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教育

时间:2024-12-27 02:37:5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现代媒体技术的变革是现代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泛开展技术教育是现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技术教育欠缺却是我国现代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不仅导致了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与现实发展之间的断裂,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了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阿基琉斯之踵。就这一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技术教育;现代媒介技术;职业教育理念;高校

长期以来,技术教育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都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最受指诟的弊病之一,凌空蹈虚的书面化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新闻毕业生因技能操作水平太差、实用性不强而被新闻媒体机构拒之门外。有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某著名大学的老牌新闻院系,在2006~2008年三年内只有不到36%的毕业生进入新闻业,而且从大趋势来看,媒体机构在招聘人才时越来越倾向于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产生偏移。针对这种情况,不少新闻传播教育者和研究者都从实践需求出发,提出了强化新闻业务与技术技能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倡议。尤其是在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里,随着新媒体的勃兴与媒介融合趋势的强化,多媒体技能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新闻的采集、编辑与传播、报道之中,成为未来新闻工作开展的日常性途径和方式。新闻传播教育要跟上现代传媒的发展步伐,避免因落后而被淘汰的结果,就必然要提升自身的技术配置水准,尽快开展和普及现代媒介技术教育。

事实上,加大新闻技术教育力度、加强新闻人才培养与传媒产业实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几乎是从我国开办新闻教育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提及、不断讨论—当然,由于各个时代技术特征不同,新闻传播模式对技术的依赖性亦有所差异,因而以传统媒体为重的时代,技术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像现在这么明显和突出。而当前,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现代媒体技术对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意义、媒介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人所共知与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却未能有效地推动高校新闻院系进行新闻教育变革,技术教育的普遍欠缺仍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瓶颈问题之一。原因何在?纵观近年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趋向与路径,不难看出现代媒介技术教育困境的产生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关联密切。

在这种产业化思维与管理模式下,作为新兴热点学科的新闻传播专业,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中,往往才开办,就陷入了学科观念老旧、基础设施投入少、专业师资匮乏、教材教学体系陈腐、实践技能培训缺失、毕业生不受工作单位欢迎的僵局和困境之中。同时,由于短时间内新闻传播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面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对整个的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也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与整体削弱的自毁性循环。一方面,一些知名的老牌新闻院系就受到这突如其来的无序竞争浪潮的冲击,在不良的竞争环境中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不少新办新闻专业的学校,由于办学之初便意在追求热点学科的经济效益,因此一旦效益受损,或低于预期,便有可能将新闻学科的投入与建设排除在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外。两方面现实结合,新闻传播学科想要良性发展非常困难。况且在学科发展与竞争失序的情况下,再要加大学科基础建设、提升媒介技术技能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重建新闻传播教育的声誉,在大多数财力有限的地方性高校看来,不仅花费巨大周期漫长而且见效缓慢,难以迅速改变现状,是极其不划算的。因此,虽倡导者众,然决策者往往并不为之所动,或亦心有余而力不足,强化技术教育变革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便成空谈。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数字化编辑、广告以及新媒体领域对技术装备的要求都非常高,演播厅、多媒体实验室等现代新闻传播教学与实践场所更是所费不菲,并且需要不时更新,以跟上现代传媒发展与媒介融合趋势,这对于资金财力不够雄厚的高校来说,也是极其沉重且现实的压力。因此,新闻传播教育要广泛开展或提升现代媒介技术教育,短期内难以成为现实。

第二,职业技能教育理念欠缺,传统高教模式积重难返。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之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逐渐从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而且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激增,毕业生就业加力急剧上升,就业市场很快就从过去精英教育时代话语权和主动权由高校掌握的卖方市场转化为大学教育平民化后的由用人单位掌握评判标准和话语权的买方市场。对大多数的毕业生而言,所谓人才市场上的双向选择,更多时候是用人单位的单向选择—招聘岗位与人数、录用要求与标准、考查方式等等规则的制定与最终决定权都在用人单位手上,双方的地位与权利不可能真正平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育本应适当考虑提升原有教育模式与体系中的职业化教育比例,淡化过去精英教育模式中的理想主义特色和书斋气质,增强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实用性教育,参考和借鉴就业市场或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与需求缺口,对自身角色和功能重新进行认知和定位。 "

但尽管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境日益窘迫,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倡技能化教育,但大多数高校却依然鲜见有效变革,或是有所动作却少见实效。技能教育、职业化教育等建议仍然是流于座谈而少有效动作。这一方面固然与新闻传播学科开展现代技能教育和职业化教育所费甚巨有关;但另一方面,公办高校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性地位以及过去新闻专业与党政宣传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和学科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职业教育理念迟迟难以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的更为深层的内在原因。在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教资源仍然相对匮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实现全社会普及高等教育的情况下,高校的自我优越感便难以完全消褪—虽然现在大学已不再可能像1980年代一样保持精神贵族的姿态,但至少在公众面前大学仍是社会高端之一,是知识教养及学术♥权威的代表与象征,还没有似乎也不大可能就到了需要随行就市的地步。因此,在这种垄断与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形势下,高校总体上依然可在相对自足的校园内自行其事,它也就难以产生自我变革的动力,传统培养模式也就仍然有充足的生存空间来,自然就积重不返了。

第三,高校体制壁垒阻隔新闻传播教育与传媒产业界之间的交流。中国的大学长期以来都有象牙塔化的传统,后虽经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功利性思想较之过往有明显增长,但其自身体制的自足性与封闭性并未被完全打破—就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在各自的产业化改革之前,学界与业界同受相关部门的管辖,彼此关联密切,常有切磋和交流;到学界和业界都进行产业化改革之后,学界自说自话与业界自行其是两不相干的格局便日益成型。与业界运营、发展模式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而日渐灵活相反,高校因为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的日益量化和机械化而越来越僵硬。重学历、重学科背景、重科研成果—重一切可以数量化和形式化的成绩,这显然与业界重技能、重综合能力、重经验与创意思维、重现实收益的务实路径完全相反。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业界精英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下常常显得不值几文,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业界眼中也往往不堪一用。原应是唇齿相依相互合作互相推动的两个领域,现在不仅各自为政、相互批评;而且越到地方性院校,就越缺少常规性、机构性的交流合作渠道,许多有价值的交流与学习活动就越来越不正常地萎缩为教师或学生的个人行为。

事实上,纵向考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其学科发展的源起和终极目标都根源于现代传媒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它原本就是一个无法脱离业界实践而单独存在和发展的技能型、实践型专业。与业界的隔离,只会阻断其发展更新的源头活水,使之丧失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当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中青年教师的背景大多就是从高校到高校,鲜有新闻从业经历或相关背景的;机械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也使得他们大多只能埋头于书本报刊、现象数据之间做文本化的学术研究,根本无力或无法开展或胜任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技术教育任务。因此,尽管大学里高学历人才聚积,但技术性操作型师资力量极度匮乏,要开展现代技术教育困难重重。这时若能直接延请业界人士进入技术讲堂,进入多媒体实验室,则将是高校短期内改变补足技术技能教育欠缺或滞后的最佳方案,而且是低成本高收益的—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同时有利于高校新闻系学生先期进入业界视野,从而有效推动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另外,新闻院系与传媒业界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可实现各取所需,共进共赢的良好效果—学院理论可对业界实践进行思想与眼光的提升,业界实践可帮助学院技术型与实务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并为新闻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的有机构成。高校新闻教育、新闻人才培养与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可依此建立,现代媒介技术教育也将不再是一个难以落实的问题。但这些愿景却往往因高校体制壁垒的客观存在而化为泡影,这无法不令人扼腕叹息。

总之,不健全的教育产业化思维、高等教育的垄断地位和高校用人机制、评价体系的壁☂垒,从各个方面影响或阻碍了现代媒介技术教育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顺利展开,使之成为现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致命瓶颈。而要打破僵局,就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直面这三方面的问题与弊端,重新审视和规划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及高校教育管理思路等问题,并以彻底革新的勇气对现状主动加以扭转和改变。否则,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优胜劣汰的法则终会以现实的结局来表明其效力。

而问题的破解之道往往也就潜伏于问题自身的根源之中。首先,从宏观的教育发展战略来看,产业化思维并非全无益处,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明确短期求利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区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公办高等教育从来就不应当是一项追求短期回收效益的事业,只有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特征与需求,立足长远规划,才有可能使得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媒介技术的更新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没有技术推动,新闻传播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缺少技术教育环节的新闻传播教育既不完整亦难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若不重视媒体技能的发展,不对现代媒介技术技能实验室进行必要投资和建设,不开设相关的技术技能实践课程,只在课堂里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则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届时,兴办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闻传播学科,恐怕也不得不面对“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现实命运。

其次,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大众化进程决定了以学术科研及理论教学为重心的传统高教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数量庞大、层次不齐的学生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是将高等教育视为职业人生的开端,是为就业而非学术而来的。现实主义已在绝大多数领域替代了理想主义,这已是当前大学校园里难以逆转的大势所趋。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的分类与分层管理、职业教育理念的引入同样是势在必行:要么构建体系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学术研究与职业实践各自分开;要么将职业教育理念灌注于现有的大学教育理念之中,融多种发展可能为一体,给学生以更大的发展选择权。而公办高等教育对优势教育资源的垄断也不可能是长久持续的,深度变革必将发生,或早或晚而已。

再次,正如上文所言,高校体制壁垒影响了业界资源的进入与共享,这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有百弊而无一利。事实上,高校唯量化及形式化的科研成果是重,不仅阻隔了富有活力的业界进入,更扼杀了高校自身的生命活力,使之自我围困,难以突破创新,并由此衍生出无数的僵局与乱麻,无从一斩而清。而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高端管理者的宏观决策,这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总之,无论是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还是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以及新闻传媒业界的实践,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与需求,有些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而有些接近于根本性的特征则不仅不会因人的不作为而改变,并最终会通过对人的改变来实现自身。尽管新闻行业最核心的内容是对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但其采集与传输的形式与手段却是由现代媒介技术所决定的,没有不断革新 ヅ与进步的技术因素,也就没有现代的新闻传播。信息时代,强调的不仅是信息的重要性,更是信息能够实现瞬间传输、全球同步且直达个体空间的发布与获取方式。因此,媒介技术与技能对现代新闻传播的重大价值、技术技能教育对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性,也必将会由教育者自身行为的改变而现实地体现出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