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素质课程建设研究
【摘 要】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目标就是以市场需要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现在企业要人很看重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目标为主要手段,现在培养学生要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类课程更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目标是整个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就业;高职计算机课程;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认同度偏低,“这些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不是业务上的,即不是智力因素上的,而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诸如不能遵守劳动纪律,不准时上下班,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不愿干小事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一个技术或知识的容器、载体,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将本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格品质。
一、计算机素质课程体系理念
计算机素质课程是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品质的集中体现。
计算机素质课程体系,旨ฅ在把学生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气质、人格、修养等的一个系统 ☺,从课程结构体系看,既包括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显性课程,也包括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等隐性课程。
二、计算机素质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课程体系是为培养学生目标而服务的。计算机素质课程体系的目的,就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和尊严,以人的综合发展为根本目标。计算机素质课程体系不是为了装饰门面,而应该切切实实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一个人只有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文力量,才是真实的人文素养。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出既有过硬技能,又有敬业精神,以及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等职业品质的现代职业人。
三、计算机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职教育如果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教育目的必然是传授职业技能知识为主,反之,以终身教育和以人为本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教育目的必然是传授职业素质、思维和方法为主。而学校教育只是人生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它不能够给你塑造终身,更不可能永久“专业对口”。高职人才的职业素质、健全的个性最重要,职业技能次之。
(二)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和适应特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奠定个体生涯发展基♂础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创业创新和学习发展能力等五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层层分解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素质拓展教案的编写、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实施“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坚持综合开发为宗旨的原则
理论课教学在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下,要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开发。课程体系的开发要着力研究什么专业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课程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自然衔接和过渡、理论与能力形成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开发要注意该精减的要精减,该合并的要合并,防止将一门课开成多门课。彻底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
四、计算机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确立计算机素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并没有得到落实,并没有起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改善学生智能结构、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提升课程理念,在课程内容、体系和建设中,充分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以确保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计算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中应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步提高。
(三)构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全方位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空间有限,要广泛开发课堂之外的其他渠道,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体系、有侧重地进行人文教育。显性课程方面,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在课程内容上的合理分工与相辅相成,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教学效率;隐性课程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全方位、全程的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上有一种潜移默ณ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这正好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相吻合。
参考文献
[3] 宋新华,宋斌,徐政坤,冯斌华.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