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生 异地就业
[论文摘要]文章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通过对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试图分析学生就业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文章首先探讨了学历、性别对学生就业或薪酬期望的影响程度,然后在深入分析学生应聘渠道和异地就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各地共有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及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共1470所,在校生总数435万人,应该说,民办高校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尝试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一、学历对就业的影响
二、学生性别差异对就业的影响
女生就业相对困难是我国比较普遍的现象,但经过分析发现,男女生在就业率指标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女生的就业率水平(90%)甚至还略高于男生的就业率水平(88%)。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作了探索性调研后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相对于女生,男生普遍缺乏就业危机意识,缺乏对失业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其次,男生在参加用人单位笔试☿时被淘汰的几率更大。这大概能反映出男生的理论基础♥更加薄弱的现实。再次,男生的应聘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没有女生高。这可能与其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有关。
由于上述原因,虽然男生有着生理上的先天优势,但最终却在就业数据的统计上并不能体现出优势。因此,✉加强对男生的就业辅导,培养他们的就业危机意识,将是挖掘学生就业潜力的一个突破点。
三、学生对薪酬的ล期望水平 前面的研究中还发现,本专科毕业生在签约率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签约质量上似乎有些不同,在学生签约薪酬的具体数据难以准确取得的情况下,需要一种尽量客观衡量签约质量的替代性数据。考虑到签约的学生多数都已在应聘过程中与接收单位就薪酬问题进行初步协商,因此,他们对薪酬的期望应该是一个相对合理的估计值。调查以2000元为分界线,对已签约学生做出抽样调查,并对其薪酬期望做出分析。本科生中约33%的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大于2000元,而专科生的比例则只有11%。卡方检验得卡方值为11.807,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认为,虽然本专科生在就业率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从签约质量来看,本科生显著优于专科毕业生。提高学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较优的选择。
四、应聘渠道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同样显示,学生的应聘渠道仍然比较窄,除了学校组织的双选会和招聘会,73.9%学生还是会选择自行联系解决。通过进一步调查,笔者还发现,自行联系解决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家人、朋友介绍;通过招聘网站等网络手段;通过报纸等其他媒体;通过各省市组织的各种大中型招聘会或者其他偶然渠道。因此这也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考虑为学生的应聘渠道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
五、异地就业状况 进一步分析发现,异地就业的学生主要流向三个地方:广东、四川和重庆,分别占25%、17%和17%,其余较多的有浙江、西藏和北京,占比分别为6%、6%和5%。可以看出,除了重庆、四川因为离移通学院距离近而占得近水楼台的优势外,毕业生异地就业的主要流向地还是广东、北京、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应更加深入地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用人需求,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西藏虽仍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但也吸纳了7名异地就业的学生,其中西藏移动就占了5个,这可能是因为国家持续加大对西藏的基础性投入(如青藏铁路对西藏经济整体的促进)从而增加对通信人才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地区通信企业的联系对接,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六、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1.坚持市场导向,紧密联系社会发展方向,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对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在新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应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增强市场调研意识,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课程设置,使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与连接市场的就业指导相结合。
2.加强就业形势宣传,增强学生积极的就业意识。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对此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积极主动性的不足降低了整体的就业水平。因此,应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就业意识。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大学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即使在就业信息的获取上也主要依靠校外渠道获取就业信息,这需要建立以服ต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4.丰富就业指导方法,创新就业指导方式。进一步深化理论课堂,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开展模拟招聘、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积极利用网络、短信等现代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多途径的交流体系和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2](美)戴维·R.安德森,丹尼斯·J.斯威尼,托马斯·A.威廉姆斯.商务与经济统计[M].张廉华,王健,冯燕寄,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4]高桥.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
(8).
[6]宋荣绪.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