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工作探讨
[摘 要]地方文献作为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认清形势,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是新时期各图书馆必须面对的课题。优化地方文献采访策略,发挥各自优势,成为地方文献采访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策略
1 新时期地方文献采访面临的态势
1.1 供需不平衡,竞争更激烈
随着对地方文献认识的深入,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特别是1982年文化部下发《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要求“图书馆对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文献、资料应尽全搜集”,并将地方文献收藏率纳为评估、定级的标准,更是从行政层面推动了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于是各图书馆都加大了采访工作力度,不少图书馆建设了地方文献库。与之相对,未入馆藏的地方文献越来越少,且一种文献除作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地方文献外,还可能划入某一流域、某一文化、某一语系等意义上的地方文献,这显然扩大了收藏的需求面。供不应求、采访竞争激烈,是当前地方文献采访工作面临的新常态。
1.2 历史文献越来越少,收藏难度增大
若从时间上来划分,地方文献也可分为历史文献和当代文献。历史文献本身数量有限,又由于各种原因,在流传中遭受较大损耗。经过各地图书馆几十年来的大力搜集,绝大多数的历史文献已被纳入馆藏。少量未被纳入的又大抵分两种情况:未出土的文献和散落民¿间的文献。未出土文献,不必多言;而散落在民间的文献,分布零散,信息难以获取,采访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私人收藏观念愈发盛行,很多历史文献成为私人藏品,图书馆要收藏难上加难。
1.3 当代文献形式多样,需加以甄别筛选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出版业的发展,文献的形式更加丰富,数量也大大增加。譬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自行出版的非公开资料以及家族谱等,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地方文献的出现,对采访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甄别能力,才能根据本馆的需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筛选。
2 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诚如一些学者所言:“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采访中,‘采’主要是指公开文웃献信息的采集,‘访’主要指非公开信息的访求。”[2]受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因素影响,图书馆都或多或少地呈现一定的地方特性,这也是图书馆重视地方文献采访和确立采访核心的基础。目ค前,一些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故存在一些问题。
2.1 决策方面
(1)缺乏统一规划。自1982年文化部下发《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至今,各图书馆大力搜集地方文献的局面业已形成。然而,由于观念不一,各自为政,导致决策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定位不准,没有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没有确立采访核心;重数据轻采访,在设备更新、数据库的购买等方面成绩突出,但在纸质文献采访方面略显不足;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等等。
(2)重藏轻用,求量不重质。一些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采访只看馆藏数量,可谓目标明确,工作积极,但难免流于形式,失于质量。文献采集回来后束之高阁,不闻不问,对文献价值的认识和对馆藏的科学管理无从谈起。图书馆是藏书的地方,也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场所,馆藏数量与读者实用、文献价值之间的平衡必须科学对待。发展型图书馆必然是既重视馆藏数量的增加,也注重馆藏质量的提高。
2.2 业务方面
(1)采编业务外包带来负面影响。采编业务外包(Outsourcing Acquisition and Cataloging)是指将图书馆的文献的采访、编目、标目等业务工作部分或全部交给相关的书商来完成[3]。现阶段,很多图书馆都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文献采访,也确实大大提高了图书馆采编的效率。但书商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往往给地方文献采访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有些书商不了解地方文献,或者说不了解图书馆需要什么样的地方文献,在其提供的图书中,与地方文献相关的资源很少出现。另一方面,大多数书商依赖出版社来完成工作,其所提供的图书也基本是当代文献,而非在市场上流通较久的历史文献。而图书馆缺藏的地方文献中,很大一部分属历史文献,由于年代久远,采访比较困难,普通书商不可能也不愿意去搜集。
(2)采访工作没有整体观念。地方文献采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因受到各种限制,又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些图书馆虽然对地方文献采访工作也较重视,但采访工作华而不实,没有整体观念。甚至是为了采访而采访,一味追求数量,认为只要是和地方有关的资料就全部搜集,混淆了“全”和“杂”,没有针对性、目的性。而有的图书馆,眼界又过于狭窄,只搜集某个专题。事实上,地方文献采访如同做研究,既要纵向着眼,也要横向展开。
(3)采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献采访人员的素质对采访工作至关重要。采访人员除需具备一名图书馆馆员的基本素质,还应精通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知识,还需了解相应的地方文化,最好能懂一些方言,具备一定的古籍保护常识。这样在面对众多文献时可以进行遴选,避免在文献认识上出现失误、错误。就目前来说,采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仍然是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瓶颈之一。
3 图书馆个体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策略优化
3.1 统一观念,合理制订规划,注重开发利用
所谓统一观念,就是要认清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意义。地方文献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等知识要素,是人们了解属地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介质,还可为地方决策、教育科研等提供材料支撑。作为专业的文献储存机构,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的收藏,不仅有利于地方典籍的保存,同时也有助于自身形成特色馆藏,提高服务能力。在统一观念的引导下,图书馆可以更好地认知自身的社会责任,从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摆脱“为收而收”、“求量不重质”等形式主义。 切实可行的规划是保证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手段,各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包括地方文献范围的界定和采访活动范围的划定,采访的原则,适合自身情况的采访方式等等,可以采用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方式。譬如,李南就认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应遵循“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等九原则[4],对各图书馆来说是很好的借鉴。
目前,已有部分图书馆开始重视文献的开发利用,并且取得一些成绩,但总体来说,开发利用不够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地方文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读者群的特殊性,他们对文献资料的服务有特殊要求,需要图书馆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而文献的开发利用是适应这种需求的重要途径。在旧观念中,图书馆最大的作用就是储存文献。世易时移,新时期€的图书馆除了储存文献,还必须重视文献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例如,依据地方文献资料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对搜集的地方文献及时进行分类、编目;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5]。当然也包括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对纸质文献进行电子化,等等。
3.2 采访手段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采访模式要灵活多样
传统的采访手段主要是现场采访、购买。如今,发达的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工作也应该借助现代手段。例如,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选购旧书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既可提高效率,也可节省开支。在采访模式上,除采用常规的书目征订方式外,还可采用发动本地作者捐赠、上门访求、馆际交换及网上书店采购等多种方式。
另外,通过变通,将采编业务外包引入地方文献采访中。图书馆除了安排专人进行现场采访以外,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采访要求,在社会上选择一家或几家实力较强的旧书店,让其根据要求来提供地方文献采访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在筛选旧书店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套用目前通行的采编业务外包模式。筛选过程中,应安排熟悉地方文献采访工作并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和对本馆所确定地方文献采访策略熟悉的专家学者,以及熟悉采编业务外包相关工作的人员,对被筛选对象进行考察,慎重选择,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招投标来确定。
3.3 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专业队伍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采访者除必须具有普通馆员应有的素质外,还必须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如果地方文献采访人员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在文献遴选的时候就容易犯错误、闹笑话。这些专业知识,有些需要专门学习,甚至长时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对采访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打造专业队伍,是新时期做好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重要保证。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基础知识培训,包括历史学基础知识、版本学、文献学、目录学、古籍保护知识等;一个是围绕图书馆确立的采访核心,对采访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如地方历史文化、地情地貌、方言等。
3.4 增强馆员了解馆藏的意识,培养馆员的全局观念
由于职能的扩充和人员的增多,图书馆工作被细分为若干岗位。这一方面增加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却弱化了馆员的全局意识。缺乏全局观念的图书馆馆员,也很难具有较高的主人翁意识,对馆藏不了解,对图书馆的发展也较少关心。新时期,地方文献的分散性和稀有性愈发突显,如果每个馆员都能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主人翁意识,留心文献信息,对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图书馆必须注重培养馆员的全局观念和主人翁意识,增强馆员对馆藏的了解,将每个人的力量都聚集到图书馆的发展上来。
全局观念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是个持续过程,需要长期积淀。因此,图书馆应有意识地将馆员的发展和图书馆的发展结合起来。单就地方文献采访来说,可以引导、发展一批馆员参与到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开发利用中来,充分发挥馆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样,相关人员自然而然地对地方文献产生浓厚兴趣,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将更多地关注地方文献,形成潜意识,从而推动地方文献的馆藏建设。
3.5 正确处理品种与复本的关系,将拾零补遗、查漏补缺工作常态化
一般来说,地方文献的发行量和发行范围都比较小,给文献采访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将拾零补遗、查漏补缺当做图书馆的一项长期工作是有必要的。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编制缺藏目录,除地方文献采访人员要了然于胸外,其他馆员也应有所了解,让大家都为丰富馆藏做贡献。同时,对于为丰富馆藏做出贡献的馆员,可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奖励。
另外,因经费不足的影响,很多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采访工作都受到制约,这就牵涉如何处理品种与复本的关系问题。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尽量满足需求,该花的钱必须要花。同样,注重品种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馆藏质量。采访人员要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对文献进行甄别、遴选,价值高的也要注意复本建设。孙枫在《地方文献收集采访工作中的新善本理念》中所提出的“新善本”观念[6],对于新时期的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来说是一个新导向。
4 图书馆群体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策略优化
4.1 正确认识各馆优势
(1) 高校图书馆拥有学科优势。高校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聚集,学科众多。在地方文献采访中,高校馆可发挥学科优势,例如,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的调查,利用历史学对地方史的研究、考古学对地方遗迹的发掘,借助文献学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分析等,搜集、聚集信息,为地方文献采访增加渠道。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鼓励人才对地方文献进行研究,用文献服务研究,以研究带动文献建设。研究人员可以为采访工作编制目录、制定纲领等。这样就可以加强文献与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既可为书找人,又能更好地为人找书。
(2)公共图书馆拥有地缘、数量和行政管理优势。在地方文献采访工作中,公共馆可充分利用对所在地历史、人文、环境等比较熟悉的地缘优势,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采访工作。同时,利用公共馆的数量优势和行政管理优势,统筹领导,分工协作,科学合理地开展地方文献采访工作。 (3)专业图书馆拥有专业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说,地方文献也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别的专业文献,例如工业、科技、历史、地理等。各专业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重点地进行某一方面文献的搜集,相对来说,这势必比其他馆更能集中人力物力,从而形成更加系统完备的特色馆藏。
4.2 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优势
图书馆的发展既是个体的发展,也需要各图书馆之间协调发展。在某一地区、某一语系或者某一文化环境的区域中,图书馆的数量和种类并不是单一的,图书馆之间有竞争,也必须有合作。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馆优势,有利于做好地方文献采访工作。所谓整合资源,就是在不同的图书馆之间建立协调机制,按照协作章程共同分摊地方文献采访任务,共同享有获得的地方文献资源。例如,在馆与馆之间搭建地方文献交流平台,在几个馆之间建立区域性的地方文献采访体系,建立图书馆联盟等。
顺应潮流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网络和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没有一个图书馆可以孤立地存在。在新时期,地方文献采访面临着各种难题和困境,图书馆必须突破各自为政的藩篱,协调开展工作,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之间互利互补,共建共享。这样既满足各馆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需要,也可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
5 结 语
地方文献作为地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习俗、人文精神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材料。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文献的分布和流传呈现出新的特点,采访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图书馆要优化采访策略,发挥各自优势,把地方文献采访当做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来对待。除各馆自身应加以重视外,更需要加强馆际互动,建立合作机制,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地方文献采访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5.
[2] 肖 云.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采访及其分类[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10):6―7,17.
[3] 周菁齐.关于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3):104―107.
[4] 李 南.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原则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160―163.
[5] 徐兴余.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与开发研究[J].现代情报,2003(9):15―16,18.
❥[6] 孙 枫.地方文献收集采访工作中的新善本理念[J].兰台世界,2011(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