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虞山公园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城市公园绿地不仅仅是城市的游憩场所与生态空间,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场所。文化是景观的灵魂,城市公园必须充分挖掘、融合并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本文以桂林虞山公园为个例,通过对广西桂林市的城市文化元素的阐述与分析,浅述了虞山公园对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与方式。
关键词:公园绿地;虞山公园;桂林;城市文化
1 桂林市文化要素分析
自然文化包括山水文化和生态文化,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为桂林市提供了广阔开敞的绿色空间,奠定了城市绿化系统的骨架。随着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关注,桂林作为旅游历史名城,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生态意蕴,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从古至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山水生态之美延续着,成为人们思慕的地方。人文文化包括宗教文 ☹化、☠诗词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桂林不仅是一座山水之城,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2 虞山公园对桂林城市文化的传承研究
2.1 虞山公园对自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桂林的自然山水与生态文化在虞山公园内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南园为传统中国古典园林,保留了一大批古树,郁郁葱葱的高大乔木与层层叠叠ฐ的小乔木、灌木等组合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虞帝庙的东侧保留了数株古菜豆树、古野柿树和珍稀的古桩珍珠岁汉松,还列植了5棵针松古桩,庙前广场的东面为一片广玉兰林。集雅园与虞帝庙隔湖相望,是一组内院式民居风格的建筑群。集雅园外的西南墙至公园外围墙间为非游览区,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古酸枣树,还新增了紫藤、楠术、红背桂等乔、灌类植物,极大丰富了景观层次。
虞山公园怡沁园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佳例。穿过一组巨大的假山池群,假山间散落着千年古树桩、鱼尾葵与古银杏。沿石阶拾级而上,就是传统木结构的爬山廊和半山亭,瀑布从山巅上飞流而下,如同飞珠溅玉般撼人心魄。南园的植物配置与山水建筑很好地契合在一起,展示了桂林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面貌。
虞山公园北园为西方规整式园林,有明确的中轴线,狭长的地形由东至西呈低――高――低――高的连续起伏坡地。主轴线上流水叠泉,两侧为花带和草坪,草坪与墙之间以自然弯曲的绿篱为界,绿篱前景植物为茶花、红叶李等富有色彩和季节变化的灌木,中间为桂花,边缘为高大的圆柏。绿篱与围墙之间的地被植物为冷水花和鸢尾,形成2条多层次的生态屏障。北园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打造出一个充满节奏感、韵律感的西方规整式园林,但无法契合桂林市自身的城市文化,只能当作舶来品品鉴。
2.2 虞山公园对人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2.1 历史文化。相传4000多年前,虞帝南巡至桂林,登览的第一座山就是虞山,因而得名于天下。“舜洞熏风”为桂林著名老八景之一。秦开始便在虞山南麓建庙祭祀,到唐宋两代,虞山已是文人墨客登览拜祭圣地。虞帝庙作为全园的主景,在原有的庙址上按唐代风格重建。大殿面阔三间,重檐列柱,两侧廊间各有一配殿与山门共同围合成一个公共空间。庭院中设有ญ以雕栏围合的祭坛,整体空间形成3个高差,既体现出帝王的庄严,又保留了庙宇的静穆。虞山公园以虞帝传说为建园历史基础,通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较好地传承了这一上千年的历史典故。
2.2.2 诗词文化。虞山公园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典故,动人的神话传说,更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唐代建中元年(约公元780年),李昌u在虞山南麓重新组织修建了虞帝庙,并镌刻了“舜庙碑”来表达对虞帝的崇敬,他邀请韩愈的伯父韩云卿撰写祭祀文章,韩秀实和李阳冰分别书写碑文和篆额,三大家珠联璧合,史称“三绝碑”。碑文中写道:“惟虞传夏,夏德斯沦。更殷历周,以及赢秦。帝号再尊,帝道莫宣。祀典空存,祀礼无闻……”。此外,在韶音洞南洞口有南宋朱熹题写的《虞帝庙碑》、南宋张拭的《韶音洞记》、南宋方信儒撰写的《古相思曲》等,以及明清以来的各类游记诗文和绘画,这些碑文与题词都得到较好的保存于修复。
2.2.3 宗教文化。虞山公园内有不少佛教文化景点,其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五福塔和九重天。五福塔位于虞帝庙西北隅,高29m,五层仿木结构,是虞山公园内最高的一座建筑,也是公园内的视线高点与景观高潮部分。朱红色粱柱、蓝宝色瓦顶、金灿灿的九轮鎏金塔刹,每个塔檐四角都挂着铁马铜陵,微风吹动,叮当作响。九重天由三重类似于维也纳之门的石拱券组合而成,修建在3个逐级而生的平台上,每一层均为九级阶梯。石拱券用祥云纹图案雕饰,将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方古典园林结合在一起。
3 结语
现代公园规划中必须尊重城市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只有丰富文化内涵才能发挥巨大的城市魅力,才能生产和开拓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提高城市凝聚力。
参考文献
2 赵磊,吴文智.本土文化传承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M].浙江杭州:城市文化,2013
(℉9)
3 何源.求自然、人文与城市的融合――基于桂林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初探[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