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我国疆土辽阔、地大物博,绽放着绚丽多彩的55个少数民族。由于他们的地理环境、温度差异、风俗习惯、生产劳作方式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如傣族民歌其旋律委婉、细腻、抒情,歌曲有孔✫雀歌,喊扎,乐器有筚、光隆等;维吾尔族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情绪热烈欢快,歌曲有《十二木卡姆》、《麦收歌》,乐器有萨塔尔、弹布尔等。这些都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并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是各少数民族历代、繁衍生息的真实写照,更是民族音乐中的活化石。然而随着岁月的消逝,西方音乐已在我国占有主要地位并统领着国际乐坛☁,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尤显薄弱,致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处在衰落或灭绝的边缘。因此作为一名高校的音乐工作者大力呼吁国人,音乐教育的一切发展、创新都是为民族音乐服务的,它才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高校音乐的工作者应把高校作为一个载体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竭尽全力为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一、 提高高校对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意识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具有丰富的民族韵味、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纵观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少数民族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历程。如畲族歌曲杂歌题材:内容丰富,常常歌唱生活中的琐事细节、抒发个人对人情物事的看法和喜好;历史歌题材:歌词多为历史的真实记录,或历史事件、或成语典故,例:《祖宗歌》叙述畲族的历史传说,也可以说是畲族史诗;再如故事歌题材:讲述流传在民间、具有影响力的生活处世故事,内容多与传统道德相关,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以上歌曲都是族人通过音乐对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经历的一种记载、一种表达和感悟,这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正逐步被汉化,其音乐也越发的多元化,西洋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正强有力地冲击着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使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是抒发、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自然先前的音乐文化遗产开始被流失遗弃,这对整个中华民族音乐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的研究,对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研究都将是重大的损失。所以传承与保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现已刻不容缓,人人有责,更何况我们高校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更应该担此重任,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光发热,造福于人类,造福社会。
二、 高校要加强少数民族音乐学术交流
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普遍以美声、钢琴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而对少数民族专业而开设的课程却是少之又少,即使平时涉及一些少数民族知识也只是得益于书本、媒体,根本没见过其人、其事。导致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悟几乎就是遥远的、虚渺的,偶尔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演绎也是凭空想象的,无论是旋律还是灵感都触及不到作品的灵魂深处。所以学校一定要排除万难定期邀请资深的民间艺人,少数民族音乐专家,音乐团体到校讲学、演出,让师生与专家近距离接触,通过他们的语言、歌声、舞蹈、演奏来诉说、演绎自己与本民族一起成长的经历,向世人展示着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风格囧异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而在邀请专业团体到校演出交流这一环节上,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的重中之重。因为该环节会极大地改善学生以往的审美疲劳,首先从视觉上:学生就会被眼前的绚丽斑斓,五彩缤纷,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服饰、头饰及首饰所惊叹、折服,被形状各异、音色独特的民族乐器所吸引;其次听觉上:学生时而会兴奋于久远、粗犷、高亢的乐曲中,时而会陶醉于舒缓、柔和、吟诵似的音调里;再次感官上:学生会从演员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面非常形象、生动地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精髓所在。可见这对于经常观看钢琴、美声、汉族民歌等音乐会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场耳目一新的音乐会,这虽然在媒体视频中也能欣赏到,但与能够亲临现场的感觉完全是天壤之别,它似一股清流滋润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田,令人激动不已,激起了在场所有观众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高校要有计划地引导师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多才能识广,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在各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及特有的生存环境中孕育而产生的。所以我们要想对作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就必须要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他们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及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现状。如现场去感受赫哲人捕鱼场景及生动形象地对《渔歌》、《打渔歌》的精彩演绎;在节日、嫁日和祭祀时所演绎的小调《赫尼纳调》、《萨满调》;去亲耳聆听仅有十几位60岁以上赫哲老人才会说的传统赫哲语并津津乐道地讲述那赫哲族神话:《莫日根射日》、《彩虹》等;目睹当地艺人制作(鱼骨)画,鱼皮衣的精彩过程;感受白桦林间的风土人情及赫哲人的房屋木克楞、撮罗安口(尖顶窝棚);再如到达斡尔族去感受哈拉和 ϡ莫昆的姓氏文化;去感受达斡尔族传统房屋建筑 雅曾格日;聆听当地族人讲述民间故事如《阿波卡提莫日根》、《德布库的传说》等等。采风,着实使外族人与当地本族人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没有任何中间媒介所隔阂,能够在当地的蓝天、白云、大地陪伴下听到那独具民族特色的天籁之音;目睹那实实在在的风土人情;真真切切的触摸到少数民族的每一块挚宝;与每一位质朴的族人攀谈,使每一位采风人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洗礼,一次震撼。与此同时采风人要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认知能力对其进行编辑并制作成影音碟片,把少数民族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优秀的艺术珍品装载成册并付诸于所感所想,尤其是濒临失传的音乐作品对其要进行充分的挖掘,尽最大努力加以复原记录在册。如此便成日后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并亲自向学生进行传授,因为把亲身经历讲述给别人和与只是从书本或媒体上了解到的东西讲述给別人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在讲述自己亲身的经历时其语言必定也是极其深刻、生动、自信的;表情、肢体动作是形象、逼真的,所以采风人一定会非常精彩地传授出作品的精髓所在,这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四、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生活环境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可用来自我调配的时间是非常富裕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首先开设展览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前来参观,用以拉近师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展览的作品应是最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物品。如蒙古族缩小比例的居所:蒙古包;乐器马头琴、火不思、胡日等;劳动工具:套马轩、捻线具;服饰:长袍、腰带、蒙古靴、首饰等。再如鄂伦春族的居所斜仁柱、产房、土窖子;乐器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服饰狍皮帽、狍皮衣;著名的刺绣、工艺品等,从视觉效果上激发师生对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望。但展览室不能虚设,要随时开放并配有讲解员,这样才能起到它的实用价值,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提供有利途径。再有充分发挥校园的广播效应,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中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早、中、晚课余休息时的广播时间,它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是外界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一段时间来向€师生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语言、风俗习惯、生产劳作方式等详细内容,重点介绍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诞生及发展的脉络,同时穿插各个少数民族的歌曲、乐曲,在不知不觉中陶冶着广大师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风格各异、耳目一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
总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先祖给我们的后代子孙遗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应用价值。以高校为载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激发了来自祖国各地学子尘封已久的心灵,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只ษ要他们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传承与保护事业就已经成功过半,所以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高校对于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这一重任绝不能动摇,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一切资源,不拘于过程、形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