中国的重要邻国;日本是影响中国的世界重要大国、强国;惨痛的近代历史关系映衬着日本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既要看到中日关系的不好历史和现实,也有看到积极因素。我们牢记历史不是为了纠结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作为大国,中国需要日本,同样,日本也需要中国。让我们用原则和智慧处理好中日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 中国;日本;中日关系;影响;民族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百年夙愿。而要实现这个夙愿,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其中较好的国际环境不可或缺。而在这个国际环境中,有一个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影响,这个国家就是日本。为什✔么日本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影响如此大,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
一、日本是影响中国的重要邻国
周邻关系非常重要,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说双方距离远,还可以不相往来或少往来,而作为邻国已经没有选择,不可避免要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双方的影响非常大,涉及安全、发展、社会生活、文化等许许多多方面,好则相互促进,如距离近方便往来合作,文化相近互相更容易接受;否则相互制约,如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近代日本把对外侵略的目标主要指向我国,就与双方是近邻、侵略更方便密切相关。现在,随着我国更多的面向深色蓝海发展,又与日本发生矛盾,如双方在东海的领土争端和油气资源开发等海洋权益争端,而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我国进行封锁、围堵,甚至把手伸向与日本毫不相干的南海。我国是世界周邻关系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周邻国家数量多,大国强国多,我国把周邻关系放在外交布局的首位,就说明了这种重要性和复杂性。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周边关系之所以重要与日本这个邻国的存在关系密切。近代以来,日本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邻国。现在看来,未来中华民族的兴衰仍与日本这个邻国有重要关系。
二、日本是影响中国的世界重要大国、强国
尽管现在世界国家众多,各国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大国关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近代以来,世界的一些主要大国、强国,如英、法、德、美、苏(俄)、日等,此消彼长,但日本始终是其中一个重要成员,并从早期的排名靠后变为现在的靠前。而从近代以来的历史看,虽然在有些时段,英国、美国、苏联等对我国的影响超过日本,但就长期性看,就实质性看,日本是唯一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行动要灭亡中国的国家,使中华民族到了危亡的边缘,同时,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也是在中国战胜日本法西斯以后。从这一点来看,日本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大国强国,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是负面的。日本从成为一个大国强国的起步开始就伴随着对我国的侵略,而其强大的整个过程,大部分主要是对我国进行掠夺,甲午战争、侵占台湾、强占东北、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这些都记载着日本侵略中国的野蛮罪行。二战后,日本虽然是战败国,其军事、政治等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由于日本主要受美国控制,美国出于两大阵营对抗的需要,积极扶植日本,使日本的实力迅速恢复并发展,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连美国都认为对自己构成威胁。为抑制日本威胁,美国主导了“广场协议”,此举措刺破了日本经济的泡沫,使其发展陷入停滞,并逐渐被中国赶超。而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日本的对华态度发生明显转变,曾经一度比较友好的关系降温,历史问题、领土领海争端、安全问题等逐渐成为双方关系的主要话题。日本积极拉笼美国、配合美国、借助美国给中日关系制造事端,使中日关系变成现在的紧张局面。[1]这种情况的出现,说穿了就是日本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不愿意接受被中国超越的现实,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因此,中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强大,不可避免要面临复杂的中日关系,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惨痛的近代历史关系映衬着日本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和负面影响
说到中日关系,历史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日本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强国和中国的重要邻国,其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是长期,而且是负面的。人们说,看一个人的过去,就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过去和现在,就知道他的将来。此话虽然说的是个人,其实也适用于日本这个国家。因此,了解一下近代的中日关系,对我们处理好现在和未来的中日关系或有帮助。
从近代史的开端看,中日两国还有相似之处,都是西方殖民侵略的受害者。但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完成,日本却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并把矛头主要指向中国,成为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外国列强。
1874年,刚完成明治维新的日本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台湾,虽然失败,但获得清政府50万两白银赔款。1879年,日本吞并中国的藩属国琉球,使其成为日本的一个县―冲绳县。从1875年开始,日本侵入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并取得多项特权。然而,日本的胃口要大得多,明治天皇在明治初年制定的“大陆政策”就是要分期征服整个中国,而1887年制定的《征讨清国策》☿更是准备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具体战略部署。1894年,随着战争准备的完成,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实际是经过洋务运动自强的中国与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的竞争对决。经过这场战争,两国的国际地位发生转换,日本超越中国。这场战争及其签订的《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严重影响:第一,中国的军事失败,特别是北洋海军被消灭,使中国的门户洞开,更便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武力征服中国,如后来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等;第二,原来被看作小弟的日本都能这样欺辱中国,极大的戳伤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第三,割让被视为满清发祥地的辽东半岛以及台湾,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破坏,助长了列强强占中国领土的野心,后面发生的列强瓜分中国即因于此;第四,中国给日本两亿两白银赔款,加上三千万两“赎”辽费,相当于中国三年的财政收入,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而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发展军事、工业,反过来进一步侵略中国;第五,日本控制朝鲜及吞并琉球,进一步方便日本侵略中国,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恶化了中国的周边环境;第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第七,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便利列强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市场、劳动力掠夺中国,中国自身经济更难发展。因此,甲午战争中断了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的自强步伐,加深了民族危机。 然而,这只是日本危害中国的一个阶段。经过若干年对侵吞中国成果的消化,日本在谋划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在这中间,因为日本的幅员比中国小得多,要整个吞下中国很困难,所以日本曾经企图分裂中国,也试图以所谓黄种人联合起来对付白种人欺骗中国,结果都没有成功,最终露出了凶恶面目,要发动逐步灭亡中国的全面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强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5年,日本策动地方脱离中央政府的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蓄谋已久的这场战争,持续八年,日军占领大半个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日军实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无数的惨案和万人坑,其中南京大屠杀共残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日军进行惨无人道的大破坏,其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骇人听闻;日军野蛮的残害中国妇女,上百万妇女被强奸,其中南京大屠杀期间就强奸妇女两万多人,其实行的慰安妇制度更是不齿于人类;疯狂的经济掠夺,是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日ซ本“以战养战”的主要内容,其手端之恶劣令人发指,一是强征粮食和矿产资源,二是垄断工农业、交通和贸易等,三是控制金融,滥发纸币,榨取占领区人民的财富,四是抓捕大量中国劳工作苦役。
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考证、计算,在8年抗战中,中国军民共伤亡3500万人,中国财产损失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看,日本是唯一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行动要灭亡中国的国家,对中国的危害是最大的,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也正是日本侵略者的险恶和凶残,激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全民族团结一致,艰苦奋战,打败侵略者,获得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为建立新中国奠定基础。
纵观中日近代关系史,就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历史,日本在近代的强大,饱含中国人民的鲜血。但是,今天的日本没有对自己的犯罪进行反省,反而企图否认历史事实,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造成目前中日关系的紧张。[2]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而日本仍然是世界主要大国、强国,而且若干年内可能还是这样,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日本对中国态度的改变,但从历史看,从现实看,日本对中国的诸多负面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怎样处理好与日本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既取决于我们,也取决于日本。尽管中日之间有不愉快的历史,而且是由日本造成的,但为了双方的长远关系,中日在建立外交关系时我们放弃了赔偿,为双方关系的发展打好了基础。日本的一些友好政要和人士对中国也采取了友好态度,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给中国提供贷款、设备、技术等,我国也表示过感谢。[3]但随着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强大,日本一些人心态变了,不适应了,开始对中国采取不友好的态度,使双方关系不好了。[4]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面对日本这个强大的邻居,在双方关系比较好的时候,许多人曾经希望双方能像二战后的法国和德国那样,捐弃前嫌,合作发展。中央现在提出的中日友好需要遵循的四个文件表明我们对中日友好仍然持积极态度,现在我们在等待日本的回应。
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影响客观的存在着积极影响、中性影响和消极影响。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总体是消极影响,当然也有中性影响和积极影响。日本对中国未来安全、发展等的重要性这里已不需多论,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既要看到中日关系的不好历史和现实,也有看到积极因素。我们牢记历史不是为了纠结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作为大国,中国需要日本,同样,日本也需要中国。让我们用原则和智慧处理好中日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2]✈ 吴怀中.战后中日关系的轨迹、特征与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外交》,2016.4.53.
[3] 傅高义.从历史记忆和相互认知出发:避免中日冲突[J].日本学刊,2014.1.16-20.
[4] 张沱生.关于21世纪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几点思考[M].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