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摘 要]“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文化中的“和”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疏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科学的借鉴儒家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儒家;和谐思想;和谐社会
一种思想、理论或精神能否得到人们的青睐,从而大行其道,大放异彩,特别是一种传统的思想遗产能否为现实社会服务,实现它超越时空的历史价值,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取决于时代和社会对它的客观需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它既来源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同时又发展创新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尤其是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中国古代儒家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的主要价值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进行梳理和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而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儒家思想对“和”非常重视。儒家和谐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其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首先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互动的生命统一体”,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故而人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离开人就失去了作为自然的价值和意义。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生生之谓易”等思想,都突出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共生共荣、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界不仅有机统一,而且自然界生育的万物都是平等的,即“万物皆一,万物一齐”。每种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儒家强调人类不仅要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还应该爱护自然、节约生态资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观点就是由“爱人”生发出来的对万物之爱,把仁爱的精神和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在节约资源方面,“荀子认为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各种物质资源,而只有爱物节用,才能有足够的食、用、材等资源来养活人类,才能维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些观点无疑是儒家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再次,儒家还强调自然界有其内在规律性,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只有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并自觉遵循自然规จ律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过渡开发自然,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引起了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紧张、水质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加速,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诸多生存危机,我们人类只有回归大自然才能走出困境。这就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儒家关于“知天畏命”、“仁民爱物”、“惠而不费”、“不违农时”等“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和协调发展理念。在维护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取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二、人际关系和谐
儒家的人际关系是靠五伦、十义来维系的。所谓五伦,是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最具典型性的人际关系,提倡夫妇互相敬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义臣行、交友以信等品德,以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所谓十义,就是指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实、友信。五伦、十义固然体现了当时特定的政治关系,但从社会生活方面看,它从人伦关系的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我们要宽和处事,协调人际关系,多一些善心和关爱,多一些诚实和信任,多一些礼让和宽容,多一些反躬和内省,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儒家对人际和谐的基本态度。
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各种社会矛盾最终也要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来。因此,和谐社会的核心,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于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只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人和睦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处于和谐状态。当前,随着社会各阶层日益分化和经济利益的不断多元化,人们的收入和分配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儒家以‘仁爱’为核心,把自我的道德自觉和对父母兄弟姐妹的血缘亲情,推及到对他人的博爱,主张‘以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和睦、团结和协作,同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维护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真正实现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人的身心和谐
儒家特别重视人自身的形体和精神之间的和谐,即“身心和谐”,把人的ช身心和谐看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和出发点,认为“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如果人自身不和谐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也不会有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乐之务在于和心”,其“和心”指的就是人的心灵的和谐、精神的和谐。儒家主张人的身心和谐,经常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的处理礼与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望。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肯定了富贵是人人渴望的,但是必须用正当的手段去索取它。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认为财富可以求的话,即使从事低贱工作也愿意。还说:“饮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也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强调:“君子惠而不费,老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反对放纵欲念,强调人们的身心永远要保持在中和的状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造成了主体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形成的不同群体和阶层。在这些特殊利益主体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和对立,个人主体本位意识凸显。而如何使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协调起来,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在这一问题上,儒家精神可以成为我们可贵的价值参考。
四、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这和今天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的命题是一致的。和谐社会不是要进入无差别的境界。之所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其前提是中国已从单一走向多样、多元,假如没有多样、多元,就没有必要讲和谐。因此,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多样、多元。
“和而不同”一语,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一书,西周太史史伯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웃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在这里区分了“和”与“同”的不同内涵对事物生成与发展的不同作用。春♀秋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晏婴继承了史伯的思想,晏婴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这一问题时说:“异,和如羹焉。”“和羹备五味”,就是说要烹制出鲜美的羹汤,必须要具备多种原料;乐师要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协同不同特色的乐器,才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同流,以相继也”,“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这一思想后来被儒家所吸收,并在《论语子路》一书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论断。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借鉴参考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成不了五彩,一种味道够不成美味,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继”。儒家的这一思想瑰宝,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儒家和谐思想中的和谐既是多样化中的和谐,也是差异化中的和谐。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社会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因而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和谐所能达到的程度,它的表现形式,以及达到和谐社会的途径、手段,都是不同的。所以和谐社会不是应是具体的,不可能有一个抽象的,适合于任何条件的和谐社会的模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我们就要尊重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创造性和差异性,从而创新出具有中国科特色的和谐社会之道。真正使得“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社会儒家和谐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它将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生活的智慧。儒家和谐思想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儒学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制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今仍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的和谐观念,对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同时具有普遍价值。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把社会和谐作为必不可少的价值取向。我们强调的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加强对儒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将儒学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在我国改革发展、社会转型时期,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儒家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