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战略与对策
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战略与对策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竞争力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部分。科学把握当今时代文化竞争的发展态势和规律,把握文化竞争力的丰富内涵和整体结构,提升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战略问题。
一、文化竞争力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
(一)文化竞争力的科学内涵
文化竞争力是国家、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对民族和群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实践上来说,它包括文化的生产力、消费力、传播力、创造力和持续力等各种力量或形式。它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统一,主体力量和客体力量的 统一,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统一。
(二)文化竞争力的本质
国家、区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竞争,它是精神与物质力量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力量的统一,现实与潜在力量的统一。但文化竞争力的本质是人的能力。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文化活动的主体,也是文化竞争的主体要素。马克思对人的文化力做了科学的说明。“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所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思想理论只有抓住人,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当然,文化竞争力的基础是人的实践。一切把精神文化导向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人的交往是文化竞争力的直接动力,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交往使文化的主体力量成为现实的力量。“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也就是说,民族的综合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与交往的能力、交往的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参与世界性的交往,民族文化才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才能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长河而生生不息。
二、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民族文化竞争力提升的紧迫感和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把文化安全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并列。这表明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条件下,文化安全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面临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严峻挑战,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课题势必提上日程。
民族文化竞争实质是文化权力的竞争,文化权力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文化软实力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称的S®oft Power(软实力或软力量)。软实力是“使他人想你之所想,欲你之所欲”。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化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渗透力。文化具有渗透力是指文化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深厚土壤和现实基础,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本民族大多数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
民族文化构成了文化国力的基础及核心,由于民族文化作为综合国力在竞争中的地位不断突出,由于文化利益日益成为国家利益的核心之一,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和国家利益在整个西方越来越受重视,加强对世界的文化输出和文化影响越来越成为西方自觉的战略。
(二)中华民族文化竞争的优势分析
1.中华民族具有基础的竞争优势
一个文化要想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空间和时间的文化三要素综合。作为文化的主体和文化的载体的人,不仅人口的数量影响着民族文化的生存,而且人口的质量和素质也决定了民族文化的质量和素质。文化必须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一个民族文化存续还必须经过时间的承载。文化的传播不仅有横向的延展,更有纵向的传承。从这三个因素来看,中华民族无疑具有极大的基础优势。
2.中华民族具有强劲的文化持续力
文化持续力是从历史和时间角度来说的。它是从历史、深度和潜力的视角体现文化的创造能力。文化持续力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力,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维系能力,是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品牌是文化的符号和存在方式,品牌的影响力是文化持续力的重要标志和标准。文化持续力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资源的支撑和投入的基础上。如企业文化的资源状况,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作为企业文化不断延续和扩展的条件。
3.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文化包容力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能在保持民族主体意识基础上的强大包容力,能够超越血缘、地域、种族、宗教的差异,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才使其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既立足于地域文化又超越于地域文化。中国各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因此古代中国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然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成这些文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4.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力
中华文化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和同化方面,也表现为对周边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上,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都受到中华文明的长期影响,在他们自身民族文化的形成或转型时期,中华文化都产生过关键性作用。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辐射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非扩张性、非文化殖民主义,这和西方文化的扩张有很大的不同。
三、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战略与对策
加强文化战略研究,制定文化策略,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关系到国际文化力量对比的调整,而且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则为中国文化战略的持续提供了保障,特别是我党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对文化发展态势的系列战略判断为文化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实施民族文化保护战略
首先要把民族文化经典知识体系纳入国家全日制教育系统,使之获得现代知识生产体系的支撑。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的历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获得了当时国家体制的支持;其次,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继承和传递传统优秀文化。再次,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要通过得到严格执行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二)实行文化民主,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
提升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是我们核心的国家文化利益,也是提高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最根本的环节。首先,完整协调的文化政策会对个人的创造力造成极大伤害。其次,政府的文化政策会很自然地导致在文化发展中政府的过度干预。第三,因为政府的文化使命是顺应私营部门的引导,在文化领域政府没有其他目的,所以不必制定文化政策。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播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文化产业竞争是当代民族文化竞争的新的形式和平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我国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具有关键意义。首先,独立的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要从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法人登记等方面,制定政策规定,推动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其次建立各种市场组织,打破各种行政性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化市场,保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顺畅流动。再次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融资体制。明确定位和优势,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应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需求导向模式。
(四)树立全方位的大文化战略观念
要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树立“大文化”观念;形成“大开放”思路;创新模式求发展,增强“大市场”意识。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文化与金融、科技等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借助国内外技术手段,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一流特色品牌文化精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格局,在战略、政策、机构各层面各方面加强协调和整合。我们应悉心研究如何将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措施。