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文章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对ภ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为此,要紧紧围绕解决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民生问题,努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困难问题便凸显成为矛盾的焦点。
一、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中的问题分析
(一)职业培训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就业的作用
在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中,很多培训技术不符合农民的需求,培训内容老套,很多经过政府单方面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的活动中,深有感触,认为其再就业培训工作只不过是应付上级检查,对农民的培训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
(二)失地农民就业渠道较窄,无法实现增收
由于失地农民很多人学历不高,而且年龄偏大,因此在就业方面只能选择一些技术含量低、脏、累等工作,同时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就业方面知之甚少,因此处于弱势地位,即便自己干点小本生意,也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收入不稳定。
二、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培训力度
以政府主导为原则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失地农民就业率的最好途径就是强化他们的就业技能,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各种教育培训手段。能够承担这项职能的只能是我国的各级政府,政府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措施,目的在于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而为农民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机会,目的在于确保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还能够以其他的方式来实现个人发展。失地农民所得到的各种教育培训机会较少,因此文化素质比较薄弱,专业技能掌握的不多,而一旦失去土地,他们就很难在社会上与其他群体进行竞争,这对于他们的生活是巨大挑战,而要改变这一点,政府必须从农民的主观意识入手,既要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又要使他们意识到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性。
(二)建立就业前临时缓冲岗位
为增加失地农民就业,政府要鼓励失地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和途径实现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基地和劳务派遣,帮助失地农民灵活就业,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临时用工制度,从保险、合同等方面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就业前临时缓冲岗位的建立,可以为失地农民在就业前没有工作的情况设立专门的临时性就业岗位,也就是在劳动力失业时,通过一些社区服务或政府基础工程项目等为失业者安排临时性的工作,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来源,这时需要政府和公益组织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三)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
应当积极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使他们能够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就业机会,同时要鼓励具有经济基础的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使农民通过亲身参与市场竞争,来进一步的了解和完善自身技能素质,从而提升上岗就业的可能性。政府是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既要与征用土地的单位沟通,使他们帮助失地农❥民就业,也要通过制定和落实各种土地补偿政策来提升失地农民就业的可能性,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通过各种就业知识培训讲座、就业信息服务、法律政策解读和失地农民创业指导活动等来帮助失地农民就业;确保失地农民有更多、更灵活的方ป式来获得银行贷款,取得就业资金;在税收政策上对失地农民有所倾斜;压缩失地农民创业的行政审批程序,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效。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要逐步建立能够覆盖到全部区域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在规模较大的社区建立劳动服务信息服务中心,在各乡镇建立失地农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在各乡村设立联络点或是委培联络员,为失地农民的岗位需求登记、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劳动事务中介代理等提供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机制,扩大就业信息收集渠道,减少失地农民选择的盲目性。要建立全方位的失地农民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搜寻和发布各类劳动就业信息,确保失地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另外,当前失地农民就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劳动力就业服务市场的建立存在各种现实问题,例如对于劳动信息渠道较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就业中介服务机构职能缺失等。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分析本区域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市场中的各种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在就业前和就业之后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2] 吴园园.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初探[J].知识经济,20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