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旅游竞合模式与机制研究
[摘要]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市场这一共生界面区域旅游竞争日益加剧。因此,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促进竞合♛的对称性兼容和区域旅游一体化互惠共生势在必行。本文从环渤海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的SWOT分析入手,结合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现状,整合各种力量与关联要素,构建环渤海区域旅游竞合模式与新机制。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竞合机制
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是以北京为首位城市,天津为次首位城市,青岛、大连、秦皇岛为此区域中心,丹东、营口等城市为补充的双核多中心多极网状拓扑结构。
1、环渤海区บ域旅游竞合模式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
环渤海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各地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
(2)经济优势。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经济区域之一。外商投资较为密集,且分布着众多国家级的开发区和保税区,同时,东北亚区域合作开发开放的势头较猛。因此,该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3)区位及交通优势。
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内涵京津,外邻日韩,怀抱渤海,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重要位置。
(1)区域内城市旅游业发展不均衡。
环渤海区域内的城市旅游业发展首位度很大,北京作✈为这一地区的首位城市,旅游业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极不均衡。
(2)市场通道不够顺畅。
环渤海地区市场观念相对落后,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阻碍了经济资源自由流动和跨地区合作。
(3)区域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环渤海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多年来形成了传统的华东观光线路和旅游产品,占该地区旅游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对“回游客”市场吸引力不足,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的简单组合将限制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
1.3机遇
(1)国家的政策扶持。“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标志着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联合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也为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作为经济前沿地带的环渤海地区面临破壁互融、互动沟通的又一轮新发展,推进环渤海区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奥运经济的推动。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为北京和区内其它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奥运经济将推动环渤海地区旅游、会展、物流、建筑、商贸、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与发展。
1.4威胁
(1)行政体制的束缚。在高度集中的旧旅游管理体制下和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极度浪费。
(2)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挑战。从长三角的旅游合作发展历程来看,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融合阶段。而环渤海地区虽然从1985年召开的渤海湾经济圈协作研讨会就开始了旅游合作,但现阶段旅游合作仍处在一种较浅的层面,大范围的区域合作还没有形成,更多的是次区域合作。
2、环渤海区域旅游建立竞合模式与机制的建议
2.1强化合作意识,摆脱体制约束。
转变观念是区域旅游合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为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形成多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合作,政府在其中必须发挥相应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入全区域旅游效益最大化的概念,打破现有的以行政区域为主导模式的区域旅游功能的分工和分割,促进旅游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在规划协调、环境保护、交通配套、政策扶持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合作和发展的软环境,消除障碍因素,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区域自由、开放、统一的大市场。
2.2加强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性导致了不同旅游地的差异性,而旅游者的流动正是在这种区域内差异的驱动下产生的。合作开发旅游产品不等于简单的产品组合,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开发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力求创新,培育新型的消费热点,保持组合产品的持久生命力。
2.3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支持旅游企业跨市联合。
在区域旅游竞合过程中,应吸引国内民间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流向旅游开发领域;将现有旅游开发实体改制为股份制公司,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实现快速融资,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加大整合实力较弱的各地中小型旅行社的力度,按照股份制和连锁经营的方式组建大型ด旅游服务公司,形成有一定规模与数量,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旅游服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