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问题与深化改革的方向

时间:2024-11-10 14:17: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体质中存在的问题,既有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领域的问题,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现存问题出发,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办学和投资体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三大问题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体制是国家组织和管理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制度的总称。它在宏观层而是指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三个方面在总体上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的体系,从其内涵和外延来讲,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又有各自独立存在的属性。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既有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领域的问题。

管理体制问题

1 体制上的统一性和计划性严重束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建国以后,中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的统一和集中。这种管 ☹理体制上的统一性和计划性,严重束缚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中央教育部门、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头举办、分级管理的运行机制,教育结构体系封闭,各种教育机构的功能过于分割和重复,各类教育缺乏有机衔接与✄沟通,各种教育力量和资源不能充分整合,发挥整体效益。

2 学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影响了学校自主权的充分发挥。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以来,高校办学自主权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乃至课程安排上等,仍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学校的限制,束缚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挫伤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政府作为单一的投资主体和办学主体的双重身份,学校计划难以准确及时地反映人才市场对某一类人才的供求状况,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3 以政府管理模式管理学校,忽视教育规律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立基本上是参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的,并实行与政府相同或相似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下,学校管理势必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方面,在管理决策中行政意志、部门意志过分突出,忽视了学术特点,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和各专门委员会在管理学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管理重心上,行政地位和部门作用过分彰显,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造成学校各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为师生、为教学服务的主客体关系倒置。

4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囿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待权利与❤义务、投入与产出的思维模式,存在着遵循这种思维模式的运作方式。比如:在干部任用上,依然实行终身制,除非犯了什么大错,否则就只能上不能下,许多岗位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职工队伍建设上,铁饭碗、铁交椅、大锅饭现象没有完全根除,造成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在人事分配政策上,缺乏竞争机制,严重影响了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财务管理上,经费来源单一,重视过程管理,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率。

办学体制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是典型的以国家为主体,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其中起决定作用,既是主办者又是管理者。近年来,社会力量办学虽有一定的发展,也仍只是星星之火难以燎原,且存在规模小、基础弱、地位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民办高校因为受制于一系列歧视政策,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可以说,政府办学的单一格局几乎没有打破。

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的办学体制存在一些先天缺陷。首先,举办主体之间力量比例失衡,教育的发展难以适应社会各方面地要求。其次,由于办学主体单一,,教育的,发展难免显得僵化和缺乏活力。更为严重地是,由于学校的活动都要由政府来调控,政府的局部政策偏差极易造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偏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办学体制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极大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投资体制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投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渠道发展的过程,但目前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这种以国家投资为主的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经济明显不协调,难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经费短缺的尖锐矛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瓶颈。单一的投资体制不利于缓解国家财政压力,不利于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的迅速发展,不利于形成融资渠道,阻碍了大量闲置的民间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中来。

二、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的相关性

任何完善的管理体制都必须建立在办学主体的有效行为之上才能实现

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不是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唯一主体。政府主要是起一种宏观调控和评价的作用,目的是把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通过政府的调控反馈给大学。然而,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具有某些先天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必须通过办学主体参与管理才能克服。

办学体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制约着投资体制

毋庸置疑,国家和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和举办主体之一,有责任对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但如果国家和政府作为唯一的举办主体和投资主体,高等教育投资将成为国家难以承担的重负,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规律。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投资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完善和促进高等教育举办主体多元化是实现投资体制多元化的根本保障。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致使管理和投资两者呈分离趋势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管理和投资不再属于同一体系,两者越来越呈分离趋势。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权的丧失,恰恰说明了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的分离是一种趋势,而导致这一分离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三、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

冲破集中计划体制束缚,调整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

结合国家机构改革,对高教育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重新确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责任和权限划分,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和共建共管、合并学校、合作办学、转由地方管理五种途径,对已有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要处理好宏观管理和执行的权利界限,尽量减少行政审批手段,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战略规划、依法行政、政策指导、信息服务以及各种间接调控手段上,遵循教育规律与学术规律,对高校进行宏观、间接的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在学校招生、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师聘任、学生管理等方面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使高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改变单一的政府财政投资体制,进一步❦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

在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合作与参与,以动员更多的教育资源,形成多元化的资源支撑体系。此外,要让原有的国家单一办学的体制逐步向着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多种形式办学的体制转化。实践证明,教育投资渠道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适当缓解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满足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高校办学模式僵化的局面,改变由国家通过考试用分数选拔少数人享有高等教育的状况,使教育更直接面向社会的实际需求。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